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社是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它汇聚了一批热爱艺术的民间艺人,有皮影戏活化石之称的潘京乐、皮影戏传承人魏京全、著名前声演唱艺人吕崇德以及著名的国家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都在这里找到了相对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汇集和保护老艺人的同时,雨田公司还建起了华县皮影戏、华州老腔、动漫皮影戏、女子皮影戏等6个演出团体。
雨田社的老腔表演在当地很有名气,还被邀请到北京演出过。外出表演不是每天都有,但排练却天天不断,由老艺人们对年轻的演员们进行传授和指导。唱腔也不再局限于华县传统的碗碗腔,而是从老腔,到玄板腔、阿宫腔等陕西皮影的主要唱腔无所不包。 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皮影戏也一直秉承着“传男不传女”的古训。
唐山皮影剧团艺术家丁振耀介绍:过去皮影舞台上不许有女人,因为影是信佛教,女人去了怕会沾染了、污染了。那个时候俗话叫做,别让女的上台,对皮影不利。 如今在雨田社,这个千年古训也被打破了。
2008年4月,华县历史上第一个女子皮影表演团成立,团员共6人,她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0岁,有开服装店的,有卖摩托车的,还有的就是农民,家庭妇女。她们自愿组成了“靓妹”皮影表演团并加盟到雨田皮影社。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她们演出了折子戏《金碗钗·借水》,大受欢迎。而在这6人中以“前声”吕芳玲最为执著。 今年42岁的吕芳玲出生于华县杏林镇梓里村,从小就喜欢皮影戏。2007年,已经身为人妻人母的吕芳玲依旧放不下她心中的艺术梦,她拜邻村72岁的民间老艺人孙天恩为师,学习皮影。
极好的天赋加上自身的努力,吕芳玲仅仅用了十几天时间,就学会了3折戏,从此,她对皮影就是拿得起,放不下了。而雨田社的成立似乎也让吕芳玲看到了一个理想的舞台。 刚刚入门的吕芳玲一心想要学习皮影的“前声”,然后组织一个女子皮影班社。于是,她跑去拜64岁的著名皮影艺人吕崇德为师,可没想到却被吕崇德拒绝了。
除了皮影传承的千年古训以外,其实吕崇德不想收吕芳玲还有另外的原因。
在皮影戏中,无论什么样的流派,都有一点相同,那就是皮影戏的操耍技巧、乐器演奏和唱功高低,是决定皮影戏班水平的关键。而这些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优秀的艺人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华县的皮影号称“五人忙”,每个人都要当作几个人来使,同时担负几项职责。就拿“前声”来说,不仅要生旦净丑一人演唱,同时扮演剧中所有的角色,而且还要一边唱一边敲大鼓、弹月琴,三者合一,起到一个乐队指挥的作用。这样的演出,不光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儿。所以要让女人学皮影,吕崇德真有些放心不下。
然而,吕芳玲是铁了心要学,两个已经上大学的女儿和丈夫也不断支持鼓励她,吕崇德也最终被她的决心打动,收了这个女弟子。 在吕芳玲和吕崇德以及雨田社的坚持下,古老的皮影唱腔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唱响,回荡。如今,华县的六个班社每年大约要演出200多场,足迹遍布西安、渭南地区以及北京、深圳等外地城市。
和吕崇德一样,78岁的老艺人徐二男也是在有些无奈的情绪下收下了他的第一个女弟子。
家住浙江海宁的徐二男一家三代从事皮影戏表演,他8岁开始跟着父亲外出学习打下手,12岁参与表演,18岁独立担纲演戏。徐家班当年有一大箱的皮影人物——1500多个身子和180多个头像,擅长的剧目有300多出。
海宁皮影戏的形成和发展,据说与宋朝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有着密切的关联,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人们常常把海宁皮影和陕西皮影作为南北流派的代表。无论是皮影的制作、影戏的演出、唱腔的设计都是口口相传,师傅教徒弟学,既不创新,也不走样,南宋风格的历
史遗音保存下来,被称誉为江南戏曲的“活化石。”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魏力群介绍: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戏曲史讲究四大声腔,其中有一个声腔就叫海盐腔,目前已经都说是失传了,但是据考证,在目前浙江民间皮影戏班里头,他们的一批影戏演唱里还保留着部分海盐腔的成分,所以这个我们认为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活化石。
皮影戏传入海宁后,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了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的古风音乐,同时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盐官镇为演出中心的海宁地方剧种——海宁皮影。清代海宁人查岐昌在其所著《古盐官曲》中这样描述道:“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 然而,到了今天,能听懂古老的海盐腔的人越来越少。而肯下功夫学皮影的人就更少了。 今年,徐二男表演皮影戏已经60个年头,他的几个子女没有一个从事这个行当,而主动跑来求学的徒弟偏偏又是一个女孩。徐二男有些失落,可即便是这个徒弟,徐二男也有一丝担心,担心这惟一的徒弟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学习的耐心。
