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时代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一,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现代社会价值,才能够让国家社会在正确的决断中前进,才能让个人不断完善自身,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现代社会价值 发展 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时代,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丰富而丰富。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当代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和各国发展着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这些深刻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又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邓小平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时代主题的转换,马克思针对特定时代、特定情况所作出的具体结论和一些观点,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科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发展事物的一般规律的真确认识上的,马克思不是用先天的观念来解释历史,不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图式,也不是对于社会发展的具体设计,而是对社会发展的本质揭示和原则性说明,是随着社会生活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更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出发来研究历史,是建立在事实分析基础之上的,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学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始终没有离开“现实的历史”,而是在研究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随时修正原有不合时宜的观点与结论,因而它才体现出显明的当代性或当代价值。
马克思从各个角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发展阶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同,都是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级社会阶段,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级于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敏锐洞察和长期研究,因而他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是对往历史发展的详尽分析,而且对研究当代各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具有理论基础的作用。
此外,当今社会的发展己经不再单单是人、社会、自然独立的发展,而是三者共同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应当使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偶然产生和机械组合的个人集合体,而是由人们按照一定关系彼此结合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这些关系是由他们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但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否协调发展,却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自马克思发展理论创立以来至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不断关注与解决的。同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成为社会发展中更一个基本问题。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依赖自然、利用自然发展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它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匾乏与环境退化。早在19世纪,马克思在阐述人和自然物质变换时就强调过这一点:虽然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自然对于财富创造具有重要作用。
事实上,我国一贯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该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对以往不计资源消耗与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的一种纠正,而新的发展观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途,必然能够代替旧有的发展观念,使国家得到持续的和谐的发展,这是政府在努力追求适应中国国情的道路过程中的正确决策。
再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他的整个哲学,不是仅仅局限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因此其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分析,不是一般性的解释概括,更突出的是它的批判性的考察,具有现实的批判精神。尤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分析上,其批判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在理论与现实中找到结合点,寻求实现。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本人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而且具有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价值体现在分析和解决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时,他是用发展前进的,不墨守成规的眼光和方式,不拘泥于以往的理论,对于旧的、曾经的能够批判性的继承;对于一些原本就属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但过去没有给予重视或者被遗忘的观点,应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加以深入开掘、深刻理解;而对于一些曾经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已不可能再具有基本原理意义的观点,应当适时加以突破和修正。这都是对马克思发展理论批判精神的运用。当然,这并不是以往的概念和范畴、所建立的体系毫无意义,而是旨在强调应面对新情况下的突出问题的研究,以此来带动基本理论的研究。在今天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得各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能够根据本国国情做出适合的发展模式选择,不断解决现实问题,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最后,科学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所提出的唯物辩证法,意识能动性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等理论至今仍是人类思想宝库里面不朽的资源。并且马克思当时用以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也是十分值得借鉴的。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说明,而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微观分析,只是解释了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而缺少对现代性的细微解剖,从而借此来贬抑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当时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尤其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为未来社会的
发展指明方向。由这样的主旨所决定,研究的重点必然要放在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上。尽管如此,马克思在对社会发展宏观说明的同时,也并没有轻视对社会发展的微观分析。宏观说明与微观研究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这样的研究方法不仅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适用的,而且对于研究任何社会都是有益的。因为整体与要素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来说,如果只是孤立地进行,而不从更大的视野、不从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来考察,那么对于具体问题也无法获得真正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不能完全用发展学上的实证方法来排斥马克思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以这次的金融风暴为例,从表面上看,是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但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危机,衍生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都出现风险,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央行纷纷紧急出台救市措施,联手应对危机。“联手”一词便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又一哲学思想即“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由于全球经济彼此紧密相连,各个经济体之间通过贸易、投资等活动,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并不存在完全不受外部影响的“孤岛”。各国必须要联合起来共同出台救市措施,互相帮助才能尽可能的减小金融风暴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冲击。
再如矛盾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更是突出,这也需要我们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来合理解决。例如:现代中国正蓬勃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是现阶段中国发展所要抓住的主流。同时对于外界的影响,我们要用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自身发展与西方文化及经济冲击的矛盾。此外,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等,还有南北发展不平衡,差距不断加大的国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哲学思想,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与关键,最有效最根本的解决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德里达曾说过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但它却不仅属于一个时代,正如各位后来人所说,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日益丰富,并持续不断地为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