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选D。 6.D 【解析】 【分析】
C3H8中含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数目,再利用-OH原子团替换H原子,判断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C3H8O只有一种醚的结构,即甲乙醚,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C3H8分子中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其一羟基代物有2种分别为:CH3CH2CH2OH和CH3CH(OH)CH3,C3H8O只有一种醚的结构,即甲乙醚,故C3H8O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3。
A.C3H6可以为丙烯和环丙烷,具有2种结构,同分异构体数目不相同,故A不选;
B.C4H8可以为1-丁烯、2-丁烯、2-甲基-1-丙烯和环丁烷以及甲基环丙烷等,具有5种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数目不相同,故B不选;
C.C6H4Cl2可以是由苯环经过二氯取代生成的产物,有邻、间、对三种同分异构体,另外还可以是含有碳碳双键以及三键的物质,故有大于3种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数目不相同,故C不选; D.C5H12有3种同分异构体,分别为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同分异构体数目相同,故D选; 故选D。 7.D 【解析】 【详解】
A、Na-K合金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于快中子反应堆的导热剂,故A说法正确; B、MgO熔沸点高,常用作耐高温材料,故B说法正确;
C、我国最常见的贫血症是缺铁性贫血,铁是制造血红蛋白必不可缺少的原料,因此亚铁盐是常用补血剂,故C说法正确;
D、石英是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与碱能发生反应,因此石英坩埚不能熔融碱,常用铁制坩埚,故D说法错误; 答案选D。 8.D
【解析】苯酚与三溴苯酚相似相溶,故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不能说明苯酚的浓度小,A项错误;加入硫酸电离出的氢离子与前面硝酸钡电离出的硝酸根离子结合形成组合硝酸,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B项错误;加入硝酸银之前应该将溶液调节至酸性,否则氢氧化钠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项错误;溶液中滴加几滴黄色K3[Fe(CN)6](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2+,D项正确。 9.C
【解析】 【详解】
A. Pb(OH)2的Ksp小于Fe(OH)2的Ksp,则等pH时,Fe2+浓度较大,则曲线A表示c(Fe2+)的曲线,A错误; B. 当溶液pH=8时,c(OH?)=10?6mol/L,此时(Fe2+)×c2(OH?)=0.1×10?12=10?13>Ksp[Fe(OH)2],Fe2+没有生成沉淀,B错误;
C. 滴入NaOH溶液体积大于30mL时,曲线发生变化,溶液中c(Fe2+):c(Pb2+)= Ksp[Fe(OH)2]/Ksp[Pb(OH)2]=4:1,则c(Fe2+)=4c(Pb2+),C正确;
D. c(Pb2+)?c(OH?)/c(H+)= c(Pb2+)?c2(OH?)/[c(H+)?c(OH?)]=Ksp[(PbOH)2]/Kw,Ksp[(PbOH)2]/Kw为定值,则c(Pb2+)?c(OH?)/c(H+)为定值不发生变化,D错误; 答案为C。 【点睛】
Ksp[Pb(OH)2]< Ksp[Fe(OH)2],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Pb2+先生成沉淀。 10.C 【解析】 【详解】
A、银是副族元素,故A不符;
B、聚氨酯速滑服由氢、碳、氮、氧元素组成,分别属于IA、ⅣA、ⅤA、ⅥA族元素,故B不符; C、C、Si属于ⅣA族元素,故C符合; D、钛是副族元素,故D不符; 故选C。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石油裂解是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下(一般在1000℃左右),使长链烃断裂得到大量短链不饱和烃的方法,其它方法均不适合在工业上大规模生产,答案选D。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c(NO2)增大,使容器中气体颜色加深,A正确; B. 由于未指明反应的温度、B错误;压强,因此不能根据气体体积确定气体的物质的量及含有的分子数目, C. NO2、N2O4最简式是NO2,1个NO2中含有3个原子,其式量是46,所以46 g混合气体中含有NO2的物
质的量是1 mol,其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3NA,C正确;
