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①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②船行似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③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④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⑤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⑥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⑦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⑧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⑩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文章有删减)
(1)结合文本阅读,你认为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并不重要。这侧面表现了封
建社会考试制度的不公正,真正有才华的张继却无法得到朝廷的赏识。
B、本文语言忧思沉重,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对张继这一人物刻画描写,突出表现了
作者对张继考场失意的同情。
C、作者在对张继进行描写的时候,并不注重讲故事,他巧妙的将环境和事件紧紧的结合在一
起,从而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
D、文中引用了“枫桥夜泊”一诗,其作用一可以衬托出文章浓厚的诗意色彩,二可以交代张继之所以“不朽”的原因,点明文章的主题。
E、张继之所以成为不朽,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对于文学而言,我们只需要记
住失意的张继,以及他的那场不朽的失眠。
(2)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6分)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请你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失意人生”的看法。(8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8页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林徽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女子,文中多处提到她在建筑、学问、诗人、作家等方面的成就。这也是作者佩服欣赏林的主要原因。
B、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运用细致的笔墨对林徽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突出表现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C、“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意思是说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只是像花一样美丽,成长后的她才真正的能够像树一样的坚强面对生活。
D、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林徽因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专家给林徽因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但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忍、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没有阴暗、卑微、鄙俗的生命境界。
(2)文章题为“传奇女子——林徽因”,请您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其传奇之处?(6分)
(3)根据选文第五段,说说描写张爱玲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
(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
悲怆,但没有鄙俗。”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生?(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让他免试....入学。
B、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C、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倾注心血扶育我,我对父母的感激真是罄竹难书。 ....D、犯罪团伙遭到严重打击后,仍然伺机企图死灰复燃,与政府作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经过中央采取一系列反腐措施,使一些昔日道貌岸然的贪官无所遁形,一个多月以来,
已经有300多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B、学校的食堂自引进新的管理机制以来,浪费粮食的现象得到了普遍的遏制,学生的节约意识明显提高了。
C、如果治疗及时,脑积水治疗效果会很好,一旦延误治疗,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不仅
可能危及生命,甚至会导致孩子脑瘫。
D、美德伦理学的方法论原则之所以受到现当代学人的质疑,一个基本的原因是担心和不高二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8页 满其方法论所隐藏的“道德谱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造成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无论汉语曾有怎样的辉煌, , , , 。 。 。我们的汉语在今天遭遇的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
①汉语就只是一种死去的语言 ②汉语在东方就会失去至尊地位 ③如果我们不能激活这一语言 ④至多是一个小语种、一种方言 ⑤人们不会再以汉语为思维血脉和精神指向 ⑥不能使这一语言温暖人、关怀人、洞明人生世界
A、⑤②①④③⑥ B、③⑥②④⑤① C、⑤②③⑥①④ D、③⑥①④⑤② 16、根据下面一段材料,概括诵读国学经典的五个意义。要求:每条不超过个字。(5分) .......6...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答
:
诵
读
国
学
经
典
有
益
于 , , , , 。
17、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五个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
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6分) 备选人物: 沈从文 鲁迅 贝多芬 徐志摩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① ②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这是一道心理测试题:假如你一个人外出旅游,在一个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明显装有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