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
—、学生视角
“军神”一个响亮的称呼,学生看到课题后自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谁是“军神”?为什么称为“军神”等,这会促使学生尽快学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课文中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和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多,也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二、教师思考
本文记述了战争时期德国医生沃克为刘伯承做眼部手术的经过,通过沃克医生情绪变化的描写,赞扬了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自主读书、感悟。 三、重点
1、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句子,坚持快速阅读,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五、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查阅战争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原因,学习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力。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根据白己搜集的资料,谈谈对刘伯承及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 二、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及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阅读了《军神》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请同学起来读。哪组同学愿意来读?(出示生字卡片) 二、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大家把书打开到P94页。 1、初读课文:
首先,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
下面,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画出来。画好后交流。 3、精读课文:
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一两处,然后指导朗读。其余的部分学生自学,把体会写在一边。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指名读,并进行评议。
6、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7、小结:课文中除了直接写到刘伯承的表现外,还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了表现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刘伯承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所以,理解这个问题对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三、总结,升华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用自己的话夸夸被称作军神的刘伯承元帅。 四、布置作业:
1、摘录一首表达革命气节的诗。
2、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军神——(刘伯承) 楷模
冷冷地问——口吃地说——惊呆了——慈祥的神情 顽强的意志
《登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提纲给课文分段,继续学习说段落大意。 3、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2、简介当时时代背景。(十月革命、隐居) 二、初读课文
1、独立学习生字词,理解词意。
2、联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词,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分段
1、课文写登山这件事,分哪几个过程? 2、根据课后题2给课文分段。 3、讨论、说段意。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2、能背诵写日出景色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气走战胜困难,而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学重点: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含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思考有没有疑难问题? 2、讨论: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从“隐居”一词你知道了什么? (2)“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高山”说明什么? 3、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 4、用一句话概括。 5、说说段意。(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去干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列宁他样走的是一条危险的山间小路?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危险的气氛。 2、说说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如果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过小路的危险和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 3、朗读“登上山顶”这一自然段,欣赏山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色。想象背诵。 4、讨论:当时列宁他们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5、练习说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
2、讨论:为什么列宁要坚持仍然走那条小路回来? 3、体味课文结句:“让害怕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革命者不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 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指导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说结果后补说原因。
第二句,从登山这件事得出一个道理——革命者不应该害怕困难。 第三句点明应该怎么做?(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 (2)抓重点词语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 )的阳光,突然穿( )山前的薄雾。远处( )的湖水开始发出( )的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 )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 )下,鸟儿们放开歌喉( )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 板书设计:
登 山 登山 走险路(勇气) 往回走 坚持再走险路
(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 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三、演一演
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7)评价:演得怎样?
(8)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2.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四、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剧本演了演,那么,你能说说剧本和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