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思考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2:13: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思考题(2015)

一、名词解释

1、“理念型”

根据一定的价值关联,从一定的观点出发,通过对现实复杂关系的思想过滤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内在统一的、不矛盾的思维图像或纯粹的概念,它是一种思想的秩序;据此比较复杂的现实与其之间的异同,并对多样化的复杂现实状况做出理性诊断——在它们之间具有一致性的地方去解释一致性的根据,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去诠释不一致的原因;它既是价值关联的,又是价值无涉的。

“理念型”是一种思维逻辑上的完善物,它对经验现实不是摹写和复制,而是综合和建构。它是一种乌托邦。理想类型是韦伯对经验现实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解释的“坐标原点”,是他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理解的“透视镜”。

“理念型”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存在于主观思维中的关于某些现象的典型形态的概念模式。 “理念型”的特点在于,虽然构成这个概念模式的各要素存在于现实之中,但是这种 “理念型”却很少或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之中。换句话说,“理念型”是根据一种主观价值观,通过对客观经验事实的主观抽象、概括,从而做出对客观经验事实的一种陈述体系。 “理念型”虽不是对经验事实的客观描述,可也不是虚构的,而是来自于对抽象的现实。

2、“一体化”

所谓“一体化”,即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因其实际利益而与现代工业社会融为一体,对现存的秩序持一种维护态度。表现出一种“非政治化”的倾向。在“一体化”社会中,同一性原则压倒了否定性原则,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在自由民主、高度技术化、高度统一的社会框架内,发达工业社会成为“没有反对派”的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发达工业社会“一体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 社会与国家的一体化。晚期资本主义科技进步与国家干预同步增长,导致政治行为的膨

胀化,政府行为渗入社会所有领域,传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划分已经失效,国家社会化与社会国家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 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化。个人完全为“虚假需求”所支配,而社会通过技术进步又可以为

个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消费品以达到控制其的目的。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愿望就这样达成了一致,促使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个社会。

3、 个人与他人一体化。社会控制已达到这样一种程度,甚至个人借以保存“他自己”的私

人空间也不复存在,技术已侵蚀了私人空间,每个人都变成消费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具体化为劳动中的一个符号,任何人都无独立自存可言。人们彼此模仿而行为,任何拒绝“随大流”的思想情绪都会遭到痛斥。

4、 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一体化。技术理性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已变成政治理性,它通过自身

的巨大潜力膨胀为兼并一切的意识形态,从灵魂到肉体彻底将人变成为丧失批判与否定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这四个方面,从社会到个人、从政治到经济、从自我到他人、从观念意识形态到物质现实生活。基本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严密性,它已经把个人和社会变成为巨大的“技术机器”统治系统中的一部分,把一切倾向于变化的力量限制在一个与工业社会相隔绝的天地里。“当代工业社会就这样预防了一个反对整个社会的有影响的反对派的出现,走向极权主义”。

3、爱欲解放论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解放。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马尔库塞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弗洛伊德把生本能的主要内容规定为口渴、饥饿、性欲等。马尔库塞则进一步指出,在这些内容中,性欲占统治地位。因此把生本能作为人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

“性欲”的内容是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有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肉体的追求,有时则指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马尔库塞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的,为了与前者相区别,他把它称之为“爱欲”。 马尔库塞通过上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后得出结论: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为了避免引起误解,马尔库塞在把人的解放具体化为“爱欲的解放”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这是因为把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不等于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性欲和爱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马尔库塞说在人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器官的自由消遣,它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的冲动”提供了机会。所以说,爱欲解放的核心和关键是劳动的解放。要使人真正获得幸福,必须使人所有的活动“爱欲化”,最主要的是劳动的“爱欲化”。劳动的“爱欲化”也就是劳动的解放。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

4.价值中立

在科学研究中杜绝价值立场的介入,避免科学研究与价值判断的混淆,不做价值判断;尊重事实和尊重他人,清楚个人偏见,用理性整理经验事实,用理性方式表达客观事实与客观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价值中立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在社会学的参与观察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先和被研究对象打成一片,再从被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的角色转换为研究者角色,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韦伯在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其方法论意义何在?

