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容,脉络分明,思路清晰。(2)首尾呼应,结尾的“村庄不再是村庄,是大地上被丢弃腐烂的果实”与开头遥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3)文章形散神聚,这篇散文在选材上比较散,既写了柏庄的消亡,也写了柏庄人和动物的逃离,既写了柏树的坚守,也写了柏庄泥土路的落寞,文章思路开阔舒展,但又始终围绕表达对柏庄消亡的遗憾和无奈这一点展开。 13.(1)通往村庄的泥土路上劳作的柏庄人越来越少,暗示着柏庄人开始远离传统的农业劳作,柏庄传统的农耕文明从此消亡;(2)有烟火气息的柏庄在岁月风雨中走到了尽头,柏庄过往岁月中祖辈的人事没了载体,柏庄的历史至此被人遗忘;(3)流露出了作者对柏庄及其代表的传统农耕文明在历史发展潮流中逐渐消亡的惋惜、遗憾和无奈。 【解析】 【分析】
10.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1)“嫁接”本意指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此处用来形容动物与柏庄人的生活联系紧密,形象地写出了动物依附于人而生存的状态。
(2)“宿命”本意星宿运行各有命令。是无法抗拒的必经的之路。根据前文“村庄消失,那些柏庄人从村庄土地上逃离,将带走它们所熟悉的生命气息,它们会形影相吊,渐渐沉寂,最终走向消亡”可知,是指当村庄消失,人们离开,柏树也会随之沉寂、消亡的过程,这是无法避免也无法挽回的命运,体现出作者无能为力的遗憾与无奈之情。
1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从修辞手法看,“溅起烟雾般的尘土扑向周围的断垣残璧,也扑向周边无辜的花草”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老屋倒塌时尘土飞扬的情形;同时“尘土弥散之后倾的老屋”“如同给村庄画上了一个句号”“村庄不再是村庄,像大地上一枚空心腐烂的果实”,运用比喻,写出老屋倒塌象征着村庄的没落,村庄没了老屋就如同没了果肉的果实一般,体现出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从用词特点来看,“一堵”“一间”“一阵”“一个”“一枚”,通过数量词的精确使用,体现了柏庄最后的荒凉衰败;另外,“老墙”“断垣残壁”“弥散”“倾圮”“空心腐烂”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老屋倒塌的过程和带来的感受,增强文章感染力。
答案第6页,总17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情节构思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需了解构思特点有哪些,再与文本比对。行文特点可分为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结构:前呼后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等。语言:行云流水、简洁洗练、浅显易懂、明白如话、质朴清新等。技巧: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即景生情、虚实相生等。
文章先写老屋倒塌“如同给村庄画上了一个句号”,写村庄的消亡,接着写“柏庄人”和动物的离去,由此引发对柏树的思考,对泥土路的描写,最终再次回到柏庄的消失上来,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开头与结尾都出现“村庄不再是村庄,像大地上一枚空心腐烂的果实”“村庄不再是树庄,是大地上被丢弃腐烂的果实”,首尾呼应;选材上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选取了老屋的倒塌、村人与动物的离去、柏树的沉寂以及泥土路“一天比一天寂寞”等材料,表达了作者对村庄消亡的无奈之情。
13.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从现实上来说,“曾经,柏庄人对泥土路有着说不出的亲近,对路边的庄稼地有着道不尽的虔诚,每走进一次,都是一次朝圣。他们弯下腰身,与耕牛同行,与农具相伴,与泥土相亲”,后来“路上行走的人越来越少,路也一天比一天寂寞”,可见柏庄人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渐渐远离了农业劳作,“通向柏庄的路”象征着农耕文明的传承,“消失”意味着农耕文明的消亡;从“黑色的土地上,还有一条路,时隐时现,在柏庄人迷离的日光中蜿蜒到岁月的深处。柏庄人虽然看不清路面,却能看得见路上飘动着老辈们的身影”“这块土地渐渐有了烟火气息。祖辈们经营着一个村庄,如同经营一个小小的王国,他们小心翼翼,专注而虔诚,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垒起了家室,也垒起了村庄最的雏形”等句子可见,柏庄人放弃了村庄,也放弃了对祖辈历史的记忆,人们从此会淡忘这些历史;“柏庄”象征着农耕文明和祖先历史,是作者所怀念向往的,而这条路从此消失,让作者内心充满遗憾伤感之情。 【点睛】
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
答案第7页,总17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4.C 15.D 16.A
17.遇有通塞/性无加损/此其所以不愠也/有愠/不得谓之君子也/乐且不愠/乃称纯学 18.(1)命名它为共学书院,使闽地对圣贤的学问有志向(有志于圣贤学问)的读书人都可以入学。
(2)学习不遵循此道,就像抛弃康庄大道而落入沟渠,抛弃中原而到四方少数民族去。 【解析】 【分析】
