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
有一位名叫潘京乐老人,今年81岁,是陕西华县皮影戏的老艺人,在戏班中以弹唱出名。潘京乐从小家贫,只念过一两年书,14岁开始跟着父亲和叔叔学戏。每天天不亮起来练唱吊嗓子,听师傅讲戏,将师傅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全部背下来。过去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大名,但提到“秃子娃”,方圆几百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潘京乐小的时候头上害头疮,他就戴帽子,没有头发。他的家乡很穷,十五岁就开始演戏,人们都不叫他潘师,都叫秃子娃。
华县有首民谣这样唱道:“四喜的花脸,秃子娃的旦,听得叫人忘了吃饭,外乡人到这里把戏看,都想把家搬华县。”也许童年的经历给潘京乐的皮影唱腔奠定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潘京乐的演唱,节奏分明,剧情细腻,特别擅长悲剧与哭腔,其艺术水平高深莫测。 当年,在张艺谋执导、葛优主演的电影《活着》中,剧中人物福贵唱的皮影戏就是潘京乐给配的音。这也是他自己觉得很荣光的一件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等,是由演员操纵皮制影人,并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它集传统的造型艺术和传统表演艺术于一身,荟萃了剪纸、窗花、门画、雕刻以及地方戏、相声、口技等艺术形式。 民间用这样的诗句形容皮影: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陕西华县,被人们认为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
说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秦汉以来至隋唐,都在西安建都,戏剧理论家齐如山也在《故都百戏图考》中说:“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术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
与西安相邻的华县,古时被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朝历代人文鼎盛,为皮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中国皮影在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就是取意“来自华县的皮影戏剧”。 据《华县志》记载:“清末时??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民国时期皮影仍盛行不衰,极盛时有班社48家。”而每个班社至少五人。由此可以想像当时皮影戏在华县的流行状况。 2009年5月的一天,潘京乐接到徒弟吕崇德从村里打来的电话。意思是村里想热闹一下,看看戏,请他去吃饭和指点。
如今,由于身体原因,潘京乐已经不能再整台演唱了,但他知道这是演出前的规矩。于是他还是就兴冲冲地扛着他的月琴赶到吕崇德家中。
今年65岁的吕崇德从小爱好皮影戏,1961年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学习皮影戏。那时他只有17岁。
学唱一年后,由于吕崇德天资聪明,提高很快,于是他拜师到了潘京乐的门下。
晚饭后,戏班的人在吕崇德带领下,开始在村口搭台。而潘京乐则坐在床边,唱起了皮影戏的唱段。
潘京乐曾是华县四大皮影社之一光艺社的社长,可原来的老搭档们都已先后离世,他现在成光杆司令了。近几年,潘京乐常被别的皮影社借用,他收集了200多套剧本,可有很多戏如今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怎么演,没有人能够和他配合演出了。
由于不参加演出,戏班子搭台,潘师也就不再参与。而今,顶替他一角的吕崇德成为主要的人物。
皮影的舞台简单方便,用艺人的话说就是:“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挽,十二根线串,两个方桌一个镢头,啥都不管”。
半个小时不到,悬在空中的戏台就搭建完毕。
这里已经近一年没有唱过皮影戏了。村民们开始零零散散跑来看热闹。
皮影戏的演出剧目非常广泛,尤其以历史戏、神怪戏最受群众欢迎。皮影的主要演出对象是各种庙会和村民的婚丧、节令习俗,主要内容都是祈福驱邪,保佑吉祥。
7点钟,天完全黑了,五名艺人从幕布“亮子”后面进入后台。在这个4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5个人要各司其职,每人都要负责四、五种乐器。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一人演唱,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坐槽”就是后台,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5件乐器;而“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皮影在华县沿袭至今,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
只有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五人班社,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
