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7:59: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刚过去不久,相信大家还比较怀念这个节日,那请问同学们是否知道一些关于中秋或月亮的故事或诗句呢?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知道的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呢?。。。。。。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吧,这就是一首典型的写中秋节的诗,诗的开头就出现了月亮的字眼。其实从古至今今,关于写中秋的诗词是非常多的,而接下来我们将要学的第十三课就包含了三首比较有名的中秋咏月诗。请大家打开书本 页,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接下来我们先来体味第一首诗《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自读古诗词的能力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积累古诗词

3.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欣赏诗词的方法 2.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作品作者、背景介绍

?:首先请大家看课文注解,这首诗唐代诗人王建所作,选自《王司马集》,别题做“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写中秋节较著名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绝句,一首诗歌有四句;七言,即每句诗中有七个字;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二、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大家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谁在望月?在哪里望月?为什么望月?

。。。。。。(随机应变)他为什么望月呢?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吧!

1.首先请大家自由郎读一遍课文,结合课本注释,把不懂读得字词标出来。然后揣摩此诗的感情基调,看下如何读出这首诗的感情来。 注释 :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2. 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出评价。

?:好,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看这位同学是否能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

3.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与前一位同学作比较,然后(若有条件,放配音朗读;如无,则老师范读,

让同学明确字音及感情。)

4. 师生集体朗读,并让学生说说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请问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位同学愿意说说?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5. 让学生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

6. 全班有感情朗读,找学生翻译。

?:(对学生的翻译评价)但有些词语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地白”是什么意思呢?这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给人一种温馨,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凄美的意境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形象地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宁静。) ?:大家读到“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桂花飘香的感觉呢?大家有没有见过桂花树呢?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而在诗中,此时此刻诗人也许望着桂花在想:人间的桂花香了,月亮上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的一个意境是不是很唯美呢?

?:读了这首诗之后,在你们的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

导语:大家先来找找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寂静凄清的中秋夜)有什么作用呢?(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亲友的情感)。

?:在这里诗人在表达思乡之情的时候显得比较委婉,他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含蓄)末尾他用了一句什么话?(用了一句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思念自己的亲友,他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不是显得很委婉含蓄呀?那这样含蓄的表达有什么样的效果?(把自己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浓郁,更深沉。)

?:下面请同桌讨论一个问题,等下老师提问。在“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话中,哪个字用的最好?能不能换成“在”字?为什么?

“落”字,不好,因为“落”字用得新颖贴切,给人一种动感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三、小结: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下节课检查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景 → 境 → 情 中庭的月光 寂静 孤独寂寞 归巢的乌鸦 凄清 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无声

打湿的桂花 冰凉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请问有没有听过王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呢?(若学生一时想不起来,先哼一句,然后选会唱的学生唱)。。。。这位同学唱的挺好的,让我们再次用掌声鼓励他!那有同学不会唱的吗?好,那下面我们先来把这首歌的歌词和内容学会,然后我们再一起唱吧!(板书)

二、课文背景及作者介绍

?:大家请看到这首词,大家知道什么是词吗?

词——又叫长短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按照其篇幅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大家看到课文这首词,它只有两段,这就叫双调词。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叫上片或上阕,那请问第二段叫什么呢?。。。(嗯,同学们真聪明!)

那大家知道苏轼是谁吗?。。。苏轼,又名苏东坡,号东坡居士。(大家要记住他的号哦,考试有时会考古代诗人的号。老师先来考考大家,李白的号是什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北宋杰出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这个大家也要记住哦,并且不要记乱咯!大家注意下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有没有发现共同点呢?。。。对,他们的名都有“车”字旁,而他们父亲苏洵却没有,这样大家就不会记乱啦!)在他们父子之中苏轼是名气最大的,他博学多才,文学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大家觉得苏轼厉害吗?想像他那样有才吗?。。。那大家就要努力学习咯!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这首著名的中秋咏月词吧!

三、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请大家借助工具书或是课文的注解,先自己朗读,并标出,不懂字音、句子等。(板书) 生难字: 低绮户( qi ) 宫阙( que ) 婵娟( chan ) 多音字:

露 乘 形近字:

涯(ya)天涯 阙(que)宫阙 绮(qi)绮户 崖(ya)山崖 阕(que)上阕 崎(qi)崎岖 倚(yi)倚靠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一遍,并试着翻译,等下我们来个翻译接力赛,看下哪小组同学翻译最快,最好。(分小组翻译,老师点拨。)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4) 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shēng) :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睡不着的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四、研读、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怀人诗,大家知道从这首词中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首中秋咏月怀人诗吗?(开头整句,带学生逐步分析这句)

导语:时值中秋,诗人欢饮达旦,大醉,因怀念弟弟子由,写了这首词。苏轼原来是在朝廷做官的,但由于宫廷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到外地,此时此刻他已经有七年多没有见到他的弟弟苏辙了,面对中秋月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词,共同感受诗人的心情。

?:大家读完这首词后有什么感觉呢?而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此刻他是不是很开心的呀?。。。那是怎样的心情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等,同时诗人心里又是矛盾的)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心情的矛盾呢?下面请全部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阕,找找看!

(参考:“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作者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呢?,这仅仅是说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请大家联系老师刚刚跟你们说关于苏轼的事情,仔细想想这句话,还有没有别的意思呢?,同桌间可互相讨论。

(引导:大家想想,诗人“欲乘风归去”,归哪里呢?琼楼玉宇指的是什么呢?此时诗人为什么是在外地,而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因为他是被贬在这里的,被贬就说明了他要待在这个地方,没得到朝廷允许时不可以回去的。可是他已经七年没见过弟弟了,此值中秋团圆佳节他很想念家人,想回家;然而由于宫廷中常有些争斗,他不喜欢这种勾心斗角的生活,所以他不想回朝廷做官,于是就说“高处不胜寒”。)那诗人觉得是人间好还是天上好?(人间好)此时诗人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词中哪里可以看出这种转变?大家看看上片,哪位同学找到了呢?“从我欲乘风归去。。。到。。。何似在人间”(由的变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了诗人在月下饮酒,那下阕又写了些什么呢?(板书)

在上阕中,诗人本来是把酒望月,心情由幻想超脱尘世变为喜爱人间生活,而下阙中他则把视线由天上的月亮转到了周围的环境,那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全部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下阕,大家仔细揣摩诗人的心情。

在上阕中,诗人好不容易由幻想超脱尘世变为喜爱人间生活,心情刚刚有些好转,可在下阕当中因为月光的照射突然又变得抑郁了,居然失眠了,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请看到“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这一句,诗人这时是不是有点埋怨月亮的意思呀?此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对月怀人,惆怅,感伤离别)然而诗人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难过下去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老师点拨)那诗人的这样的转变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和人生态度呢?(豁达的胸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到现在,大家知不知道这首词从古至今为什么一直那么著名吗?

有哪位同学知道?下面请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这个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最全面。 原因:1.作者豁达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很具感染力;体现在:

豁达的胸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存”(赏析: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豁达

搜索更多关于: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的文档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pz4o3q62v44s0x0dxz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