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重建圆明园?
一、选题阐述
近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圆明园官方称可有选择恢复部分建筑,但西洋楼等建筑不重建。对于圆明园的复建,“修”“存”之争持续多年,“废墟派”称重建劳民伤财,“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重建圆明园到底有没有必要?
嘉宾:
复建派
刘阳 中国圆明园学会
王道成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教授 浦寅 资深媒体人
马炳坚 北京古建研究所所长
废墟派:
叶廷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教授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院院长 国培源
冯永峰 光明日报记者
二、辩论环节
Part1:复建是服饰太平还是忘记国耻? 小片一:重建之争 自康熙四十六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圆明园以梦幻般的建筑形态存在了150年。随后,以残园废墟之态存在又已150年。150年来,圆明园始终是国人心头一块时时隐痛的伤疤,一个难解的心结。近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圆明园官方称可有选择恢复部分建筑,但西洋楼等建筑不重建。对于圆明园的复建,“修”“存”之争持续多年,“废墟派”称重建劳民伤财,“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重建圆明园到底有没有必要?
正方观点:
■中国圆明园学会刘阳对公众的反对表示不能理解。“在讨论圆明园是否重建的问题前,建议所有学者、专家、媒体先去圆明园实地看看。”他在认证微博上写道,“圆明园至少有五处景观如果不进行修缮保护,未来十年内将倒塌或彻底消失!至少八处景点被某中学占据并逐年进行扩张破坏!这些有多少人知道呢!”
1
■重建可以恢复民族荣光、抚平历史伤痕。以保护遗址为纲,保护原有格局,遗址的整修、恢复必须有利于体现圆明园历史的真实性。
■没有一个人真正见过圆明园,若让大家看到原来圆明园这么美丽,再与北京的遗址公园作对比,那么圆明园的教育作用不会减弱,只会加强。新园与旧址的强烈对比更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我不反对重建一个圆明园。有选择高质量的仿制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益无害。但是重建必须按照详细的史料,所幸古建筑行业对重建是有标准的。
■不少人都会口误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纠结于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没有实质意义,重要的是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毁灭,对国人来说是耻辱柱。
■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人不会躺在历史里,而是放眼未来,圆明园是烧不完毁不掉的,春风吹又生。中国人的顽强和伟大的能力与报复,以德抱怨。服天下而不是征天下。
反方观点:
■废墟下的圆明园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如果真换成了美轮美奂的新圆明园,其历史价值将被无情“抹杀”掉,屈辱的视觉冲击力将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将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重建无异“抹杀”掉废墟上的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留着那个毁损的圆明园可以警醒我们及后代子孙,让我们能够奋发图强,时刻不忘落后要挨打,将自己的国家建设得强大,如果修复,变得漂亮洋气又繁华,就失去了这层警醒的作用。
■我们保护或保存文物,无非两个目的,一是从审美角度保留凝聚精彩绝艳的创造力的物品,一个是从历史角度保留集体记忆。如今,从审美角度恢复重建圆明园已被证明是陆地行舟,而从集体记忆角度,圆明园更没必要重建恢复。
■鼓吹重建圆明园,恢复所谓“往日荣光”的人,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恰恰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文化建设离不开创造和创新,要体现现代人新的价值、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动辄复古、仿古,“恢复重建”古代的东西,说明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历史不再是资源,而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负担。
■圆明园残存遗址的保留,本来就是一本历史的活教材,并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诫国民,落后就要挨打,并可以用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因此完整地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完全有必要的。
■复建圆明园还不如“无为”,维持原貌,多做一些保护、考古、文物收集的工作,这样既尊重了历史,又是对后人负责,也才是最大的作为。
Part2:复建是低级赝品还是重现辉煌?