韦伯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用“价值关联”反对英、法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错误倾向,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关联”作为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正确分析韦伯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相伴而生的一对矛盾,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单独抽取某一方加以分析批判。韦伯思想中的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彻底排斥价值因素,社会活动与现象都要由一定的价值来支配,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是相对于价值关联而言的。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区别,社会科学的理解恰恰必然包括在特定的价值之中,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去解释社会现象。而为了理解这种价值就必须探讨行为者在什么观念驱使下做出行动,这就是“价值关联”。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追求真理的理性活动,又必须排除研究者个人情感好恶,又要避免以自己的价值、好恶去解释客观对象,实事求是作出事实判断,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又必须坚持价值中立。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在韦伯社会方法论中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构成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特色。同时,韦伯的“价值中立”概念的提出除了与“价值关联”相联系而外,还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相联系。韦伯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随主观臆念去选择相关价值,而是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原则作为价值关联的前提,因此,韦伯的“价值关联”是客观现实的。总之,韦伯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应辨证地分析韦伯的“价值中立”的思想,避免把“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对立起来而造成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也避免国内一些主张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价值关联原则而批判价值中立思想,或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批判价值关联思想等较为偏颇的观点,两者都不能单独成立。同时,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这对范畴。

韦伯这对范畴有其合理内容,它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认识社会现象之间具体因果联系的客观法则,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科学面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回答社会科学的研究何以能够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在这方面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两者的对立所构成的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又陷入到更大的困境之中。两者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都形成了彼此对立的命题。如何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这种“二元对立”,这就关系到能否正确解决社会科学上述困难,能否建立一种真正的社会科学基础。关于这方面有些学者已做出深刻研究,

主张用层次论代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元对立”,认为由于社会领域是多质性和多层次性,以它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应该是综合的,当然这种综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两者交融基础上的“创造”,即不妨参照韦伯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韦伯的有关思想对我们建立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启发。

2、如何理解马尔库塞的“革命新理论”?其方法论意义何在?

1、马尔库塞“革命新理论”浅析

马尔库塞的“革命新理论”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而言的。马尔库塞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已基本发展到极致的情况下,马克思革命理论的基础已经变更或不复存在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斥这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是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社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压迫的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形式,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覆灭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马尔库塞的“革命新理论”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包括:革命的动因,革命的主体、客体以及革命的道路与方式等等。并且在构建和宣扬自己理论的同时,马尔库塞还借助了一定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其中生产力是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社会形态的过程中,也极力强调人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鼓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马尔库塞则认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在于人的解放,人的解放的本质在于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的这一思想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马尔库塞在其著作《爱欲与文明》一书中,对弗洛伊德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

马尔库塞提出的革命新动因在于爱欲的解放,而爱欲又恰恰包含了性本能的范畴。 如果革命的动因在于爱欲解放,那么革命的主体以及革命的对象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文明压抑了人的本性,使人的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独立思想以及其它方面的自主性都受到了剥夺,所以人就成了全面异化的人。因此,人们必然起来革命,要求自我的实现,克服各种形式的异化。马尔库塞把这种革命称为“产生于厌恶的革命”。在这一点上马尔库塞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矛盾,即丰富的财富和对它的毁坏性的使用与消费的矛盾。现代文明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使人成为了全面异化的人,从厌恶中产生革命,也就是从人们对毁坏性的使用和消费的厌恶中产生的革命,就是从人们对整个社会的野蛮和无人性的厌恶中产生革命。

马尔库塞在提出完善并宣扬自己的“革命新理论”的过程中,必然会借助一定的理论工具。其中不得不谈的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证主义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其对革命动因的分析之中,这些在前面已经提到。下面主要谈一下其实证主义批判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思维的主流。人本主义倾向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思考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sdbp9k3gq3y3j94w1e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