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20.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23. 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最苦与最乐》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答案:A 解析:“契”应读qì。
点评:用题有难度,拼音不好判断。汉字,不管是读音还是字义都是很复杂的,掌握汉字的读与写,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时时注意辨识生字,抓住易错点,考此类题时要特别细心。
2、答案: 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滥”为“烂”;B项“眩”为“炫”;D项“至”为“致”。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不难,错别字易于辨识,汉字出现错别字,原因在于汉字形似字、同音字太多,如果不细心就会出错。很多汉字是形声字,学习时要注意根据形旁和声旁判断字义,正确的使用汉字。
3、答案: A
解析:第一空内容是形容一股香气,茶香如丝如缕,所以用“缭绕”,而“环绕”是指四周包围,不合语境。因此排除CB项。AD中第二空本句中将思绪比喻成在茶水中“涟漪”,应该用“荡漾”,此词指“水面上”,而“飘扬”是轻薄的东西在空中飘动,不合语境。
点评:本题不难,常用词语,意义明确。判断语词语的使用,一要了解词语的含义,二要了解语境,两者一结合交为一点,便可准确的使用词语。
4、答案:D
解析: “心平气和”指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不符合语境,应改为“心安理得”。 点评:本题不难,句中错用成语比较明确。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
5、答案: 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保护并了解”词序不当,应为“了解与保护”,只有选了解才能去保护;C句在“在”介词错用,就为“对”,引出对象;D句“从事……”之后缺少中心语“活动”,且“登岛”与“捕鱼”与事理不符。此句应改为“一直在岛上采药,在
附近海域捕鱼。
点评:本题不难,都要细心,方可正确判断。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因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6、答案:D
解析:首先根据病句类型来判断括号中病句类型的说明是否正确,再判断修改是否正确。D改为“足足”依然是病句,应该删去“左右”。
点评:本题不难,仔细判断即可,学习时对病句的类型要有所了解。 7、答案: C
解析:⑤句是总提,提出描写对象,②句承接话题写雨丝如纱,④句写雨丝的来源:云端,是从上写起,①句从上写到下,写雨丝飘下来,③是由近写到远。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细心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写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到句中相关的信息点。语句之间的关系,一表现在结构上,有关联词相连,一是暗含于文字间,有句子中相关的文字信息相联,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判断。
8、答案: B
解析:B错,“正人君子”是反语,本义是指品德高尚的人,鲁迅是在说反话,讽刺为国民党政府粉饰太平的文人。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鲁迅这句话非常熟悉,学习中老师讲解过修辞手法,印象深刻。反语,即说反话,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与词义是相反的。运用反语,主要是起讽刺的作用。
9、 答案:B
解析:阅读文段,根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来判断,一二两句是提出论点,后面的句子都是在分析讲道理证明论点,所以答案为B。
点评:阅读文章,要善于把握作品的层次关系,了解内容的要点。 10、答案:B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回顾课文有关内容判断正误。B错,根据文中“又说”“还说”两词即可了解作者的引用都是做论据。
点评:议论文中,说理时作者引用的内容有时是作论点,但大多是做论据的,要概括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11、答案:C
解析:抓住各项知识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文章。 点评:本题不难,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这些常识。 12、答案:BC
解析:本题要注意含有两种修辞手法,问答是设问,三个问题并列,是排比。 点评:此类题要注意没有提示选一项,要考虑选多项。 二、问题理解
13、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4、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尽得大的责任”和“尽得小的责任”来对比,阐明责任伴随人生的全过程,不能逃避,在尽责任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15、
一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的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16、痛苦源自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逃避应尽的责任,就会陷入痛苦。
17、答案: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解析:抓住题干中提示信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根据知识积累写出名言即可。 点评:平时学习要多积累名言,一方面积累写作的材料,一方面受之启迪。
18、答案: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分析“最苦与最乐”“苦与乐”两短语意义的区别,根据作者所讲的道理来说明理由。
点评:理解议论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要围绕作者的发表的观点来分析。 三、课内阅读
19、(1)答案: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答案: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解析:第一题,首先要理解“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句话的意思即快乐与否在于自己,再根据作者所说的责任与快乐的关系找到具体的语句作答。第二题,根据文中“责任”这个关键词来理解概括作者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