小片二:圆明园重建大事记:
1994年 圆明园遗址公园就对园区内的藻园景区进行了遗址发掘清理工作; 1997年 圆明园长春园修建了三座四方亭(听松亭、观荷亭、饮绿亭)和三座桥(翠鸟桥、未名桥、长春桥);
1998年3月 福海清淤及整修一期工程完成;
2000年 北京市政府正式通过《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2
2001年 圆明园围墙复建工程完成2816延长米,圆明三园的整体保护格局和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2003年春 包括圆明园一园、长春园含经堂等遗址的考古勘探工作开始进行,圆明园“九洲清晏”中的“坦坦荡荡”景区、碧澜桥等6座桥涵开始正式发掘; 2007年 “坦坦荡荡”景区、如意桥、南大桥、棕亭桥、鸣溪桥、慈云普护一孔桥、碧澜桥设计施工图完成,并获国家文物局审批;
2010年 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正方观点:
■能够恢复历史面貌,抵御现代城市扩张的侵蚀
■保留原汁原味、维持现状是短视的、不负责任的对文物的破坏 ■修复后的圆明园,可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顶峰和世界园林艺术瑰宝的形态再现于世。这个功能可以推动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推动中外园林艺术文化的交流。
■圆明园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面向世界开放的博大胸襟,展示中国东方文化的自信力和国家社会影响力。
■我们不能总是坐在那里悲伤,回忆,而是要从灾难和悲伤中走出来,化悲痛为力量,所谓哀痛古人,激励今人,重建就是证明我们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可以把梦想在变为现实,儿保留部分遗址证明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过去,这是一个国家积极向上的体现。
■用全世界都知道的圆明园重建,证明中国的进取,实力和大国地位,以提高中国人的国际地位。
反方观点:
■修的再好也是赝品 没有历史价值
■历史的真实感是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建就是对原有文物的破坏,破坏了当年历史痕迹。
■复建将使遗址屈辱的历史沧桑感消失殆尽,废墟的视觉冲击力将荡然无存,眼望美轮美奂的新作园林将是一种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
Part3:复建是劳民伤财还是经济增长点?
小片三:废墟派和重建派的几次回合
多年来,“废墟派”和“重建派”之间的争辩,一直都没有停息。30年前反对重建,主要是担心“财力不足”;所以,如今国力增强,也就难怪一再有人旧事重提。
20年前反对重建,主要是认为“废墟也是一种美”;所以,支持重建的人,同样从“美”的角度提出了重修1/10。
近10年来动静大一点的反对行动,都是从环保的角度进行,第一次是反对所谓的“恢复山形水系”,第二次则是反对“在水底铺膜”。
重建圆明园的主要矛盾不在钱而在观念上,这也反映随着理性论辩的深入进行,中国社会对待过去年代伤痛历史的态度正逐渐趋向成熟。
3
正方观点:
■ 如果由商业机构出资,来修复圆明园,同时圆明园保持全民财产的性
质不变,这倒是可以考虑的,考虑修复的程度和范围,或者仅仅是多植树将其建成北京的绿肺。
■ 发展旅游事业。这里说的旅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圆明园修复之后
的旅游。应把这种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看待。修复圆明园无疑要花费一笔巨额资金,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看成是单纯的经济消耗。它的修复,它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许多方面的发展,圆明园四周必然形成繁华街市。因此,应该把修复圆明园看成是开拓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申遗、建立圆明园博物馆这对圆明园的发展是有益的。 反方观点:
■ 国家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建设,比如校车,应该把资金用在这些地方。在
北京我们还有许多打工子弟的孩子没有学可上,没有煤可烧,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供他们学习。我们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上不起学,还在艰难中熬着,在西部我们的孩子六十多个人挤在一个很小的校车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在为这些失去的生命感到痛心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应该花给什么人? ■ 若重建圆明园的目的,仅仅只是想假借“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名
义,来消化我们过剩的产能,大量的钢筋水泥,来维持我们必须的GDP,甚至因此而带动铁矿石甚至其他原材料的进口,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自己的贡献,来提高我们某些官员“文化建设”的政绩,那么,我建议,在重建圆明园的同时,我们的规划部门,包括我们的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请抓紧时间尽快安排重修长城、重建阿房宫??等等项目的立项、规划与预算,以免耽误工期。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