在走近灯光幕布之前,皮影戏中人物形象只是一个个雕刻而成的固定脸谱,他们的喜、怒、哀、乐、忧、伤、悲都只是一个脸儿,只有通过艺人的唱腔和念白淋漓尽致地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有人把皮影戏称为“以声带画”的傀儡艺术。因为皮影跟戏曲舞台不一样,它是用声传情,用声音来表达感情。戏剧舞台上,演员声情并茂,如果声音达不到的话,用表情来表达,皮影不然了,皮影是用声音来表达这个人物的感情,所以必须得声化来研究这个人物。
中国皮影戏在一千多年的辗转流传中,行踪遍至26个省、区、市,行至一地便因地制宜,生根发芽,吸收当地文化艺术精华
开出风采各异的花来。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皮影的音乐唱腔从风格到韵律都吸收了各种地方戏曲、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又形成了更多的流派。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道情等十多种。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道情皮影戏的音乐是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杆表演,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并最终发展为甘肃惟一的地方剧种——陇剧。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魏力群介绍:道情音乐是当地寺庙里面道教音乐的一个流传,寺庙的道教音乐流传到民间,被民间老百姓演唱,用于皮影戏,所以它的唱腔是独特的。所以当时我去环县去调研的时候,他们请我来讲对环县皮影的评价,我记得我给过这么一个评价,说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是道教文化在民间皮影戏的重要流传。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今年72岁的丁振耀从12岁开始唱皮影戏,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虽然早已从唐山皮影团团长和唐山艺校书记的位置上退休多年,可皮影戏依然是他一生的钟爱。
1937年,丁振耀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名闻遐迩的乐亭大鼓和乐亭皮影正是发源于此。 唐山皮影剧团艺术家丁振耀介绍:皮影那个时候每一个县在唐山地区13个县,没有一个县没有的。而且有的县达到5、6个影社,都在下面活动。有的还到冀东北各地活动,东三省,
所以活动得很频繁。我那个时候就记住,我爱好唱歌,记住看这个皮影。看看,看长了,这个皮影的这个音乐,这个唱腔就对我感染得越来越深,我就觉得越来越迷人,迷得我上着课也琢磨皮影这个唱小的这个调,怎么这么好听呢!
幼年时的丁振耀对那些四乡游走演出的皮影戏十分着迷,也时常自己琢磨学唱,乡亲们也经常让还是小孩的他给大家唱上一段。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
唐山皮影在造型上有很显著的特征,通天直鼻梁的造型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包括唐山,东北三省、还有内蒙等地基本都是这个造型,除此之外,从唱腔上来进,它是以乐亭方言为主体进行演唱的,所以这个声调委婉动听,歌唱性很强,而且是人物的生、旦、净、丑分工非常明确。
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无唱不成影”之说。
到了小学毕业,丁振耀已经对皮影唱腔规律有了基本认识,并在以后的长期演出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唐山皮影剧团艺术家丁振耀介绍:唱小生的唱什么的都一样。唱词十个数,这是长声的,唱别的也一样,唱十字赋。唱七字赋,七字赋由七个字儿组成,四三的,记谱的都是四分之四的记谱,往下就是有五字赋,五字赋是由五个字组成的,唱词五个字,一片长短都是由五个字组成的,还有三个字唱词,从这个三一直唱到七个字上。还有七字言,这些东西都是古人们给规定的按这个格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山皮影分男女两种声腔,有“生、小、大、髯、丑”等行当,对应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的唱腔又有细致的分别。唐山皮影的曲调、版式颇为独特,与其念白、唱腔中浓郁的地方方言合拍,悠长的韵味,令冀东地区的老观众们十分着迷。
在当时著名的黑头花脸老艺人曹福全、刘作信的影响下,丁振耀爱上了“大”行,主攻皮影黑头花脸,而且越唱越精。到了后来,他在后台一亮嗓,戏迷们就能认出他来。
掐嗓演唱是唐山皮影的一绝,声音独特,韵味十足。相传这种唱法是150多年前一位叫郭老天的演员发明的。据说由于他临时嗓子不好,无法演唱,情急之下他就试着用手掐着嗓子唱了起来,这种方式让他感到不但省力持久,而且也有一种格外的韵味。后来,效仿者越来越多,并且有了不掐着嗓子唱就不是正宗唐山皮影的说法。
