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在反映婚姻恋爱的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反映爱情与礼教及社会的矛盾。比如《郑风-将仲子》,写一个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又惧怕父母、兄长的反对和别人的风言风语;《雍风-柏舟》写一个女子恋爱遭到其母的反对,她呼天唤地,以示抗争;《雍风-啜侗》,写一个女子争取到了婚姻的自主,却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所有这些都说明,男女青年之间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来自外界社会的压力,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爱情与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反映弃妇的问题。如《邶风》中的《日月》、《终风》、《谷风》,《卫风》中的《氓》、《王风》中的《中谷有推》等,都是写女子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内容,其中以《谷风》和《氓》最为典型。两首诗都写了女子对丈夫的忠贞不贰、辛苦持家、却被无情抛弃的悲惨遭遇,又各有不同:《谷风》伤怨丈夫的喜新厌旧,柔婉缠绵,哀怨凄切:《氓》则控诉丈夫的始乱终弃的行径,并表现了弃妇对丈夫清醒而决绝的态度。这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 10. 简述《诗经》中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答:《诗经》305篇,基本上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居多,真实直率的抒情和感情化的叙事,抒情与写实的统一,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伐檀》、《硕鼠》等对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的不满,《涉古》、《比羽》等对繁重的徭役的控诉,《新台》、《墙有茨》等对统治者秽行的讽刺,都是下层百姓的亲历和见闻,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取向;而《节南山》的批评尹太师祸乱邦国,《十月之交》、《雨无正》等讥刺周幽王昏庸无道,就只能是出自官吏之手。这说明,《诗经》出自不同阶层的作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经历对生活的不同感受,都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情。其他如情爱诗,或表达青年男女的恋情,或表达夫妇之间的挚爱,或表达弃妇之怨愤,都绝无矫情造作。 其次,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坦率的。如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关雎》);抒写爱恋,则径言“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葛》);爱情受到阻碍,则大呼“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抒写民众对秦穆公殉葬的事
的愤慨,就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黄鸟》);指责太师为政不端,则直呼“赫赫师尹,不平谓何”(〈节南山〉)何休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解估卷十六〉)正是对〈诗经〉抒情的真诚和直率的体认。 11. 简述《诗经》在形式和语言的特点。 答:《诗经》在形式和语言方面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其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诗经》中分章节的诗多达271篇,其中大多数重章,这说明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所谓重章,即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句的复唱。其主要情况有二: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最后两章及《邶风-式微》等,这种同意复沓的重章,回环往复咏唱,加强了抒情的效果;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采葛》,各章间不是简单的重唱,而是意义和情思上有所添加,层递而进。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诗经》中纯用四言者有140篇,四言为主。但也应看到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自由。这种不拘于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富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其三,《诗经》节奏鲜明,音韵偕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诗经》时代的作者并不知晓音韵的规律,古《诗经》重点声韵协调,不出自人工雕刻,而是出自天籁自然。但是其中也有规律可寻,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一《古诗用韵之法》中,总结了《诗经》的用韵的三个基本模式,同时也指出模拟之外灵活多变的情况,正如名人陈第所说:“从容音节之中,宛转公商之外。”(《读诗拙言》)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窈窕”“参差”“展转”“飘摇”以及“关关”“呦呦”、“昊昊”等,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而且更细腻的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也包含着感情。如〈七月〉一诗,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劳的劳作,但其中不时穿插“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样抒情的诗句;再如〈大雅〉中的史诗,也无不熔铸着周人对祖先的崇敬和赞美再情。 1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
增强,兵强国富;政治上周平王东迁后,天子地位衰微,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互相兼并;文化上,一直为贵族王官垄断的文化开始下移,“私学”纷纷而起,出现了“士”这个特殊的阶层,经济发展,使贪婪和物欲横流;国富兵强,使掠夺和征战不已,此时便出现了“处士横议”的情况:一些有责任心的士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出自己的思想,四处游说,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希图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也乐于听取士人的说辞,借鉴或采用他们的谋略主张,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1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答战国春秋时期历史散文的繁荣,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周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和兼并,文化上私学纷立,文化下移,“士”这个阶层迅速崛起。王纲解纽,诸侯放恣,掠夺和征战不已,此时,一部分士人,或撰写史学著作,或编写历史文献,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本来,周王朝及各诸侯均置有多种职责的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说明我国有著史的传统。至战国时期,社会空前繁荣强大,又空前动荡混乱,更需要认真总结历史,借鉴其经验及教训,于是又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以平易文体写成的历史著作,形成了历史散文繁荣的局面。 14.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答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在当时或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有儒、墨、道、法四家。这四家的代表性著作,大约可分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虽始具论说文规模,但多质朴无文,且仍有语文辞富赡,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迭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问的成熟期和高峰。这三个阶段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说理性和逻辑性不断增强。 15.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答:《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里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虽不甚高,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其形象化的说理。这是一部理论著作,多阐述老子的道、无、德、处柔等哲学思想,抽象玄虚,不易理解,故《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以鲜明浅见的形象,生动的
比譬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性的说理使《老子》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二是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德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张用韵,有的则韵散结合,体现了韵文向散文的过渡状态。
16.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答:《论语》通过记载孔子极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学的角度看,除了那些记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以下章节还写出来人物说话时的情景和神态,或者记录人物的行至、习惯等,也就是说,《论语》能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其形象和性格。比如《乡党篇》就详细记录了孔子在不同的情形下不同的言谈举止,将一个知礼守分德孔子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子路篇>中孔子和子路关于正名问题的交流,讲的是孔子的“正名”思想,同时也凸现了子路直率卤莽的性格;再如《先进篇》里的《俟坐》,孔子的循循善诱,子路的坦白直率,冉有、公西华的谨慎谦逊,曾西的潇洒不羁,均在各人的言行举止中鲜明的体现出来。《论语》中像这样以简练的语言活画出人物形象的文字,还有《微子篇》的长沮、桀溺、荷条丈人等。
17.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答:《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其文章文学价值不甚大,但却 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墨子》的文章虽重理性,但能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如其《非攻》上篇,讲的是反对侵凌性不义战争,却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说起,指出这种“亏人自利”者应受到谴责和惩罚:接着罗列了对“攘人犬逐鸡豚”、“入人栏暨取人马 牛”、“杀不辜人”等不义行为,最后推出“攻国”这样最大的不义却不受谴责的反常现象,以说明其“非攻”思想,如此层层推演,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而且由于运用具体事例、例证之间又形成比喻关系,也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第二,《墨子》的文章质朴无华,遣辞造句口语化,但却说理明白透彻,很有条理,体现 了其质实不求文采的特点。 18.简述《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答:《庄子·寓言》中自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厄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是“借重之言”,但《庄子》中所借之言基本上全是虚构;而厄言指立言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局限,心想笔随,变换写意。因此,《庄子》所谓的重言、遏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