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 品味诗歌中简练精美、形象生
动、
含蓄深刻的句子(炼句)
【《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D
【学习目标】
1.品味古代诗歌的炼句艺术。 2.熟练掌握解答炼句题的方法、步骤。
自主研读学习单
【自我诊断】
1.[2012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①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②③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
- 1 -
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
【解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及精美诗句,要明确辨识和判断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就本题来讲,应特别关注“瘦”“肥”两个字,并从此入手回答。
【答案】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200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
- 2 -
然后回答问题。
[注]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然后进一步抓取诗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愁”。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愁”应为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河破碎的感受。“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
- 3 -
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愁之感。因此这一句是借山寄愁的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诊断结果】
1.
2. 【学习期待】
1.
2.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