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需问,十九布依人”。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2.六百年前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将来真的如预言所讲,那么合理的理解是( )
A.江南水资源开始殆尽
B.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C.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D.“云贵万重山”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
解析:1.D 2.D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民谣的理解,根据民谣的意思可知反映的是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景观。第2题,刘伯温的预言表明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3.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老工业基地。2013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十周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是我国________工业基地。
(2)图示地区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其发展初期凭借的优势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区优势条件下建立的工业部门有 。(至少三个)。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本区不仅大规模开采________,而且还排放大量的________,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
- 5 -
(4)基于上述事实,说说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5)请谈谈东北老工业基地该如何寻找出路。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判断,图示地区是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第(2)题,读图可知,辽中南地区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便利的铁路交通。第(3)题,根据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可发展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根据生产需求,资源密集型工业往往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并在矿产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第(4)题,工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这些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第(5)题,从体制、自身优势、生产技术、开放力度、环境治理等方面加以阐述。
答案:(1)辽中南重
(2)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铁路运输
(3)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化学工业等 矿产资源 废弃物
(4)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
(5)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原有的产业优势,使本区成为全国主要的大型机械制造、成套工业设备、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森林工业等基地;改进技术工艺,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利用沿边和邻近韩国、日本的地理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治理环境污染。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据此回答1~2题。
1.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 A.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 B.再生阶段→转型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再生阶段 D.再生阶段→初期阶段→转型阶段→成长阶段 2.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不协调→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
- 6 -
D.协调→不协调→不协调
解析:1.A 2.C 第1题,结合教材,熟记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第2题,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人地矛盾明显加剧;再生阶段,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是锡矿带的主体,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结合以上材料,回答3~4题。
3.该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胶”“锡”属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 ②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③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 ④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衰落阶段 D.再生阶段
解析:3.A 4.B 第3题,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第4题,成长阶段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和城市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马来西亚的产业部门逐渐增多,向“制造业带”转化,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读世界某国家经济区发展变化模式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为该国核心经济区,经过a~c阶段的发展,该国核心经济区( ) A.空间范围逐渐扩大 B.城市数量逐渐增多 C.始终为人口迁入区 D.核心区地位有所下降
- 7 -
6.依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国家最有可能是(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巴西
解析:5.D 6.C 第5题,读图可以看出核心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先扩大后缩小,该国核心经济区城市数量先增多后减少;a阶段为人口净迁入区,b、c两阶段人口出现外迁现象;从图中三个阶段经济区、人口、城市的发展变化可得出核心经济区的地位逐渐下降。第6题,图中显示该国1850年已经出现核心经济区,所以为发达国家;再根据c图中人口迁移方向是南部和西部,核心经济区位于该国的东北部,可判断出该国最有可能是美国。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7~8题。
7.从图中可知,该地( ) A.城市化水平高 B.工业发达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D.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8.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解析:7.C 8.A 第7题,据图分析可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比重不协调。第8题,据图分析可知,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附近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等自然条件,人口稠密,工业发达。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