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B.龙洞山农叙《西厢》 C.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D.言虽工,于我何与?
解析 B项,“叙”同“序”,作序。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丑:厌恶、憎恨。 .B.非内含以章美也 章美:文章华美。 ..
C.矮人何辩也 矮人: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 ..D.药医假病,方难定执 定执:固定不变。 ..解析 B项,章美:美好。 答案 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B.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C.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D.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
解析 B项,“道理”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是指“道学家的荒谬的说教”。 答案 B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文假文平 B.笔之于书 ..C.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D.决定目之为经矣 ...
解析 C项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其他三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C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 A.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B.言虽工,于我何与
C.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
D.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解析 A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 答案 A 6.填空。(2分)
(1)夫童心者,________,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非内含以章美也,________,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答案 (1)绝假纯真 (2)非笃实生辉光也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曷:怎么。 .B.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扬:发扬。 .C.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忠诚。 .
D.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 .解析 B项,“扬”的意思是“张扬、显耀”的意思。 答案 B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①夫心之初,曷可失也.A.? ?②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①道理闻见日以益多?.B.? ?②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
?入?①有道理从闻见而.?C. ?②于是发而为言语?.?其内而童心失?①而以为主于.D.? ?②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解析 A项,①表疑问;②表陈述。B项,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连词,因为。C项,①表修饰;②表顺承。D项,都是介词,表对象。 答案 D
9.下列四项中,是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B.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C.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D.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解析 李贽的《童心说》主要针对宋明理学蒙蔽人心而言的,故“有道理(道学家之说教)从闻见而入”是“童心”泯灭的主要原因。C、D两项从属于B项,从下文论述的重点也可以看出。 答案 B
10.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这篇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论文里,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B.李贽认为儿童之心还未受到“道理闻见”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诚和自然。
C.而所谓“童心”,在李贽看来,不仅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D.李贽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
解析 A项,不正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童心者,真心也”。 答案 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绝”“一念”以及判断句式。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障”以及反问句式。
答案 (1)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 (2)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蒙蔽了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知己说 刘 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说,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旦受当事之知 当事:主事者、当权者。 ..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渎:轻慢、不敬。 .C.而不绳以君臣之法 绳:束缚。 .D.夫固可以礼屈 屈:屈服。 .
③
④
①
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