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旅游规划原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旅游业进入真正的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
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众旅游的大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旅游规划,很多学者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科学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中包括陈传康、郭来喜,保继刚等旅游学者对旅游资源,地理和规划的探索和研究。吴必虎老师所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对中国区域旅游规划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书中还包括了作者独创的研究成果如环城游憩带(RcRAM)、中国大城市居民出游曲线以及区域旅游规划的/12310工程框架,这本书为以后的旅游规划乃至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建立了一个较高的研究平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国内国际旅游环境已经产生。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吴必虎和俞曦合作出版了旅游规划原理一书。本书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的基础上,增添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调整修改了相关内容,更加深化了旅游规划原理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对旅游规划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体现旅游规划的内容完整性 本书继承了第一本内容详实的优点,同时增添调整了相关内容,如将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融入到目的地品牌和营销规划中,删除了产品与目的地等部分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旅游研究的进展及旅游规划的类型,技术要求等相关内容,让人总体上对旅游规划有了初步的认知。第二章对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第三章讲述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第四章开始讲述旅游产品选择开发,并布局于空间结构之中。旅游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在第六章中得到分类详细的叙述。第六、七,八章面向消费者进行目的地营销规划,同时从出行、接待、服务、景区等方面为游客的到来做好准备。第九章对详述了旅游的影响,并构建了旅游影响体系,同时对旅游管理提出了要求。旅游规划最终要落到实处,所以第十章的内容为旅游规划实施与监控。本书的行文构架符合从理论到模型再到应用的基本思路,充实的内容,使读者收获颇丰。
其次,体现旅游规划的理论系统性 第一本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在对1978年以来旅游地理学发展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以史为鉴,归纳总结了各种学术观点,使得这本书成为中国区域旅游规划集大成的著作。但是第一本对于旅游规划的理论更多的是偏重理论的介绍,而本书作者梳理了全球旅游规划研究1900多种最新文献,结合作者自身亲自参与主持的著名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规划实践,更加强调理论的深度和层次,并且提炼出了完整的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书中囊括了大量的理论分析模型,这些分析模型对提升整本书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旅游规划完整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三,注重旅游规划原理的创新研究 第一本书参考了2525份文献,这本书参考了1900多种,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本书大量增加了国外经典权威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对经典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补充,同时对于自己在第一本书中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等分析模型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此外,吴必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的旅游学科树、旅游产品树等众多创新性研究成果也在书中有所介绍。总之,本书的出版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丰富了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充分的体现了旅游规划的创新性,具有承前启后,继续深入发展的特点。 最后,对旅游规划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旅游规划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不同于一般人文学科,主要是通过理论的探讨用于指导实践。本书采用众多实践案例融入到理论分析模型之中,让读者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理论模型,同时这些理论模型对于实践也具有较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本书详细阐释的旅游规划涉及的资源、市场、产品、空间、营销、服务等重点问题以及旅游规划的实施、评价、监控等内容对于旅游规划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这本书广泛适用旅游院校师生、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人员、旅游规划咨询机构和其他对旅游发展有兴趣的人员阅读。
本书的观点有新意,对问题的分析有深度和高度,在理论总结上有所创新且融入作者自己独创的研究成果,对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启发价值。但是学术发展是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向前发展,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其中也有不足之处。作者构建了完备的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内容上也非常充实和丰富,但是作者却没有充分提炼自己的旅游规划理论,对于自己的有些理论也没有进行适当的提升,如关于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结构方面,仅仅以作者早期探索性提出的所谓“昂谱”模式及其隐喻式绘图替代。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价值教高的理论专著,但是在规划的指导性上,作者虽然在第10章对旅游规划实施与监控进行了叙述,但是却忽略了一些具体实施措施规范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重要的规划图件,预算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另外,如果作者能加上一些对于中国特色旅游方面的探讨,想必本书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笔者认为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国内旅游规划理论专著中内容体系最为完善和引入国际成果最为丰富的专著。旅游业继续向前发展,需要旅游规划学者继续为旅游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旅游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全体旅游学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