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枣庄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
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
A. 西周制度有悠久的传统 C.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巨大 B. 西周已形成华诞民族观念 D. 分封制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2. 如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
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
A. 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C. 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B. 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D. 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3. 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
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迎百姓经营。 这表明宋代( ) A. 放弃了对民间商业管观 B. 专卖政策致使政府收入降低 C. 采取了务实的商业政策 D. 民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
4. 晚明时朋,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苽要
因索。如表信息集中反映出当时( )
名称 匡社 复社 岭南会馆 讲学会 地点 苏州 吴江 苏州 无锡 描述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黄宗羲等人皆毁时政,裁量公卿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东椿书院组织学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文化政策开明 C. 君主专制放松 B.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5. 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候未成”,闽
台“本为一声”,“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晌”。此举体现了( ) A. 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的 B. 维新思想的实践成果 C. 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D. 洋务运动的求富思想
6. 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消末新政吋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
“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这一变化体现出( )
A. 近代教育实现了普及 C. 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 B. 传统会价值观的全面崩溃
D. 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期”
第1页,共14页
7. 《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
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
A. 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B. 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8. 中国社会科学院1980年到1981年,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別是:“数量
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商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逍去欧美留学。由此可知当时( ) A. 改革开放急需经济专业人才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C.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需求人才 D. 中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9. 意大利法学家维柯把罗马法看成“诗”“歌”,即法律是用一些暗含事实真相、具
有公文程式般的面具来表达。“这呰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它们把这种公文程式叫做诗或歌。”据此可知,罗马法( )
A. 具有文学艺术功能 C. 法律不具实质内容 B. 具有人文主义特征 D. 追求法律严谨形式
10.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
他人”“都是因为有了它(国家法律)才能获得人类最为珍贵的东西:行为中的美德和对美德的爱。只有受过祖国的好处,才会得到幸福的婚姻”。这表明卢梭( ) A. 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 B. 赞赏封建时代的社会伦理 C. 主张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 D. 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
11. 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
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 A.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12. 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
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 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 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 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 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13. 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达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汚系洗。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捕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急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材料二: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并每年要夺走20000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
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等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2页,共1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