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理人教版高二选修2学案:课堂探究 -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 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5:23: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课堂探究

问题导引

探究一 厄尔尼诺现象

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从厄瓜多尔南部经秘鲁到智利北部通常为干旱气候,1997~1998年却出现了暴雨、雪,暴雨引起了近10年来最大的洪灾。而原来应多雨的太平洋西部热带地区却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印度尼西亚出现了50年罕见的旱情,引起了严重的森林火灾。此外,秘鲁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死鱼现象,秘鲁渔场的产量大幅下降。

结合材料探究:

(1)上述事件与哪种现象有关?

提示:厄尔尼诺现象。

(2)该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每隔几年,东南信风会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逆流增强,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名师精讲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图示 洋流 生物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秘鲁沿岸的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该海区上升流减弱,到达表层的冷海水减少;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或消失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大气环流 天气气候 【例1】 (2012·上海高考)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第1页 共6页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厄尔尼诺现象过程、地理整体性原理。

答案: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方法技巧 利用图表解读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及影响

探究二 拉尼娜现象

问题导引

第2页 共6页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自1951年来最强降雨,房山区、门头沟区等局部地区降雨量超过300毫米。北京市气象台发布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降雨造成市区大面积内涝,道路积水严重,交通大面积拥堵,北京地铁机场线发生故障部分停运。不过,灾难从来不是形单影只。据了解,除北京外,西北地区也出现大量降雨。业界也对北京本次暴雨给予了很多解释,其中,有气象专家猜测,2012年以来的降雨变化包括北京这次创纪录的降雨,可能与2012年处于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的转换期间有关。

结合材料探究:

(1)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提示: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持续异常降低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关联性在哪里?

提示:拉尼娜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名师精讲

【例2】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比多年平均值低0.5 ℃以上,称为拉尼娜现象。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3页 共6页

(1)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 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地吹向甲地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2)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南方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和图可知,甲地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为低压;乙地为高压,所以水平气流由乙地吹向甲地。第(2)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地气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所以甲地附近的区域降水可能增加,如我国南方和印度尼西亚地区。

答案:(1)C (2)D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东北信风带 B.沃克环流的改变 C.季风的影响 D.全球变暖

3.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差异减小 B.沃克环流减弱

C.秘鲁沿岸更加干燥少雨 D.东南亚干燥少雨

读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图中①表示东南信风减弱,②表示气温比正常值高或低,③表示温暖的海水向东移动,④表示气温比正常值低或高。读后完成第4~5题。

4.从目前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看,图中序号属于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代表的地理事物(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4页 共6页

地理人教版高二选修2学案:课堂探究 - 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q1rl76hag4m0xd0pw4b4c2db011p100m9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