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
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B.建立集体农庄 C.固定粮食税 D.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能使农村居民流入城市,能巩固工农联盟也就是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固定粮食税” 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
2.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第1页/共18页
D.工业国有化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史实,列宁所说的这一政策是余粮收集制,他强调了因为处于战争环境,所以没有别的办法,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
3.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 【答案】 A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协约国的外来干涉和国内的叛乱。为了集中力量战胜敌人,苏俄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中许多超出战时需要的措施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遭到了农民的抵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4.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三大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B.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部分内容
C.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内容 D.邓小平改革开放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第2页/共18页
【答案】 D
【解析】D项应该是国家放松对经济的控制,其它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
5.毛泽东曾著文指出:“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日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史、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人坟墓。”该文章发表最早是在( )
A.五四运动期间 B.国民革命期间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B
【解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材料的信息提取和理解的能力。题中材料的“农民运动”、“ 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史、土豪劣绅”两处说明了该文章评论的主体与其斗争的对象,依据史实,近代农民运动达到该规模与程度的应当最早从毛泽东最早关注农民运动开始,故B项正确。
6.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一次出现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出现在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这三次改革都( )
第3页/共18页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次改革都是动用了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控经济。所以答案选B。
7.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大危机和新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时共产主义是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是成功的范例,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失灵的范例,因此选A。
8.(苏)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1917~1957年)》叙述道:“共产党在农村的政策,保证了为前线需要而动员一切粮食资源的工作……农民欢迎余粮收集制及与此有关的负担,因为苏维埃政权保护他们免受地主和富农欺压……”这一论断( )
第4页/共1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