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标准文案
教 案
2014 ~ 2015 学年第 1 学期
学系
院 部
材料学院 功能材料系
课 程 名 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
称
术基础
12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卓越
适用班级 主 讲 教
师 职
称
副教授 班 许龙山
二○一四年九月十六日
厦门理工学院教务处 制
课程名称 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 必修课 授课对象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12机械设计及自动化1-2班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选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 考核方式 学 分 数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实践课( ) 考试(√ );考查( )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学时分配 基 本 教 材 和 主 要 参 考 资 料 授课教师 3 序号 1 2 56 3.5 课堂讲授 48 学时; 实践课 8 学时 教材名称 工程材料(第二版)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作者 戴枝荣、张远明主编 张亮峰主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4月 2011年 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许龙山 职称 副教授 授课时间 9月16日-12月18日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材料基本性能、理解材料的基本概教学 目的 要求 念、掌握一些材料的制备工艺,能初步通过设计材料的制备工艺来达到改善材料的某些性能。 基本要求:熟悉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特点;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主要性能及大致用途;掌握金属材料的成份,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熟悉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性能检验方法、金相分析手段等。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的晶体结构;材料的相图分析。 教学难点: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合金的相结构及二元合金相图;热处理机理、金属的强化机理等。 注:表中()选项请打“√”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请打√)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绪论 安排 9.16 第一周 课次 课时 2 1 1. 工程材料的性能 1. 1静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1.2动载荷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1.3疲劳强度、断裂韧性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范畴、研究领域及其在本专业学习中的作用 2.了解拉伸实验的基本过程 3.了解材料的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 4.熟悉刚度、强度、塑性基本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5.掌握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弹性、硬度、冲击韧度、疲劳强度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材料的强度、刚度、硬度的含义及其计算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45分钟) 材料概念、分类、发展;学习要求,学习方法。 1.工程材料的性能 1.1静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60分钟) 强度和塑性的概念,符号,测试方法; 硬度的概念;硬度的测试方法及常用的硬度指标。 1. 2动载荷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15分钟) 冲击韧度的概念;冲击试验的原理、方法;冲击韧度指标的应用。 1. 3断裂韧性(12分钟) 疲劳强度的概念;疲劳试验的试验方法;疲劳强度指标的应用。 总结(3分钟) 教学方法及手段: 1. 强调材料在本专业中的地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拉伸试验的讲解引进强度、刚度和塑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含义。 3. 从生产实例入手引入硬度、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的概念、指标和试验。 4.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图片。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8:1-1 P8:1-2 参考资料: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9.18 第一周 课次 课时 2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请打√)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绪论 2. 材料力学性能实验 2.1 材料的拉伸实验 2.2 材料的硬度测量实验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实验的规章制度和基本实验技能 2.熟悉拉伸实验和硬度测量实验的基本过程 文档
2 安排 实用标准文案
3.了解材料的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 5.掌握强度、刚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拉伸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材料的强度、刚度、硬度的测量结果分析 教学基本内容: 1.拉伸实验(75分钟) 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拉伸实验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拉伸强度的测量及曲线分析 拉伸实验报告的撰写 2 材料的硬度测量实验(60分钟) 实验的基本原理 硬度测量仪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布氏硬度、洛氏印度及维氏硬度的测量 硬度实验报告的撰写 教学方法及手段: 1. 言传身教,介绍自己做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 结合实际,测量常见的一些材料,让学生感觉到这种实验的重要性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整理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备注: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9.23 第二周 课次 课时 3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请打√)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2.