吕崇德就是今晚演出的 “前声”。皮影戏所有的操作都在幕后,看不到观众,对艺人们来说,戏实际是给过红白喜事的主人们长脸的。主人要的就是这个热闹、这种气派。然而,以前那种两个皮影戏班子唱对台戏,相互叫板的欢腾情景,吕崇德已很久没有经历了,那几乎是20多年前的记忆了。
80岁的老艺人魏振业就是华县民谣里称颂的花脸一绝“四喜”。他从14岁起开始学唱“前声”,一炮而红。从此,“十四红”名声远扬。
魏振业的家族自清代以来就以演、唱、雕、藏皮影为主,是华县唯一的家族皮影世家。在这个家族里,“五人忙”里的各类“活计”都能找出颇有代表性的人物来。
五十年代初,魏振业成为华县四大剧社之一“光华社”创始人,凭着近300部的折子戏游走关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魏振业有了终生难忘“连唱51天”的辉煌记忆。
那个年代,皮影带给像魏振业一样的艺人们不仅是生活上的满足,皮影繁盛的同时,迎来的也是他们人生的辉煌。
魏金全是魏振业之子,排行老三,是这个皮影世家的第二代。作为“五人忙”里的“签手”,魏金全受家族的熏陶,同样酷爱皮影艺术。
从事皮影演出和雕刻的二十余年中,魏金全多次赴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和表演皮影雕刻,“历史的影子”映射到了祖辈们想都想不到的遥远地界。 由于年事已高,如今,魏振业与魏金全住在一起。然而,在东刚江村我们没有见到这父子俩。魏振业因为气管炎住进了医院,而魏金全则率队去了深圳演出。
在没有演出时魏金全与妻子一起雕刻皮影,办家庭作坊。靠卖皮影,一年家里大概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作为皮影家族的第三代传人,魏战备则专门从事皮影雕刻。对于皮影的表演,魏战备并不擅长。魏氏家族中其他孙辈,也像他一样,对皮影表演已无力像长辈那样娴熟地操作了。 如今演出市场十分不景气,一本戏要演四、五个小时,一个皮影戏班演出下来能有个700元左右的收入就已经很不错,再平均分到5个人手里后就没多少了。
即使如此,这样的演出机会也是少得到了难以维持生活的状况。因此,在华县当地几乎找不到一个专职的皮影艺人了。
从曾经的演出辉煌到今天的重心转移,皮影戏在现代社会的萎缩状况略见一斑。 截止目前,陕西华县皮影戏大部分剧目已经失传,现在仍能演出的剧目,仅存本戏只有一百余部,折子戏50余部。而且随着表演艺人的相继退出,很多剧目正在快速的失传中。 华县皮影戏表演艺人现有15人左右,他们中60岁以上的占8人。一个人,就有一部分
技艺和一部分剧目失传。一旦失传,将永不再生。
早在一千年前的文献中就有皮影戏演出活动的记载,我国有26个省、区、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盛行过皮影戏。皮影戏流传的地域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戏。 皮影历史源远流长,影踪遍及华夏大地,那么它的起源究竟是哪里呢?各种说法结论各异。
最早的传说来自观音菩萨亲临人间,用竹叶编成各种人形,再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宣讲佛经的故事。
皮影戏的起源的方式,有多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相传在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子夏在山西孝义这个地方。孝义也是当前我们中国皮影戏一个很有名的孝义皮影的发源地。这个发源地和子夏有一些神秘的关系。子夏在当地的讲学非常有特点,他是利用晚上,一边讲学一边利用光影、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皮影戏的雏形,用这种方式一边讲学一边用皮影,还灌之以乐,因为他懂礼乐,跟孔子学过礼乐,所以他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非常活泼,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
其次的推理来源于中国古代秦、汉、魏、晋时期方士、道士的“弄影术”。原始巫师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巫术,它传承的很古老,现在的治病一般都是采取用影招影,把人灵魂的影做出来,然后把魂招来,这就出现了后来晚期的巫术里面叫替身。这个就是民间最早的皮影的制作的原形,也是古代剪纸里面的原形。
《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因其爱妃李氏过早去世,思念不已。当时,一位方士讲能让武帝看见她的神貌。于是夜张灯烛,设帷帐。武帝在另一帷帐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
据史料记载:中唐时期,傀儡戏等杂技并作,民间更盛??其中,傀儡戏就包括了木偶戏和皮影戏。然而,由于“安史之乱”,致使皮影艺人带着唱本、道具纷纷从皇宫逃亡民间。 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金人俘获“弄影戏”等倡优技艺150余家,影戏随金兵北传。
后来,宋王朝南下偏安,影戏随难民南渡,首先进入现在的杭州,继而传播于湘、鄂、粤等南方各地。
皮影艺术在中国上千年的辗转流传过程中,又与各种地方戏剧、民间绘画、民俗观念相互融合,由此,中国各地的皮影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地方性唱腔异彩纷呈,操纵表演更是各有绝技,而且著名的流派达30多个。比如说唐山,一直到东北的影戏,都和金兵入侵掠影戏艺人到北方来有关系,那么南方的影戏,是随着南宋迁都,一部分影戏艺人迁到了南方。陕西皮影,也有一部分属于西出潼关避难而逐渐传过去的,这样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向北、向南和向西三大流派。
