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光的察觉
新生儿出生后便能立即察觉眼前的亮光。
新生儿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远低于成人。 (三)视敏度
按照斯尼伦(Snelln)标记,20/20代表正常的视敏度。按照这种计算方法,一个月以下的新生儿其视力是在20/150一20/290之间。婴儿的视力改善极其迅速,大约6个月到1岁便能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之内。 (四)颜色视觉
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在他们的眼里,世界被知觉为黑、白、灰的世界。 一般认为,儿童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
儿童掌握颜色的顺序是:基本色——混全色——颜色名称。
测定婴儿能否辨别颜色的方法:1、配色法。2、指认法。3、命名法。 三、听觉
1、出生第一天的新生儿已有听觉反应。
2、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连续不断的声音对婴儿可以起到抚慰或镇静的作用。 3、婴儿对说话声音反应敏感。
4、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9、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 四、触觉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触觉的探索形式 1、口腔的触觉探索 2、手的触觉探索
第二节 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1、范茨与视觉偏爱
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结果发现: (1)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2)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3)婴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2、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
小班:时已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大班: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并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纸片折成三角形。 (二)大小知觉
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三)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吉布森和瓦尔克设计。
9
实验结果:婴儿早就有了深度知觉,但还不能由此断定深度知觉是先天的,因为它很可能是在出生后的六个月中学会的。 (四)方位知觉
1、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特点
据我国的一些实验材料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有方位,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有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2、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
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二、时间知觉
(一)时间的特性
时间没有直观的形象,也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分析器,因而无法直接感知,时间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时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3、儿童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到两端”的趋势。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5、幼儿常常不能把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区分开,常常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
替时间关系。皮亚杰实验:两只机械蜗牛的运动。
考核要求:
识记: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幼儿期健忘、记忆恢复、偶发记忆、遗觉表像 掌握:儿童记忆在量和质两方面的发展顺序与表现。 应用:根据所学原理,谈谈对儿童记忆的培养。
第四章 儿童记忆的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童记忆发生的指标、记忆的早期表现与记忆发展的规律,能根据儿童记忆的年龄特点,提出了儿童记忆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节 儿童记忆的发生和早期表现
一、儿童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新生儿记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
新生儿记忆的另一表现是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即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其注意时间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10
二、婴儿的记忆
1、“客体永久性” 观念的产生。所谓客体永久性观念,是指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延迟模仿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是由回忆支持的。
第二节 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量方面的变化
(一)、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记忆保持时间也称记忆潜伏期,是指从识记材料到能对材料再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
(1)儿童记忆保持时间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延长 1岁 2岁 3岁 4岁 7岁 再认潜伏期 几天 几周 几个月 1年 3年 再现潜伏期 几天 几周 几个月 1—2年 (2)影响儿童记忆保持的因素 A、儿童对记忆对象的感和程度
B、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C、儿童的情绪状态
D、对被子记忆对象的兴趣 (3)幼儿期健忘
成年人很少能回忆起出生到3、4岁以前发生的事情,这种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现象称为“幼儿期健忘”。 实验:大白鼠回避电击 (4)记忆恢复
记忆恢复现象,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1913年由巴拉德发现的。
条件:一定要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较易的材料明显。 学习程度较低的比学习纯熟的容易看到。 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普遍。 (二)记忆容量逐渐扩大
记忆容量是指记忆中所能容纳的信息数量。人的记忆容量非常大而且难以了解到,这里只从两个方面讨论:
1、 记忆广度:
指单位时间内能记忆的材料的数量。据研究,成人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在单位时间内记忆材料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其中初中学生的回忆能力最强。 2、记忆范围
记忆范围指的是记忆材料的种类。婴儿的记忆多属于与事物的形象、自己的情绪和动作特征有关的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记忆的材料也从形象化、动作、情绪扩展到以语言形式存在的各种间接经验。
二、质方面的发展
(一)记忆态度的形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
11
所谓记忆态度指记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
1、特点
一般来说,学前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优子有意识记的效果,从小学四至六年级起,有意识记的发展基本上赶上无意识记的发展,最后有意识记的效果超过了无意识记的效果。
2、偶发记忆
所谓偶发记忆,当要求儿童记住一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下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它东西。
原因:由于低幼儿童对课题的选择注意力不够,常常把不必要的偶发记忆课题也记住了,从而影响了中心记忆课题的完成。
(二)记忆方法的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1、特点:
一般来说,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是运用机械识记的方法,是逐字逐句的识记;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 2、记忆策略的掌握 (1)复述
(2)语言中介:中介缺失和说出缺失 (3)系统化
(三)记忆内容的发展(形象记忆和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 1、特点
(1)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形象记忆的效果都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
(2)儿童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面、而语词记忆的发展速率要大于形象记忆。 2、遗觉像
当儿童观看一种视觉呈现物后所保持的细节表象可达几分钟,这种表象式的记忆称为遗觉像,也称摄影记忆。其显著特点是鲜明、生动,好象就在眼前看见一样。
第三节 儿童记忆的年龄特征和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 记忆的年龄特征
(一)幼儿记忆的年龄特点
1、记得快忘得快 2、记忆不精确
3、无意识记效果较好。 4、形象记忆占优势 5、较多运用机械识记
(二)学龄儿童记忆的特点 1、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的理解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3、儿童对词的抽象材料的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对具体形象材料记忆的增长率。
二,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