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安排 2 1.了解金属晶体结构、晶体缺陷、金属晶体的结晶等基本概念,了解非金属晶体的基本类型; 2.熟悉金属的结构特征、金属结晶基本过程; 3.掌握金属的常见晶格类型、金属的实际晶体结构特点、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金属的晶格类型、特征及结晶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金属的晶体结构特征。 教学基本内容: 2.1 金属的晶体结构(55分钟) 金属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常见的三种常见金属晶格类型;晶格的致密度、实际金属的结构特点。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2.2 实际金属结构和非金属晶体(25分钟) 三种基本的缺陷: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种类型的非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共价晶体,结晶型高分子聚合物。 2.2 金属的结晶(55分钟) 金属结晶的基本概念、金属的结晶过程、金属结晶的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金属铸锭的结晶过程及组织、金属的同素异晶转变。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方法及手段: 1.利用多媒体图片组织课堂教学,并与材料性能相联系。 2.利用实际接触过的材料作为素材,浅入深出的探讨金属材料的晶格特点。 3.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画图比赛来加深对抽象晶格的理解。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20:2-2, 2-5 参考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9.25 第二周 课次 课时 4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请打√)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绪论 安排 2 3 金属的塑性变形 3.1单晶、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3.2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3金属的热加工 3. 4 超塑性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单晶体和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类型和形式 2 了解超塑性的基本含义 3 熟悉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 熟悉热加工的基本基本概念和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掌握滑移和孪生的结构特征及典型的滑移系得计算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滑移和孪生的结构特征及典型的滑移系得计算 教学难点: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滑移系数的判断 教学基本内容: 1 单晶、多晶体的塑性变形(75分钟) 滑移和孪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三种典型晶格的滑移系 2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0分钟) 3金属的热加工(30分钟) 4 超塑性(10分钟) 教学方法及手段: 1. 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图片。 2. 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介绍各种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和结构特征 3.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看文献的方式了解晶体的塑性变形实例。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31:3-1, 3-9 参考资料: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9.30 第三周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5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4.二元合金 4.1合金的相结构 4.2二元合金相图 一、匀晶相图,二、共晶相图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合金中的基本概念、固态合金相结构的分类、合金相图的概念和分类; 2.熟悉固态合金相中的原子排列规律及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3.掌握固态合金中相结构的基本组成、结构特点、形成条件和性能特点。 4. 掌握二元匀晶相图的含义、结晶过程及室温下的组织、各组成物相对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固态合金中相结构的基本组成、结构特点、形成条件和性能特点。二元相图中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室温下的组织。 教学难点:固态合金中相结构的结构和对性能的影响。二元合金相图中各组成物相对量的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 4.1二元合金 4.2合金的相结构 合金中的相的概念;合金中的相结构(30分钟) 4.3二元合金相图 相图的概念与分类;(15分钟) 一、匀晶相图(45分钟) 二、共晶相图(45分钟) 教学方法及手段: 1.以金属键模型为依据,具体讲解合金的晶体结构及特征; 2.从相的角度出发介绍合金中相的基本结构,并引入单相组织和多相组织的概念; 3.以画板图的方法介绍相图的概念及分类。举例分析相图、组成物的计算。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46:4-1 参考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10.2第三周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6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5铁碳合金 5.1 铁碳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5.2铁碳合金相图 一、 相图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铁碳合金中的基本元素组成及基本组织类型; 2.掌握铁碳合金中基本组织的形貌特征、表现形式、基本性能特点及其在合金中的作用。 3. 了解铁碳合金相图的内涵,成分、温度、结构和组成物相对重量的计算。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 铁碳合金基本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铁碳合金相图的室温组织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铁碳合金相图中各组成物相对量的计算。铁碳合金基本组织中溶解度与析出物之间的关系。