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算法的程序实现
3.1用解析法解决问题
3.1用解析法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解析法设计程序的基本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问题寻找恰当算法解决问题
2.深入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这一计算机解决
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交流,领悟的乐趣,激发对算法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培养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的科学探索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
2. 根据算法写出程序代码并且调试程序得出正确结果 教学难点
1. 建立求解问题的解析式 2. 算法的合理设计 三、教学资源
教师用资源:教学演示文稿(PPT) vb程序代码 学生用资源:
导学学案和“鸡兔同笼”源程序(半成品) 四、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媒体 使用 实例 引入 创设情境 讲述有关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的问题的故事,从中引出问题:如何用计算机程序求解这一类问题。 通过多媒体课件方式引入,学生根据提示,积极思考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通过例子,结合学生的思考,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入学习活动,注意是否能引起学生兴趣。 语言表述;通过多媒体教室及相应课件展示说明内容 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按要求分析和求解 按照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思考,增进学生对程序-〉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讨论,回答设计各个环节的问题,操作熟悉程度,让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我们可和体验。 生学会用解析法以建立数学模型用若干个表达式表达算法求解问题,出来,来完成,组织讨论,共同导出导出解析式,并所需的解析式。 为据此导出“解析法”概念埋下 引导学生领会如何从已知条件入伏笔。 手,逐步求解未知量,分析问题后,思考问题: (1) 问题所求和已知条件之间有没有联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联系?(求解问题) (2) 能否将他们之间的联系用数学知识表述出来?如果能,那么怎样表述?(导出解析式) 解析式导出后其它内容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通过多媒体教室及相应课件展示说明内容及方法步骤 导出概念 引导学生总结“解析法”的概念,思考,讨 联系实践问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2页的3.1.1中论,并总结题解决的过程理三段内容。 归纳“解析解抽象概念。 法”概念。 解析法:通过分析问题中各要素通过多媒体教室及相应课件展示说之间的关系,用最简练的语言或形式化的符号来表达它们的关系,得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表达式,然后设计程序求解问题的方法。 明内容 活动:研究问题并分组讨论上机实践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助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协作交流,按照基本求解步骤,完成设计程序的各个环节,最终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从旁指导,并注意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并将问题求解得到答案。 让学生熟悉解析法的基本思路,学会导出解析式并设计程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分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室共享资源等 活动小结 以组为单位展示讨论成果,每个组上交一个,师生在共同探讨。 其他同学注意学习。教师要注意营造热烈和鼓励的气氛,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 学生学习各个代表讲解的思路,及时调整思路。 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说明求解过程 归纳总结 总结学习内容: (1)解析法的概念; (2)解析法求解问题的基本步骤;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加强记忆。 通过多媒体教室及课件总结 布置作业 社会实验: 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结合材料,做社会调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进一 帮助学生巩步学习和固和熟悉学过的巩固知识。 知识。 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学案展示说明作业内容
板书设计: 用解析法解决问题
1. 问题分析 2. 探究算法 3. 编写程序 4. 调试运行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引领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动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