中医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64学时)
课 程 教 案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医学院 主讲:
2009年2月23日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授课内容 绪论
授课时数 2(10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
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10分钟)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30分钟)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20分钟)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20分钟)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15分钟)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5分钟) 重点:
①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难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
1. 什么是“症”?症有何临床意义? 2. “病”与“证”的概念有何不同?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 参考文献 1.《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绪 论
概述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即中医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二)诊病 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三)辨证 即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抽象。亦即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四)病案 即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二、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 三、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诊法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一)渊源 (二)发展 (三)展望 五、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5分钟)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25分钟)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3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 结
基本内容:本章节讲述了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重点讲述:①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难点分析: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作业题 复习思考题:
1.整体审察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2.病证结合的原则,对于诊断疾病有何意义?
教案首页
第2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 层次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案续页) 1.掌握“问诊”、“主诉”的含义及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 3.了解问诊的意义、家族史。 4.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 5.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诊的含义、意义及方法(20分钟) 2.问一般情况(5分钟)、主诉(15分钟)、现病史(20分钟)、既往史(5分钟)、个人生活史(10分钟)、家族史(5分钟) 3.掌握“恶寒”、“畏寒”、“恶风”、“发热”的概念(10分钟) 4.掌握“恶寒发热”、“但寒不热”的概念与临床意义(3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问诊的含义;②主诉;③现病史
难点:①确定主诉;②主诉与主症的关系;③如何围绕主诉询问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分配
第一章 问 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20分钟)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30分钟)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恶风、恶寒、畏寒、发热的概念。 (一)恶寒发热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多见 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20分钟) (二)但寒不热
指病人只感怕冷不觉发热的症状,是里寒证的寒热特征。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2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 结
基本内容:本章节讲述了问诊的概念、主要内容。
重点讲述:①主诉;②现病史;③在外感表证中,与寒热轻重的相关因素。(教案续页) 难点分析:①如何确定主诉;②主诉与主症的关系;③如何围绕主诉询问 作业题 复习思考题:
1. 问诊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
2. 寒热的表现形式(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教案首页
第3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 “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2. 掌握 “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
3.掌握“有汗无汗”的临床意义及“特殊汗出”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熟悉“局部汗出”的内容及临床意义及“疼痛”的病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但热不寒 (25分钟) 2.但寒不热(5分钟) 3.问汗(50分钟)
4.掌握“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临床意义(4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寒热”的类型及临床意义;②特殊汗出;③问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难点: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
小 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但热不寒、但寒不热、问汗和问疼痛四大内容。 重点讲述:①但热不寒;②特殊汗出;③疼痛的部位与性质 难点分析:潮热、微热的病因病机 作业题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恶寒、畏寒、壮热、潮热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试述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各自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疼痛按性质分有哪些?分述其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案首页
第4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心悸”、“脘痞”、“耳鸣”、“耳聋”、“目眩”、“失眠”、“嗜睡”等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掌握“耳鸣”和“耳聋”的虚实鉴别、“嗜睡”和“昏迷”的鉴别 3.了解问“头身胸腹不适”的范围,“重听”、“目痛”的临床意义 4.掌握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5.掌握“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头身胸腹(10分钟) 2.问耳目(10分钟) 3.问睡眠(20分钟) 4.问饮食口味(50分钟) 5.问大便(30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问饮食
难点:①心悸、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②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四、问头身胸腹
(一) 头晕 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 胸闷 概念及临床意义。 (三) 心悸 概念及临床意义。 (四) 胁胀 概念及临床意义。 (五) 脘痞 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 腹胀 概念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一) 问耳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 问目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一) 失眠 概念及临床意义。
(二) 嗜睡 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口味 (一) 口渴与饮水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二) 食欲与食量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三) 口味 常见症状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
(一) 大便 便次、便质以及排便感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10分钟) 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小 结
基本内容:本节讲述了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内容。 重点讲述:问心悸、嗜睡、饮食口味
难点分析:①腹胀、耳聋、嗜睡的病因病机;②口渴与饮水、不同口味的临床意义 作业题 复习思考题:
1. 惊悸、怔忡、心悸三症的内在联系及形成机理是什么? 2. 嗜睡、昏睡、昏迷三者有何不同?
教案首页
第5 次课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任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神)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2.《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 “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2.熟悉“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经带”的内容
4.掌握 “望神”的概念及“得神”、“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5.熟悉“全身望诊”与“望神”的意义及“少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6.了解望神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神乱的表现与主病、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内容与时间安排:
1.问小便、问经带(40分钟)
2.望诊、望神的概念、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20分钟)
3.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45分钟) 4.神乱的表现和主病(15分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问诊示范,列举病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的分类与判断
难点:① 假神的病机与识别;② 神乱与失神的临床鉴别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小便
尿次、尿量及排尿时的异常感觉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
(一) 月经 (二) 带下 第二章 望诊 概念与方法。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60分钟)
(一)望神的原理、概念、方法 (二)神的具体表现
1.得神: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