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基本内容: 5 铁碳合金 5.1 铁碳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45分钟) 奥氏体、珠光体、铁素体、莱氏体和渗碳体结构、形貌与性能。 5.2 铁碳合金相图(90分钟) 一、 相图分析 相图上点、线和区间的含义,代表的变化规律。成分确定、组成物和结构确定。 教学方法及手段: 1.以相、组织、结构等知识综合介绍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特征、显微组织、性能特点等; 2.结合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讲解铁碳合金中组织的相互转变及室温组织形态。 3.例题讲解组织组成物的分析计算。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参考资料: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10.7 第四周 理论课 □ 实验课√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7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实验二:铁碳合金组织观察 1 铁碳合金晶相打磨实验 2 合金组织观察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检测方法。 2.熟悉晶相打磨得基本方法及要求。 3.掌握铁碳合金组织观察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铁碳合金组织观察及其实验结果分析 教学难点:。晶相打磨得基本方法及要求及各种晶相结构的分析 教学基本内容: 1 铁碳合金晶相打磨实验(45分钟) 2铁碳合金组织观察(45分钟) 3 实验报告的整理(45分钟) 教学方法及手段: 1.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2. 结合自身的经验,传授相关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 3. 通过磨晶相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完善实验报告 参考资料: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备注: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10.9 第四周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8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二、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 三、铁碳合金的成分与性能的关系 5.3 碳钢 一、常存杂质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二、碳钢的分类、编号和用途 三、碳钢的编号和用途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Fe-Fe3C相图中某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方法和意义。 2.熟悉Fe-Fe3C相图中合金组成物成分和结构的确定方法。 3.掌握铁碳合金的成分、结构、组织、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掌握碳钢的分类、牌号和应用。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组织的结构形式、室温组织变化规律,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教学难点:铁碳合金组织确定方法,组织组成物成分确定、相对量的确定以及变化规律。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基本内容: 二、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60分钟) 三、铁碳合金的成分与性能的关系 (45分钟) 5.3 碳钢(30分钟) 一、常存杂质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二、碳钢的分类、编号和用途 三、碳钢的编号和用途 教学方法及手段: 1.以二元合金相图为基础,结合铁碳合金的基本相和基本组织,通过板书展示的方法,分析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组织。 2.采用显微组织图片与手工绘制示意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基本组成、组织形态、相对量等知识。举例分析结晶过程、室温组织变化规律和相对重量的计算。 3.结合实际介绍碳钢的应用。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60:5-2,5-3 参考资料: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10.14 第五周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9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6 钢的热处理 6.1 概述 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6.4 钢的退火与正火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 了解钢铁热处理的实质、分类和应用; 2. 熟悉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条件、规律和结果。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 掌握转变产物名称、代号、结构、性能和应用。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条件、组织、性能和应用。 教学难点: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6 钢的热处理 6.1概述(15分钟) 概念、分类、意义和应用。 6. 2钢在加热时的转变(30分钟) 相图的变化,奥氏体化的过程、结果,奥氏体组织对冷却后组织以及性能的影响 6. 3钢在冷却时的转变(45分钟) 残余奥氏体的概念;等温转变产物,条件,性能和应用;连续转变方法、产物、性能与运用。 6. 4钢的退火与正火(45分钟) 退火与正火的温度、冷却方式、组织、性能和应用,以及区别。 教学方法及手段: 1. 结合生产实例介绍应用。 2. 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基本内容。 3. 用多媒体图片解释组织变化。用板图细介组织和结构变化过程。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 P96:6-2,6-1,P96:6-4 参考资料: 备注: 授课时间 10.16第五周 课次 课时 2 (请打√) 其他□ 安排 10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6.5 钢的淬火与回火 6.6 钢的表面淬火 6.7钢的化学热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淬火和回火,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的结构和组织变化规律,以及强化机理。 熟悉淬火和回火的热处理工艺,组织转变规律、性能变化规律 。 掌握淬火、回火和表面热处理工艺方法、性能特征和应用。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淬火、回火和表面热处理工艺方法、性能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淬火和回火的组织变化规律;表面热处理的强化机理。 