唐山皮影艺术家丁振耀介绍:不知道有多少前辈的老先生们,掐着嗓子唱、放开脖子唱,一直找,慢慢的找,找和这个小细线条的,才有了一个声音‘相公’。你看这个老包又出来了,你要演怎么个声音,如果你说‘相公’这不就完了吗。‘包龙图’非这个声音给它,它就统一了。这用我们的话,内行话说这叫入皮子。 丁振耀对皮影唱腔悟了一生,为的就是追求戏中人物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统一,形象和性格上的统一。在他说来,这叫“入皮子”。
唐山皮影艺术家丁振耀介绍:所谓入皮子,我有两个方面入皮子,一个是从声音的形象和皮影人的这个形象统一,这是入皮子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很重要的方面,你就是把这个人物在这个故事情节里头,它的位置,它表现的性格,它表现的方法,它所表现的实质的东西跟它这个人物的形象你必须把这个人物的,不是刻划我这个演员,你是刻划的这个人,你必须跟这个人物发展这个剧情的脉络相吻合。越是技艺高的演员他刻划得越深透,越深刻,而且他的唱腔组织起来很美。
也就是在这声声曼曼、豪迈粗犷、跌宕婉转、乡韵纷呈的古老唱腔中,一个个镌刻在皮革上的影人形象被赋予了生命和性格,融入了深厚的历史。皮影艺人们也在这高昂低回的演唱中贯注了他们的智慧,追求,以及命运。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介绍:我觉得皮影艺术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千百年来,它不但满足了我们世世代代人民生活的需要,
是一个在当时那种过去的条件下,它应该是对普通的民众来讲,它是一个视觉的、听觉的、精神的一次盛宴,我相信看皮影的,在过去几十年前一个人看皮影,他可能终身不忘,他可能一直到老,那个皮影鲜活的形象和唱腔还活在他心里。
或许,对于皮影艺人来讲,皮影就是人生。而对于皮影戏观众来说,皮影戏却是他们心中田园的放歌。
2008年,皮影老艺人徐二男和丁振耀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82年,对皮影大师齐永衡来讲,是他一生感到骄傲和难忘的日子。
这年夏天,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作为皮影戏主角“签手”的齐永衡率唐山皮影剧团赴法国国际木偶学院为9个国家的影戏专家讲学授艺。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国讲学的皮影艺人。
那些对中国的皮影戏有些陌生的外国专家,在看了齐永衡的表演和听了他的讲座后,被皮影强烈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力,同时也对齐永衡精彩的表演技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永衡,1933年出生在河北昌黎县的一个皮影世家,其父号称“影人大王齐老丙”。齐永衡从小迷恋皮影,10岁开始随父从艺。
1947年,齐永衡成为八路军十二军分区军民影社一名最小的文艺战士。1955年,在全国木偶皮影会演中,齐永衡的表演令各地行家里手惊绝称奇,从此,他一举成名,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皮影表演艺术家。这一年,他22岁。
皮影表演艺术家齐永衡介绍:皮影的特点讲究是杆子有大把拽,它动作比较粗犷,像我们的动作比较细腻,这个手这么拿,这个摆这个手,这个是摆这个手,这是支点,两杆,这时候讲究稳,无论走多远,无论这个人走多远,它不能颤,这讲究是基本功,没有一个基本功的话,这个你驾驭不了它。
在向传统学习的同时,齐永衡感到,素以“唱功见长”的唐山皮影已经很难满足人们艺术欣赏的需求,只有偏向操纵,侧重视觉效果,达到声、影、光、美的和谐统一,才能吸引观众。
如果说是那些饱含乡音乡韵的唱腔念白给了影人生命的话,那么,皮影艺人一双灵巧的手就是赋予了影人的灵魂。拿线艺人在演唱的伴奏中能把将帅的威风、旦角的稳健、文生的潇洒、武生的阳刚、老生的苍劲、丑角的诙谐操纵得恰到好处。而通过三、五位艺人的操纵,人间的悲欢离合,沙场的金戈铁马和佛魔的出神入化,千变万幻的场景都在灯影中的幕布上一一呈现。正可谓是“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就是皮影艺人们所说的皮影的“魂”之所在!
皮影表演艺术家高淑芳介绍:这个表演皮影就是刻划人物,演员就是傀儡戏演员的手,要有魂,手里要长了一个魂。我领会这个魂就是让我们给这个皮子的东西,这个偶像的东西,给它予知觉和听觉和感觉。
对于影人的操纵,各省有各省的拿法,各地有各地的耍法,形式不一,方法各异,各有巧招,但基本上是一根颈条,两根手条。而不同的人物类型,也有不同的操纵方法,有的艺人还把这些操纵方法总结成艺诀。
上世纪二十年代乐亭皮影艺人洪国昌,就曾对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角色,在操纵上编了一套简单实用的艺诀。比如对不同的旦角,就有不同的要求,所谓:“正小两手交,姑娘目下瞧,武旦风摆柳,花小手掐腰。”其中说的“正小”就是青衣,“姑娘”是指闺门旦,“花小”则是花旦或花衫。??
但作为操纵演员,仅仅背熟艺诀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作为基础,就很难有操纵艺术的升华。认识到这一点后,齐永衡开始在居室里,阳台上养兔、养鸟、养鱼。每有闲暇,就跑到公园、动物园,去看蝴蝶、看仙鹤和猴子等各种动物,边看边模仿它们的动作。 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会演上,唐山皮影剧团的《孙悟空三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