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兰大《文学概论》16秋平时作业3
一、单选(共 10 道,共 40 分。)
1. 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题1. 序幕、发展、高潮、结局 题2. 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题3. 序幕、高潮、结局、尾声 题4.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标准解:
2. 中国抒情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是 题1. 兴会 题2. 趣味 题3. 性情 题4. 意境 标准解:
3.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文时间,一个是() 题1. 线性时间 题2. 讲述时间 题3. 对话时间 题4. 故事时间 标准解:
4. 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 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题1. 美国 题2. 俄国 题3. 英国 题4. 德国 标准解:
5.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指出,文学本文中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题1. 英加登 题2. 伊瑟尔 题3. 姚斯 题4. 加达默尔 标准解:
6. 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元素. 题1. 抒情方式 题2. 抒情话语 题3. 叙事话语
题4. 叙事方式 标准解:
7.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提出过 题1. “兴观群怨”说 题2. “知人论世”说 题3. “美善相乐”说 题4. “以意逆志”说 标准解:
8. 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题1. 省略 题2. 停顿 题3. 概略 题4. 减缓 标准解:
9.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称() 题1. 共鸣 题2. 净化 题3. 领悟 题4. 延留 标准解:
10.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 题1. <庄子> 题2. <周易> 题3. <尚书> 题4. <论语> 标准解:
《文学概论》16秋平时作业3
二、多选(共 5 道,共 20 分。)
1. 文学语言组织中的文法通常有以下哪几类 题1. 语法 题2. 词法 题3. 句法 题4. 篇法 E. 章法 标准解:
2.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具有() 题1. 主导性 题2. 复杂性 题3. 层次性 题4. 多样性 标准解:
3. 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表现在() 题1.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题2.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题3. 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艺术思维的发生与发展 题4. 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标准解:
4. 文学概念的三义指 题1. 作为文化 题2. 作为意识形态 题3. 作为审美 题4. 作为惯例 标准解:
5. 文学是一种交织着()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题1. 感性与理性 题2. 无功利与功利 题3. 形象与理性 题4. 情感与认识 标准解:
《文学概论》16秋平时作业3
三、判断题(共 10 道,共 40 分。)
1.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和再现现实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2. 文体选用是布局安排的前提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3. 文学直接地或内在地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认识并反映现实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4.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5.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6. 确定要旨就是确定选点切入之后的批评走向和展开要点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7. 倒装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体现为惯常词序的颠倒.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8. 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9. 文学有别于其他活动,有其独特性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10. 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是建立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普遍(亦即审美的)形式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题1. 错误 题2. 正确 标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