教学基本内容: 6.5钢的淬火与回火(75分钟) 淬火工艺、淬火方法、钢的淬透性。回火的组织转变规律、分类和应用。 6.6钢的表面淬火(30分钟) 感应加热、火焰加热和激光加热淬火工艺,以及应用。 6.7钢的化学热处理(30分钟) 钢的渗碳,钢的渗氮工艺,性能特点,强化机理以及应用。 教学方法及手段: 1.多媒体图文讲述教学内容;重点分析回火时组织变化规律. 2.比较整体淬火和表面淬火的性能特征和应用。比较渗碳和渗氮的性能特点以及应用。 3.例题讲解齿轮和弹簧的制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96:6-8,6-11 参考资料: 备注: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10.21 第六周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1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7 合金钢 7.1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7.2 合金钢的分类和编号方法 7.3 合金结构钢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对钢力学性能、热处理性能和工艺性能的影响; 2.熟悉合金结构钢热处理工艺、性能特点、使用组织和应用; 3.掌握钢的种类和编号方法,掌握合金结构钢牌号、热处理工艺和应用 。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类型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教学难点:合金结构钢的热处理原理和使用组织;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和对钢性能的影响规律。 教学基本内容: 7 合金钢 7.1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45分钟)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对钢力学性能、热处理性能和工艺性能的影响 7.2 合金钢的分类和编号方法(30分钟) 合金钢种类;合金钢的编号方法。 7.3 合金结构钢(60分钟) 低合金结构钢、渗碳钢、调质钢、弹簧钢、滚动轴承钢、易切钢的牌号、成分、热处理工艺、组织和性能,以及应用。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方法及手段: 1.采用多媒体图片和课件讲述教学内容和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2.从实际应用条件分析入手引入合金结构钢的性能特点,组织保证,成分保证和牌号。 3.以例题的方法讲解弹簧、桥梁和齿轮的制造和热处理工艺。讨论使用组织。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138:7-5,7-7 参考资料: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10.23第七周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1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7.4 合金工具钢 7.5 特殊性能钢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 2.熟悉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的热处理原理以及热处理结果。 3.掌握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的牌号、热处理工艺和应用。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的牌号、热处理工艺和应用。 教学难点: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使用条件分析,性能要求确定和热处理原理和结果分析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基本内容: 7.4合金工具钢(75分钟) 刃具钢、模具钢和量具钢的牌号、使用条件、性能要求、组织保证和热处理工艺措施。 7.5特殊性能钢(60分钟) 不锈钢、耐热钢、耐磨钢和低温钢的牌号、使用条件、性能要求、组织保证和热处理工艺措施。 教学方法及手段: 1.从生产实际入手,分析各种钢的使用条件,总结性能要求,引入热处理工艺。 2.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讲述。 3. 举例分析刃具的制造工艺和热处理工艺、性能、牌号和组织。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138:7-8,7-9,7-13 参考资料: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10.28第七周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14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8 铸铁 8.1概述 8.2常用铸铁 8.3 合金铸铁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铸铁成分、牌号、分类和组织; 2.熟悉常用铸铁的组织特征、性能和热处理工艺。 3.掌握常用铸铁的牌号、组织和应用。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铸铁的石墨化,分类、组织、牌号以及应用。表面热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石墨对铸铁性能的影响;铸铁生产工艺、铸铁的特殊性能形成机制。 教学基本内容: 8 铸铁 8.1 概述(45分钟) 铸铁的成分和特性;石墨化过程;分类。 8.2 常用铸铁(45分钟) 灰铸铁、可锻铸铁、球墨和蠕墨铸铁生产工艺、牌号、组织、性能和应用。 8.3 合金铸铁(45分钟) 耐磨、耐热和耐蚀铸铁的性能形成机制、牌号和应用。 教学方法及手段: 1.采用多媒体图文讲述教学内容。 2.重点版图分析石墨对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板图总结常用铸铁的组织。 3. 从使用条件出发,提出合金铸铁的性能要求,组织和成分准备。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149:8-1,8-5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参考资料: 备注: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10.30第八周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2 安排 15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9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9.1 铝及其合金 9.2铜及其合金 9.3 轴承合金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铜及其合金和铝及其合金强化机理与工艺;轴承合金的使用条件和组织特征。 2.熟悉铜及其合金、铝及其合金和轴承合金的成分、生产工艺和热处理工艺; 3.掌握铜及其合金和铝及其合金的分类、牌号和应用。掌握轴承合金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及疑点): 教学重点:铜及其合金和铝及其合金的分类、牌号和应用。轴承合金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难点:铜及其合金和铝及其合金强化机理。轴承合金的组织形成工艺。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学基本内容: 9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9.1 铝及其合金(45分钟) 铝合金的分类、牌号、热处理;形变铝合金的强化机理;铸造铝合金的生产工艺。 9.2 铜及其合金(45分钟) 铜合金的分类、牌号、生产工艺和应用。 9.3轴承合金 (45分钟) 轴承合金分类、成分、牌号、组织、性能、生产工艺和应用。 教学方法及手段: 1.以铁碳合金热处理强化为基础,分析热处理强化的条件,提出其它强化方法。 2.从生产实际分析轴承合金的使用条件、性能要求和组织准备。 3. 多媒体图文重点讲述时效强化、变质处理和减磨耐磨机理理论。 讨论、作业和思考题:P172:9-2,9-6 参考资料: 备注: 课程教学进度表