D. 根据方程式可知:每反应产生1 mol N2O4,放出a kJ的热量,若N2O4分子数增加0.5NA,产生N2O4 0.5 mol,因此放出热量为0.5a kJ,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13.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硅是制造玻璃、光导纤维的原料,A正确;
B.纤维素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油脂是小分子,B错误;
C.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福尔马林有毒,不能用于食物的保鲜和消毒,C错误; D.导致酸雨的物质主要是SO2和NOx,CO2、PM2.5颗粒不会导致酸雨,D错误; 答案选A。 14.B 【解析】 【分析】
据原子结构、原子半径、物质性质等,先推断短周期主族元素,进而判断、比较有关物质的性质,作出合理结论。 【详解】
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C是钠(Na);化合物AE是常见强酸,结合原子序数递增,可知A为氢(H)、E为氯(Cl);又A和D的质子数之和等于E的核外电子数,则D为硫(S);因B和D同主族,则B为氧(O)。
A项:B、C的简单离子分别是O2-、Na+,它们的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较大的Na+半径较小,A项正确; B项: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则非金属性S C项:CA(NaH)为离子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使溶液呈碱性,C项正确; D项:实验室制备HCl气体,常选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D项正确。 本题选B。 15.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光照A.反应CH3Cl(g)+Cl2(g)????CH2Cl2(l)+HCl(g)是熵减的反应,该反应能自发进行,根据反应能否自发进 行的判据可知ΔH?TΔS<0,所以该反应的ΔH<0,A项错误; B.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所以溶液显酸性,加水稀释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溶液中增大,B项正确; C.反应N2(g)+3H2(g) 2NH3(g) ΔH<0达平衡后,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但逆反应速率减 c?NH3?H2O?cNH+4??小的幅度更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项错误; D.B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发生沉淀转化,是因为碳酸根离子浓度大,和钡离子浓度乘积大于其溶度积常数,因而才有BaCO3沉淀生成,不能得出Ksp(BaSO4)>Ksp(BaCO3),D项错误; 答案选B。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沉淀不溶解,无气泡产生或无明显现象 BaCO3+2H+=Ba2++CO2↑+H2O BaSO4在溶液中存在 垐??Ba2+(aq)+SO42?(aq),当加入浓度较高的Na2CO3溶液,CO32-与Ba2+结合生沉淀溶解平衡BaSO4(s) 噲+- 成BaCO3沉淀,使上述平衡向右移动 b 小于 2Ag+2I=I2+2Ag 生成AgI沉淀使B中的溶 液中的c(I-)减小,I-还原性减弱,原电池的电压减小 实验步骤ⅳ表明Cl-本身对该原电池电压无影 垐?? AgCl(s)+I-(aq) 响,实验步骤ⅲ中c>b说明加入Cl-使c(I-)增大,证明发生了AgI(s)+Cl-(aq)噲【解析】 【分析】 ⑴因为BaCO3能溶于盐酸,放出CO2气体,BaSO4不溶于盐酸。 ⑵实验Ⅱ是将少量BaCl2中加入Na2SO4溶液中,再加入Na2CO3溶液使部分BaSO4转化为BaCO3,则加入盐酸后有少量气泡产生,沉淀部分溶解。 垐??Ba2+(aq)+SO42?(aq),⑶BaSO4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BaSO4(s) 噲当加入浓度较高的Na2CO3溶液, CO32?与Ba2+结合生成BaCO3沉淀。 ⑷向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获得AgCl悬浊液时NaCl相对于AgNO3过量,因此说明有AgCl转化为AgI。 ⑸①AgNO3溶液与KI溶液混合总是先得到AgI沉淀说明氧化还原反应远远小于沉淀反应速率;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2Ag+ = 2Ag+I2;②由于AgI的溶解度小于AgCl,B中加入AgNO3溶液后,产生了AgI沉淀,使B中的溶液中的c(I-)减小,I-还原性减弱,根据已知信息“其他条件不变时,参与原电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与其浓度有关”可的结论;③实验步骤ⅳ表明Cl-本身对该原电池电压无影响,实验步骤ⅲ中c>b说明加入Cl- 垐?? AgCl(s)+I-(aq)。 使c(I-)增大,证明发生了AgI(s)+Cl-(aq)噲【详解】 ⑴因为BaCO3能溶于盐酸,放出CO2气体,BaSO4不溶于盐酸,所以实验Ⅰ说明BaCO3全部转化为BaSO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