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计算结果评述
按照不同矿种的岩矿石质量指标和质量系数评价,金矿岩矿石质量指标为5.53~7.32,评价为较差~优,质量系数为1.59~3.10,评价为较差~特好,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计算参数选取基本得当,计算结果基本可靠,但是受岩性差异变化,局部存在软弱夹层,当露采切坡时,易于产生滑坡,应引起重视。
水泥用石灰岩矿质量指标为2.39~4.55,评价为良~优,质量系数为2.54~2.55,评价为好,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计算参数选取基本得当,计算结果基本可靠,但是未来边坡局部切高过大,防止边坡滚石危害。
6.3.5矿区露采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价
6.3.5.1开采边坡角及边坡的确定原则
露天采场的开采活动是破坏边坡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可能出现个别失稳岩体,导致边坡产生灾害。因此边坡岩体的岩性、结构面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爆破震动、切坡高度、风化作用、边坡几何形态及地形地貌是确定边坡作用因素,当金矿段最低开采标高为140米时,最大切高为176.7米;石灰岩矿段最低开采标高为110米时,最大切高170米,两矿段最大切高基本一致,开采边坡角55°,最低开采地盘不小于40米,安全爆破距离为300米,阶梯式采矿。
6.3.5.2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价
金矿段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价:根据金矿段主矿体水平投影,未来露采场平面上近似“丁字形”采场,西部大东部小,周长1828.27米,面积132325m2,未来边坡为北部边坡,长700余米,东端最终切高亮石山+176.7米(标高316.7米),沿山体坡度逐渐向东降低到采场地盘+110米(标高140米),西端与原采场重叠。地层走向呈弧形弯曲,倾向南东,倾角20~32°,边坡角55°,边坡角大于地层倾角,但是地层中夹有软弱层,当阶段性切高大于6~10米(开采台阶),易于产生滑坡,所以北部边坡,属较不稳定边坡;南部边坡与水泥用石灰岩矿段露采边坡重叠,东西两侧属稳定边坡。
水泥用石灰岩矿段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价:根据本次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为未来露采场分布范围,平面上竖放的近似“凹字形”采场,周长3070米,面积245204m2,未来东部边坡长824米,最大切高170米,最低切高38.9米,地形变化大,切割地表分水岭,地层走向与边坡走向斜交,地表岩溶较发育,属中高的
较不稳定边坡;南部边坡长292米,最大切高66.2米,最低切高54米,地形属斜坡,属中低的稳定边坡,西南端边坡累计长681米,最大切高150米,最低切高4.5米,地形属斜坡,地层走向与边坡走向斜交,属中高的较不稳定边坡;西北端边坡长400米,最大切高136.3米,最低切高24米,地形属斜坡,部分与金矿段露采场边坡重叠,地层走向与边坡走向一致,地层倾角小于边坡角,属较稳定边坡;北部边坡长405米,最大切高136.3米,最低切高38.9米,地形属斜坡,地层走向与边坡走向斜交,与金矿段露采场边坡重叠,属稳定边坡。
6.3.5.3井巷工程稳定性预测评价
金矿体主要赋存标高在315~-35米之间,建议140米以上为露采,标高在 140~-35米之间建议坑采。根据详查及本次勘探资料分析,金矿体顶底板局部存在软弱夹层,是井巷工程变形主要不良工程地质问题,今后矿石开拓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本矿床金矿体内局部存在软弱夹层,金矿采场与水泥用石灰岩采场,均存在局部中高切坡(>100米高坡),综合判别该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的。
6.4 矿区环境地质条件
6.4.1新构造运动
区内新构造运动具有继承性、差异性和阶段性三大特征,自晚第三纪以来,区内新构造运动继承了本区基底构造,地壳运动主要是间歇性的差异垂直运动,表现为在总体隆起背景上,阶段性的相对隆起和夷平互现,部分地区抬升,部分地区沉陷。在早更新世,区内以持续上升为主;至中更新世之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到晚更新世早、中期,区内新构造运动再度表现为持续上升,仅在山体周围堆积了残、坡积物,晚更新世中期以后,地壳下降后转为平静期;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中期,地壳再度持续缓慢上升,河流下切、溯源侵蚀作用强烈,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山体和河谷多级阶地,且向平原方向倾斜。
矿区新构造运动目前己趋向平稳期。勘查区未发现新构造运动迹象。 6.4.2区域稳定性及地震
矿区所在区域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的东段,属铜陵~扬州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率低,受外围地震影响明显,据铜陵市地震局有历史记载,本区地震多发生在4级以下,以2级地震为主,属弱震区,区域稳定性较好。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见图6-3和表6-8。在末来60年,区域内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构造背景。主要工程建设均应以地震烈度Ⅵ级以上设防。
图6-3安徽南部地震动峰加速度分区区划图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表6-8
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分区g 地震基本烈度值 <0.05 <Ⅵ 0.05 Ⅵ 0.10 Ⅶ 0.15 Ⅶ 0.20 Ⅷ 0.30 Ⅷ ≥0.40 ≥Ⅸ 6.4.3查区环境地质现状
查区属沿江丘陵区,南部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沟壑切割明显,植被覆盖率高,水系沿沟壑发育,流量受降雨量控制,每年梅雨期(4~8月)降水量集中,是洪水高发期,矿区局部存在水土流失,通往矿山的运输道路、露采矿坑边坡、堆浸池有一些影响。现状条件下露采边坡无较大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
质灾害,岩矿石及地下水无有毒、有害气体及地热异常出现。历史遗留的探矿巷道被封闭。但是运输道路、选矿破碎站和爆破存在扬尘和噪音危害,危害程度低,影响比较小。
根据ZK006、ZK1010孔内天然放射性测量,岩矿石放射性一般在10~50γ,炭质页岩最高120~130γ,厚度薄,不稳定,影响程度低。
堆浸渗滤的有毒废水,现状有专门沉淀池储存,无外溢现象。
6.4.4矿区地质环境问题预测评价
本矿床前期工程主要为露天采矿作业,随着露天矿坑开挖与延深,岩体在采场一侧出现临空面,边坡失去侧向支撑力,引起岩体内部应力状态不断发生变化,在坡角或坡顶附近可能出现应力集中区和张力区,促使岩体内部发生新的平衡,当岩体应力超出平衡作用时,叠加外力作用(人工堆土、雨水入渗、爆破震动等),导致岩体发生破坏,引起临空面产生崩塌或滑坡。因此,对大于150米最终工程切坡,逐级清扫维护、疏干排水、控制爆破、人工加固,定期对边坡稳定性监测,对滑坡或大型崩塌事故进行及时预报,为闭坑矿山的生态恢复与治理提供条件。
堆浸尾矿碴占地面积较大,有一定高度,虽然进行了护坡处理,建立再生处理厂,应加快尾矿碴处理量,减少占地面积,控制堆高,消除隐患。
随着矿山的发展,堆浸矿石量不断增加,堆浸渗滤的有毒废水相应的也增加,矿山必须完善管理机制,雨季防止沉淀池内有毒废水满溢,禁止直接外排,设立警示标志。
6.5结论、建议及存在问题
6.5.1结论
通过本次勘探工作,结合前期详查资料的综合分析与研究,按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要求,基本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了矿区地质环境,分析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属中等的,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划分为中等的以复合问题的矿床(Ⅱ-4型)。
6.5.2存在问题
金矿段露采矿坑的南部边坡与水泥用石灰岩矿段露采矿坑的北部边坡存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