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19:59: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3×7 、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 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 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 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 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 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一: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26 / 51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62 页第10—12题。

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最难的便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如何对位,特别是进位乘法要在脑子中思考进位叠加的思考过程,学生容易出

27 / 51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错。另外由于计算步骤的增多,学生在每一次计算中出错的机会就增加了,特别是前两次是乘而在最后是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学生一看见数字小的就容易算乘。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说计算过程,以避免一些错误。

六、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难点: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三)课时安排:7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28 / 51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1.让学生猜教师身高,师生交流,由此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 2.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来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3.指出:用它们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4.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在这基础上学习新的本领。 二、建立概念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①我们的课本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②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③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概括面积的意义。

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29 / 51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疑问。

②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三、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即课本第75页的数学游戏)。

启发:你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启迪思路。

学生动手操作(或回家完成)。 四、本课小结(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30 / 5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pojg2qjnj9mzf00wrvr0a0pl1szli00hff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