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C项,句子意为“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矜”意为“自夸”;此字可联系课文《陈情表》中“不矜名节”来理解,“矜”即夸耀的意思。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代词,他们/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B项,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助词,“……的样子”。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D项,连词,用来。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A项,“赞同与理解”错,应是批判。从“及问其所学何事,或茫然不省,亦有语之而不详者。何与?盖天命之性,人为全;人之所以首出乎庶物者,学为大。学非性不因,性非学不
答案第8页,总17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尽,性无穷,学亦无穷”可见,作者说的“何与”后,并非是理解他们学不精的原因,而是在强调“学”的重要性,因此前文的“何与”就是对他们学而不精感到疑惑与不理解,有谴责和批判之意。作者认为学习是人要放在首位的事,不应该学而不精,不知自己所学为何。 故选A。
17.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句子意为“遇到有畅通或堵塞的情况,性情上没有增加或损害,这就是他能够不生气的原因。有恼怒之情,不能称之为君子。快乐而且不恼怒,才能称为‘纯学’”;
“性”作“无加损”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此”作“其所以不愠也”的主语,在其前断开;“也”字表句末停顿,分别在其后断开;“愠”作“有”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乐且不愠乃称纯学”中,“乐且不愠”与前文“有愠”语意相对,“不得谓”与“乃称”语意相对,“乃”字意思是“才”,可从对称上判断应在“乃”字前断开。
正确断法:遇有通塞/性无加损/此其所以不愠也/有愠/不得谓之君子也/乐且不愠/乃称纯学。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名:命名;俾:使;闽士有志于圣贤之学者:定语后置句,有志于圣贤学问的读书人;咸:都。
(2)中,由:遵循;坑堑:沟渠;中国:中原;之:到。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
答案第9页,总17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意译。 参考译文:
不才我巡抚闽地的第二年,就着怀安废弃的学堂修葺为书院,命名它为共学书院,使闽地对圣贤的学问有志向(有志于圣贤学问)的读书人都可以入学。学院中的明伦堂,改名为“时习”堂,是遵从先师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
《鲁论》的第一要义,就在这一句话,凡是求学的人,没有不从孩童时就诵读它的。等到问他们所学习的是什么,有的茫然一无所知的样子,也有能说却说不详细的。这是为什么呢?大概上天给予生命的性情,以人为最全;而人之所以能够超出万物,是凭借学习而成的。学习没有本性就不能连续,本性没有学习就不能尽情发挥;学习的本性没有穷尽,学习也没有穷尽的时候。这就是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终身学习而不厌倦的原因。因此,出身富贵不学习,就会骄奢淫逸;出身贫贱而不学习,就会没有志气;小孩子不学习就会愚蠢,青壮年不学习就会性情古怪,年老的人不学习就会头脑昏乱。学习这种事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学习了。因此要广泛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分辨,切实地实行,用这五种方法不学到通达晓畅就绝不终止。别人学会一钟,自己要学会百种;别人学会十种,自己要学会千种,学习就要像这样下功夫。不是忠诚可靠的语言不敢说,不是中庸的品德不敢实行,学习就是像这样淳朴。如同看不见外物,如同听不见声音,整天自强不息,整洁身心来使自己的品德圣明通达,学习就像这样细致。不夸耀自己的能力,不炫耀自己的功劳,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仿佛被淹没却实则被承载,学习就像这样气度宽广。学习啊学习啊,哪里容易说透呢?有的人奋发,有的人中途放弃;忽然明白,忽然又仿佛被遮蔽,总不能够不学习。因此,人一定要看重学习,而学习一定要看重“时习”,每日能获得新知就叫做富有,品德高尚就叫做伟大的功业,因此任其选择。这就是圣人用来教给天下万世求学者的法则啊。
这样,那么“时习之”的快乐是什么呢?学习能够恢复我的本性,这就是上天成全而让我得志,人们所说的礼义能让人心情愉快,就好像牲畜之肉能让口腹满足一样。这样,那么交朋友感到快乐的是什么呢?学习的本性并非我一个人私有,一定要获得天下英才教育他们,这样之后才能够成就我的一体之仁,这就是我感到快乐的原因,独自学习不能称之为学习。这样那么人不理解自己而不生气是为什么?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让他人夸耀,遇到有畅通或堵塞的情况,性情上没有增加或损害,这就是他能够不生气的原因。有恼怒之情,不能称之为君子。快乐而且不恼怒,才能称为“纯学”,这是六经、《论语》、《孟子》所记载的古代圣贤渊博的学问,都是清清楚楚可以考证的。
答案第10页,总1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