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区发展战略设想
(2009-2015年)
西安经开区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开发区中的强区,正在成为加快西安工业化步伐的承载区。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全区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改善,后劲增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和高速增长期。
总结和分析经开区1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西安经开区占有的最大比较优势是:
——面临着其他区域不可复制的难得历史机遇。一是随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经开区已成为省市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2004~2007年累计吸引国际国内各种项目370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二是省、市工业布局调整进程不断加快,经开区已成为全省制造业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三是西安城市重心北移和跨渭河向北发展战略的实施,经开区已成为西安城市向北发展的重点突破区域。
——以先进制造业聚集为核心优势的区域品牌已经形成。作为主导产业的商用汽车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陕汽集团2008
1
年产销将顺利突破200亿元大关,将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龙头的真正崛起。电子电力产业聚集了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食品饮料成为西部地区最聚集、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新材料制造正在成为快速崛起的产业。
——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出口加工基地初步形成。西安出口加工区成为全国出口加工区首批保税物流试点区,同时具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研发、监测及维修功能,运输及进出关结算成本大幅降低,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入区项目已达34个,累计实现进出口额6.67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名列前茅。
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发展空间依然是最大瓶颈。西安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之后经开区的土地利用范围仍然适应不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聚集的需要,招商引资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体制机制依然是最大障碍。与共建区县之间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经济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尚未彻底理清,利益分享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资金短缺依然是突出问题。城市新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城中村改造、道路扩建等重大项目资金问题日益突出,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拓宽融资渠道、发展风险投资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抢抓机遇,发挥
2
优势,攻坚克难,以新的目标着眼长远,以新的思路谋划未来,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升目标定位,使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度、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开区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基于新的机遇、形势和要求,今后5-8年,我们要按照立足全省、面向全球,吸纳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工业园区,加快推动西安乃至全省制造业率先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依托本地优势企业,努力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精技术,做优服务,力争把经开区建设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和产业聚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城市价值兑现示范区。主要任务是:
——依托打造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建设西安工业新城区;
——依托建设西安现代城市新中心,着力建设西安都市核心区;
——依托建设西部最具影响力出口加工基地,着力建设外向型经济辐射区。
二、功能布局和发展步骤
按照“跨河越路”的发展思路,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发展方向,形成“两轴、两极、三大实力板块”的空间格局。
“两轴”,即以未央路—西铜路为纵轴,由泾渭工业园向西、从中心区和草滩园区向东越路分别延伸,形成东西并进趋势;依托渭河综合治理工程,以泾渭河为横轴由泾渭工
3
业园向南、由草滩园区向北跨河分别延伸,形成南北拓展态势。探索跨市合作共建新模式,寻求和扩大发展空间,形成矩形方阵组团发展。
“两极”, 即以泾渭河为分界线,以产业形态为标准,在经开区形成南北呼应、互动发展的两极发展态势。渭河北岸,依托渭北产业聚集区和西咸铜工业走廊,逐步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渭河南岸,依托城市新中心,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三大实力板块”:在渭河北岸,以泾渭工业园为核心,以打造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形成制造产业聚集板块;在渭河堤岸两侧和草滩园区,以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和滨河生态型城市副中心为核心,形成生产服务业聚集板块;在中心区,以建设城市新中心为目标,高标准进行城市规划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形成新的都市核心区板块。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产业聚集规划更加明确,城市基础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城市形象得到有效提升。到2010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达
到18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外贸出口达到10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新增100家投资过亿元的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建设道路面积达到499万平方米,实现已建成道路水雨污分流,同时实现供热能力730T/H、供电能力80.3万KVA、天然气供应能力13376万m2/H,自来水供应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