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本卷共22题,其中1~2题,每题5分,共10分。3~22题,每题6分。共12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 ( )。
A、功能及所合有机化合物都相同 B、功能及所合有机化合物都不同 C、功能相同,所含有机化合物不同 D.功能不同,所含有机化合物相同
3、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4、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A、ddRR, B、ddRr,
C、ddRR,
和ddRr, D、DDrr, 和DdRR,
5.尿素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C.尿素能发生水解反应 D.尿素是一种酸性物质
6.有①、②、③三瓶体积相等、浓度都是1mol·L-1的HCl溶液,将①加热蒸发至体积减少一半,在②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加入后溶液仍呈强酸性),③不作改变;然后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上述三种溶液,所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是(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②>① D、①=②=③
7.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 )。 A.2H++2e→H2↑ B.2H2O+O2+4e→4OH- C.Fe-2e→Fe2+ D.40H--4e→2H2O+O2↑
8.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9、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IIA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镭比钙的金属性更强 B.在化合物中呈+2价 C.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 D.氢氧化镭呈两性
10、下列各对物质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C与 C
B.O2与O3
)。 11、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分子式为C25H45O。一种胆固醇酯是液晶材料,分子式为C32H49O2。生成这种胆固醇酯的酸是( )。
A、C6H13COOH B、C6H5COOH C、C7H15COOH D.C6H5CH2COOH
12、在氯化铁、氯化铜和盐酸混和溶液中加入铁粉,待反应结束,所剩余的固体滤出后能被磁铁吸引,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较多的阳离子是 ( )。 A、Cu2+ B.Fe3+ C.Fe2+ D.H+
13、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SO4,NaOH,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可推断丙物质是( )。
A.Al2(SO4)3 B.NaOH C.BaCl2 D、FeSO4
14、实验室用溴和苯反应制取溴苯。得到粗溴苯后。要用如下操作精制:①蒸馏 ②水洗 ③用干燥剂干燥 ④10%NaOH溶液洗 ⑤水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③① C.④②③①⑤ D、②④①⑤③
15、下面正确的说法是( )。 ①β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 ②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长 ③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
④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α粒子的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