环县地处甘肃省东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地广人稀,被人们形容为“六万山头五万户人家”。
东老爷山,又叫兴隆山,坐落在环县东北部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海拨1774米,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名山。从元朝起,各方云游道士就在山上修建道观,谈经论道、祭祀神灵,至今绵延兴盛。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为老爷山道观祭神日,人们过庙会、唱“神戏”,延续三日。庙会期间,要请戏班子演出助兴,有大戏、木偶戏、道情皮影戏等,但祭神戏必须是道情皮影。当地流传着“祖师爷喜欢看道情皮影戏”的说法。
2008年11月平常的一天,在离老爷庙4公里的山脚下,来了一队皮影戏班。他们是应四合塬乡四合塬村徐家的邀请,专程来为徐家刚满一岁的孙子举行过关仪式的。
在当地,孩子满一岁至三岁时,按照传统习俗,必须请皮影戏班为小孩举行过关仪式,
同时也要为同村的人演出皮影剧目。所谓过关仪式,就是通过一种仪式性的表演来完成小孩的人生成长仪式。此时的皮影艺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一种类似巫师的职责,借助影戏与神灵沟通,满足人们的愿望。也就是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幸福。
道情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重要的一支,道情是指皮影表演过程中艺人口中的说唱方式。由于环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许多村庄直到前几年才通上电,一直以来道情皮影都是这里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听说皮影戏班的到来,同村甚至邻村的人都纷纷赶来凑热闹,等着看过关后的皮影演出。 皮影戏班是环县民间有名的韩广福影戏班,戏班的六名人员分别来自当地4个不同的乡镇。平时他们都各自从事田间劳作,只有演出时才又聚在一起。今天一天的演出,他们将得到400元额外的收入。
搭台和开场前准备大约用了一个小时。随后就是过关仪式的进行。
一曲唱罢。皮影戏班开始请神、敬神。然后,戏班唱一曲,头扎红带和五元钱的徐家小孙子就在当地老人和母亲的带领下,在场地当中摆放的长条桌下钻一圈。
过关时由父母领着孩子,先用公鸡在前面闯关,小孩接着从桌子下面钻过去。缠绕在小孩头上的红布是为了辟邪。如法炮制,一共要钻三圈。目的是穿过邪妖病孽,换取一生平安。 公鸡用后归班主,孩子头上的5元钱则归演唱师傅。
过关时,孩子的奶奶一直在一旁烧着黄纸。据说,黄纸要等到戏班唱完才能烧完,期间火不能熄灭,意味着给神仙照明道路,也为孩子照亮人生之路。 大约经过了一个小时,过关仪式结束。
天黑以后,皮影演出开始。
过关戏一般都是三国时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历史故事的转换,寓意着关老爷帮孩子斩除人生路上的各种阻碍,保佑孩子顺利成长。而关公忠义仁勇的形象也借助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而深入民间。 千百年来,皮影戏就这样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并潜移默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在农村老一辈的人群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不看影戏,不知礼义”。 2006年,皮影戏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2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华县皮影戏”传承人魏金全、潘京乐名列其中 “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红一点。”这是陕西民谣对华县皮影雕刻的生动描写。
陕西华县柳枝镇的梁堡村,住着在当地颇有名望的两位皮影雕刻艺人。他们是兄弟,也是师徒。
哥哥汪天稳,出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小在农村上学时就喜欢看皮影演出,也喜欢用纸来学着雕刻。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家境贫困,汪天稳就独自背着干粮,到西安去拜师学艺。
汪天稳的师傅就是出身于华县、当年名震陕西而今已过世的雕刻大师李占文。李占文功力深沉,刀法犀利多变,对陕西关中皮影的发展和风格形成作出了很大贡献。
华县皮影在全国久负盛名,皮影制作的精美是一个重要原因。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流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绣阁、无不逼真;文臣武将、才子佳人无不惟妙惟肖。
白蛇与青蛇去向人间前的森林居所,岳飞点将、刀剑猎猎的宏阔军营??这些栩栩如生、精雕细刻的人物和场景都是皮影戏的道具,是影戏中的影人和布景。而它们都是由皮影雕刻完成的。
虽然没有人考证过皮影雕刻是三百六十行当中的哪一行,或是否属于三百六十行。但是,从我国汉代起,就有了皮影戏的踪迹。而专业从事皮影雕刻的工匠,则在宋代就有了记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