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名师教案
核心素养
1.语言:积累重要词句、品味文章精彩词句
2.思维: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3.审美:体会欲扬先抑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感受一个普通人的美
4.文化:感受一位大师对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的深情,体会大师的高尚的思想情怀,学会去尊重、欣赏你身边的哪些普通人。 (一)教学建议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并能概况文章所记的事的基础上,感知作者在这些记叙中传递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一是学习在人物描写中用到的欲扬先抑的手法,二是品味简洁而传神的人物描写。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中记叙长妈妈的事情。
2.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领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4.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领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思想感情。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找出表现作者对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 2.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还记得里面那个会讲故事的长妈妈吗?今天她再次出现在鲁迅的文章中,这次鲁迅先生称她为阿长,并把她和一部书《山海经》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吧! 二、
问题探究(一) 整体感知 知事知人
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全文,用简洁语言概况文章记叙了长妈妈哪些事情呢?通过这些事情同学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呢?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进行概括、分析。然后请学生在班级交流。 明确:
长妈妈名字的由来——地位低下 长妈妈睡相不好——粗人、不拘小节 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长妈妈规矩烦琐、“逼”着我吃福桔——淳朴善良、关爱孩子 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无知而又淳朴
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热情真诚真、善良、关爱孩子
统而言之:长妈妈是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
三、问题探究(二) 品味词句 感悟感情
对于这样一个阿长,鲁迅先生对她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对记叙人物蕴含感情的词句,分析作者的感情。
明确:文章中能流露出作者感情的词语“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非常麻烦”→“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新的敬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综观全文,作者对阿长从“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四、问题探究(三) 统观全篇 学习写法
通过同学找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长有厌恶,有敬意、有深刻的怀念,
但通过结尾的抒情的段落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是饱含深情的,那为什么要写对她的厌恶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这样欲褒先贬的写人的手法叫做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技巧。指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课时作业
1.抄写并记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 一、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通过文章记叙的事件了解鲁迅先生塑造的阿长形象,我想这
个有着个性色彩的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塑造人物中鲁迅除了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还在人物形象刻画中运用了精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让人物更加生动形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些描写。 二、问题探究(一)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对长妈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句子,并在你认为精彩的地方进行圈点批注,对这些描写进行分析。
明确:
1.在文中第3段的动作描写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抓住典型动作,极其形象的把一个饶舌多事的妇女形象刻画出来,用语不多,却因几个动词而极其传神。
2.在文中的3—5段写她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颈子上。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
3.在文中的7—11段对长妈妈的描写,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动作、神态的描写把长妈妈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伸出” “按住” “惶急”“摇” “笑” “塞”这几个动作运用,简洁而传神,长妈妈的迷信的外表饱含着对孩子深深的爱,不言而喻。而当“我”说:“阿妈” “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把长妈妈的淳朴展现的形象传神。
【提示】结合教学,让学生理解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三、课时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象短文。要求根据阿长这一人物形象合理想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表现人物。 答案:示例
阿长告假回家,给儿子添了一些东西,也没住多久便回来了。回来时天气
不热,却没有风,阿长那臃肿的身体开始冒出密密的汗珠。
这时,走到一个分叉路口,右边的那条是去鲁家的近路。左边那的那条就远了些,还要绕一大段路,奇怪的是阿长没有丝毫的犹豫,擦了擦颈上,额头上的汗,向左边的那条路走去,那件新的蓝布衫渐渐地显示出了深蓝。
不久,她来到了两家书店门口,阿长停下了脚步,用手帕擦了擦汗,进了书店。
“有什么需要帮忙吗?”伙计上下打量阿长,疑惑地问。 “哦,我要买三哼经!”阿长道。
伙计瞪大了眼睛,疑惑又似确定的说:“三哼经?!”
阿长的眉毛不禁皱起连忙说“三哼经啊,那种有画的三哼经啊!”还伸出手比划着,身上的肉也跟着一颤一颤的。
伙计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没有山哼经,没有山哼经,你到别家买吧! 只见阿长一脸失望,走出了店门,她来到另一家书店门口,犹豫着,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那件新买的蓝布衫似乎也在烦恼,烦恼着怎么避开那粘乎乎的汗水。
这家书店里的伙计见到阿长,连忙走出门,讨好的说:“您里面请,我们这有许多各式各样的书,不知道您要什么书?”
阿长用手帕擦了擦汗,有些局促的说“山哼经,我要买山哼经”
“山哼经。”这位伙计也是听的一头雾水,“我们这有《山海经》但是没有山哼经!”
阿长用手帕擦了擦又湿又粘的额手,牙齿咬着嘴唇,努力的回想鲁迅儿对她说的话:那种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还有,还有许许多多很奇怪的画得那种三哼经!
伙计皱了皱眉头不过又舒展开了。“您说的是《山海经》吧,我们这有,不贵也就十文。”
那紧贴着她的蓝布衫终于挣脱了汗水,阿长舒心的笑了“有就好。”她给伙计十文钱,揣着那本好不容易买来的《山海经》走了。
那天气依旧不热,却吹了习习的凉风。树上不时的有几只鸟儿欢快叫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