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世界三大宗教重大事件简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3:39: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佛教的传播和演变。释迦牟尼趋势后,佛教继续发展。他生前以口头宣传传教,相传在涅槃前并没有留下任何佛经著作。在他去世一年后,为防止教义误传,由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主持,众弟子在摩揭陀首都王舍城结集,忆诵教理。佛陀的堂弟,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关于教法的佛经八藏。这些佛经的开头第一句均作“如是我闻”,“我”即阿难陀自称,全句意谓“我听到过佛是这样说的”。又由被称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关于戒律的佛经。众弟子则进行勘误补遗,结集出佛教的经、律两藏。

释巡牟尼逝世100年时,居于古印度东部的跋耆族比丘提出了10条新戒律,以阿难陀的弟子耶舍为首的诸长老在毗舍离城召集700比丘审定律藏,宣布这10条新戒律为非法。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第一、二次结集只是会诵,并没有笔录,以后才用巴利语和梵语加以记载。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Asoka,约公元前300——公元前232年)在位时,为完成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征伐不已。在目标实现以后,他又及时摈弃穷兵黩武政策,大力弘扬佛法,给长期处于战乱中的民众带来短暂的和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出典就在他身上。为了维护佛教的统一和教义的规范,他在即位后第17年,也即释迎牟尼涅槃236年时,召集各地僧人约l000人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

有些历史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佛教徒第一次大规模集会,因为前两次集会的传说并不太可靠。这次结集由著名高僧目键连子帝须任上座,对《阿含经》这部最古老的佛经进行重新会诵整理,最后定型。在阿育王的干预下,会议按照印度佛教当时的情况,再次确立了教规基础(包括经文、仪式、统一的佛教公社组织原则等等),并对外道的种种奇谈邪说进行了批判,使佛教的经、律、论经典基本齐备。

在阿育王时代,佛教得到了大发展,它不仅在恒河流域占优势,而且在西北印度广为流传。阿育王还派高僧到外地传教,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这其中按其外传的方向佛教大体分为两大派:一为南传佛教,由南印度传人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和中国的云南等地区,多用巴利语佛典;另一为北传佛教,由北印度向北传人西域地区、中国西藏和内地,再从中国传人朝鲜、日本等地,多用梵语佛典。佛教在印度消亡后,佛典随之亡佚。不过,巴利语佛典由于南传至东南亚一带而得以保存,梵语佛典则多数已被译作汉语(汉译大藏经)。

关于第四次结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存在不同说法。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大月氏贵霜王国国王迦腻色迦(Kaniska,约公元78—120年)按照胁尊者比丘建议,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召集高僧499人,以世友尊者为上座,论释经、律、论三藏。会后,迦腻色迦王命镂写论文于赤铜版上,缄封于石函内,建塔藏于其中。至此,佛教经典最后定型。迦腻色迦还派僧侣到国外传教,使佛教在中亚传播开来。

在第二次结集期间,佛教内部出现第一次大分裂。以耶舍为首的一派组成“上座部”(因为其成员多为在僧团中地位较高的长老),跋耆族比丘则组成“大众部”(他们的要求虽未被通过,但仍获得大量比丘的支持)。这一分裂,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根本分派”。后来到公元前3世纪,上座部和大众部中又分裂出众多派别,被称为“枝末分派”。史称“部派佛教时期”。它们围绕教义,对佛陀是人还是神,法是实有还是假有,“我”(灵魂)是否存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表明佛教进一步走向成熟。

公元l世纪中叶,从部派佛教中演变出大乘佛教。在迦腻色迦王等统治者的支持下,它发展很快。“乘”的意思是“乘载”或“道路”,比喻达到解脱之途。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大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槃之彼岸世界,故名。它因此还把原来的部派佛教贬为“小乘”,意思是说它只能运载少数人到达彼岸。但对方并不接受这一称号。

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小乘佛教只把释迎牟尼看作自己苦行修炼,觉悟成佛并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主,并没有供佛拜佛之说;大乘佛教则把释迎牟尼看作显示各种威力,智慧无比的化身,而且佛也多了起来,三方十世有许多佛。小乘佛教主张“我空(小乘佛教一般末公开承认有灵魂)法有”,大乘佛教则主张“我法俱空”。小乘佛教主要修习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等,只求自身的解脱(自度);而大乘佛教则主要实施六度(六种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仅使自己渡过苦海,而且要普渡众生(兼度),共同到达彼岸世界。小乘佛教以阿罗汉果为修行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为佛果。