(2014 -2015 学年第1学期)
Course name 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 Total hours 学期总学时:56 Taught to Instructor 任课教师:许龙山 NO. of weeks 周数:14 Effective date 起始时间:9月16日-12月18日 Hours per week 周学时:4 授课对象:12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卓越班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Course description: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金属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铁碳合金及其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材料牌号、性能及用途,材料的使用要求分析和选择等知识。 Course outcomes: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学的基本概念,熟悉材料牌号、性能与用途,能正确分析材料的使用要求并合理地选用材料,掌握铁碳合金等的热处理方法与原理,能根据材料性能要求制订出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受到有关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技术技能的初步训练,为学生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及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好工程技术基础。 Course Evaluation 成绩评定标准:平时成绩(作业,课堂表现、实验):20%,期终考试:80% Text 教材:工程材料》(第二版) 戴枝荣、张远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教材: 《机械工程材料基础》 高为国主编 中南大学出版社 《机械工程材料》 王运炎、叶尚川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Teaching Approaches 主要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授课为主,结合大量图片、动画和实物,讲授基本理论和应用方面知识,使学生能在保证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扩大知识面,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但又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采用启发式教学,对重点和难点讲透讲清,实验、课堂辅导、课外自学相结合。 教学中结合工程案例进行教学,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Program Director 教研组意见 Dean of the Dept. 系意见 Course Schedules 课程进度 Week周次 Date日期 Contents & Approaches 教学内容和方法 Note 备注 绪论 1 9.16 第一章 工程材料的性能 P8:1-1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第一节 静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第二节 动载荷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第三节 断裂韧性 1 9.18 材料力学性能实验 第二章 晶体结构与结晶 第一节 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二节 实际金属结构 第四节 金属的结晶 第三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 第一节 单晶、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第二节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第四节 金属的热加工 第五节 超塑性 第四章 二元合金 第一节 合金的相结构 第二节 二元合金相图 第三节 相图与性能的关系 第五章 铁碳合金 第一节 铁碳合金的相结构与性能 第二节 铁碳合金相图 一、相图分析 铁碳合金组织观察 二、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 三、铁碳合金的成分与性能的关系 第三节 碳钢 4 10.9 一、常存杂质对碳钢性能的影响 二、碳钢的分类、编号和用途 三、碳钢的编号和用途 5 文档
实验1 P20:2-2,2-4,2-5 P31:3-1,3-2,3-3,3-10 P46:4-1 2 9.23 2 9.25 3 9.30 3 10.2 4 10.7 实验2 P60:5-1,5-2,5-3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 10.14 第一节 概述 P96:6-2,6-实用标准文案
第二节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第三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四节 钢的退火与正火 5 第五节 钢的淬火与回火 第八节 钢的表面淬火 10.16 第九节 钢的化学热处理 第十一节 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和技术条件标注 10.21 材料热处理工艺与微观组织观察 第七章 合金钢 6 第一节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第二节 合金钢的分类和编号方法 10.23 第三节 合金结构钢 第四节 合金工具钢 第五节 特殊性能钢 第八章 铸铁 第一节 概述 10.28 第二节 常用铸铁 第三节 合金铸铁 第九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第一节 铝及其合金 10.30 第二节 铜及其合金 第六节 轴承合金 第十一章 材料的选用 第一节 选材的一般原则 8 11.4 第二节 零件的失效与选材 第三节 典型零件的选材与工艺 8 9 9 11.6 成形绪论 1,P96:6-4 P96:6-8,6-11 6 实验3 P138:7-5,7-7,7-8,7-9,7-13 P149:8-1,8-5 7 7 P172:9-2,9-6 P209:11-1,11-2 11.11 金属材料的液态成形技术 11.13 金属材料的液态成形技术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1.18 11.20 11.25 11.27 12.2 12.4 12.9 12.11 12.16 12.18 金属材料塑性成形技术 金属材料塑性成形技术 金属材料的连接成形技术 金属材料的连接成形技术 其它材料的成形技术 其它材料的成形技术 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与实例 材料成形方法的选择与实例 实验课 复习课 实验4
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