大乘佛教后来分化为中观宗(空宗)、瑜伽宗(有宗)和密宗三大派系。它在印度次大陆的影响不断扩大,并向北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传佛教。小乘佛教并未消亡,但影响要小得多,主要流行于印度之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传佛教。而在印度,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婆罗门教复兴。它以其古代基本教义为基础,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的诸多教义,甚至融合了各种民间信仰,被称为新婆罗门教,也即印度教。

基督教会的分裂。基督教会自形成以后,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双方矛盾重重。330年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首都后,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为争夺教会统治权的斗争愈演愈烈。381年教会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公会议,规定君士坦丁堡地位仅次于罗马。451年查尔西顿公会议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与罗马主教在教务上具有同等权力。

在西欧文明的重建过程中,罗马主教乘机提高自己的地位。格里高利一世 (590一604年在位)极力扩展罗马主教的权势,西方的主教中惟有他可以称“教皇”(Pope),成为西方教会公认的领袖。为与之抗衡,君士坦丁堡主教也在595年自称“普世牧首”(Patriarch,也译作“宗主教”)。双方日益激化的矛盾终于导致l054年的正式分裂,大致的分界线穿过波兰——立陶宛、匈牙利南部直抵亚得里亚海滨的南拉古萨。东称“正教”,西称“公教”。

正教(Orthodoxia,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由于由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组成,习称“东正教”;又因在宗教仪式中以希腊语为主(但也允许使用地方语言),被称为“希腊正教”。它信守前七次世界主教会议的决议,奉行七件圣事。不承认罗马教皇是普世教会的首脑。它直接受东罗马帝国 (395—1453年)皇帝控制并为国教,日常领导权则集中于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四个牧首区的牧首之手。东罗马帝国灭亡后,这四个牧首区各自自主。16世纪末,莫斯科都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成为使用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18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数,也陆续摆脱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直接统辖而自主。

公教(Catho1icism,“普世性的教会”,也音译作“加特力教”)即“天主教”,因以罗马为中心,也叫“罗马公教”。它自称“至一”、“至圣”、“至公”,是从“使徒”直接传下来的。公教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在教义方面,除崇拜天主(上帝)和耶酥基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

双方的差异很多是由文化传统造成的。西方重视律法,特别强调“罪与罚”和“罪的赦免”,着力宣扬“原罪说”。东方十分重视以希腊的哲学观点和论证方法来探讨“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在教义方面,正教坚持“圣灵从父出来”,天主教则把“和子”插人其间,成“圣灵从父和子出来”。在宗教礼仪方面,正教用发酵饼,平信徒(无神职的一般教徒)可以饼和酒同领;天主教用无酵饼,平信徒只准领饼,不准喝葡萄酒。正教神甫和助祭可以结婚,天主教不许神职人员结婚。天主教神职人员均不蓄须,正教则都留大胡子。

十字军东征。从11世纪开始,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煽动下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侵略东方的土耳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这种远征名义上要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实际上是教会僧侣和封建贵族要侵占东方的领土、掠夺东方的财富,并转移农民对封建主的仇恨。十字军长达二百年的侵略、掠夺和奴役,给中东和北非各国人民,也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惨重的灾难。欧洲封建主还组织了“童子十字军”,用欺骗手段将大批欧洲儿童送往东方。许多天真无辜的儿童,在过海时被淹死,还有不少孩子被拐卖为奴。

十字军战争中的最大获益者,是罗马教廷,罗马教廷利用十字军东侵之机,夺取了在西欧封建主手中的霸权,另外,还从东方掠夺来大量财富。因而,在这二百多年当中,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势力发展到了顶峰。

异端裁判所。沉重的兵役、教会的横征暴敛,以及旷日持久的不义战争,教育了西欧各国人民,使他们逐渐认清了罗马教廷和教会的真面目。于是,西欧各国人民掀起了一场场反对封建教会的斗争,这主要表现为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各种宗教“异端”运动。农民和城市平民反抗教会的斗争贯穿于整个中世纪。

搜索更多关于: 世界三大宗教重大事件简介 的文档
世界三大宗教重大事件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p9hj5xbig85bn78ade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