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笔记
※(三)核膜的亚微结构
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与粗面内质网相续,外表面附着核糖体
1.核膜 内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外表面无核糖体附着,表面光滑,含有核纤层蛋白B受体 2.核周间隙(perinuclear space):为内外核膜间的腔隙。核周间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是细胞质与
细胞核之间物质交流的重要通道
3.核孔(nuclear pore):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内外膜融合处,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形成的复合
物。其数目与cell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
胞质环(胞质颗粒+胞质纤维):朝向胞质面与外核膜相连 核质环:朝向核基质与内核膜相连 中央栓:位于核孔中央 轮辐
※4.核膜的主要功能:
A.区域化作用 ◎无机离子及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核膜
B.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 ◎核孔复合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行大分子,颗粒物质运输 (选择性 { 核转运受体}+双向性) *核定位信号:被转运的核蛋白上一般有供核转运受体识别的位点 C.在细胞分裂中参与染色体的定位与分离 D.合成生物大分子:参与合成蛋白质
二.核纤层与核骨架 ※(一)核纤层(nuclear lamina):广泛存在与真核细胞中一层紧贴内核膜的高电子密度纤维蛋白网。核
纤层在细胞核内与核骨架相连,在细胞核外与中间纤维连接,构成了贯穿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网架结构体系。
1.化学成分:核纤层蛋白,核纤层相关蛋白
※2.功能:A.支持核膜 B.核膜重建[核纤层蛋白的磷酸化(核膜消失)与去磷酸化(膜重现)
C.参与染色体凝聚的调节
※(二)核骨架(nuclear scaffold) :又称核基质(nuclear matrix),是真核细胞间期细胞核内除了染
色质、核膜及核仁以外的非组蛋白组成的纤维网架。
1.化学成分: 蛋白质(核基质蛋白,核基质结合蛋白) RNA 2.功能:
A,与核内DNA复制 B.与基因表达 C.与RNA转录后的加工修饰及定向运输 D.与细胞分裂 E.与细胞分化
三.染色质(chromatin)与染色体(chromosome) 1.化学组成: ①单一序列:单一拷贝序列,绝大部分结构基因属于此类 ⑴DNA ②中度重复序列: 重复拷贝数在104-105,组基因蛋白 ③高度重复序列:拷贝数大于105 核小体蛋白(H2A、H2B、H3、H4) *⑵组蛋白(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⑶非组蛋白: H1组蛋白 2.染色质的种类
13
生物笔记
⑴常染色质:间期结构松散,螺旋化程度较低,碱性染料着色较浅 ⑵异染色质:间期结构紧密,螺旋化程度高,碱性染料着色较深
结构染色质:处于永久凝聚状态 转 变 兼性染色质:在某些细胞类型或特殊发育阶段呈凝聚状态。 ※3.染色质的组装
㈠染色质的一级结构-11nm染色质纤维(核小体结构)
H2A、H2B、H3、H4各两分子聚合成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核心,DNA分子向左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共146bp.核小体间通过平均长度为60 bp的DNA片段相连,一个分子的H1组蛋白与该DNA片段结合.(DNA被压缩7倍)
㈡染色质的二级结构-30nm染色质纤维(螺线管)
6个核小体缠绕一圈形成中空性管,组蛋白H1 位于螺线管的内侧(DNA被压缩6倍) ㈢染色质的三级结构-超螺线管
由螺线管进一步盘曲而形成,进一步将螺线管长度压缩,DNA被压缩约40倍, ㈣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超螺线管进一步折叠又压缩(DNA被压缩5倍) 4.染色体的结构 ⑴染色单体 ⑵着丝粒与动粒
i着丝粒(centromere):位于两个染色单体相连处,为染色体上向内凹陷的,浅染的缢痕,即主缢痕或初级缢痕的中心部位,由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组成
ii动粒 电子密度中等的外板(大部分纺锤丝微管连接的位点) 高电子密度的内板,呈颗粒状(可与着丝粒中心结构域相联系) 电子密度最低,呈透明状,无结构的中间间隙 ◎iii着丝粒-动粒复合体:着丝粒与动粒所在的区域总称,是一种高度有序、结构和组成都是非均一的整合结构.包括沿着着丝粒外表面的动粒结构域,位于动粒结构域的内表面的中心结构域,位于中心结构域内表面的配对结构域(内着丝粒蛋白及染色体连接蛋白) iv染色体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的存在是鉴别染色体的重要形态学标志 ⑶次缢痕:除主缢痕外,在染色体的浅染溢缩部位.可作为鉴定染色体的一种标记
⑷核仁组织区(NOR):为染色体上含有rRNA基因的区域,它是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的一种结构.[NOR在形态上表现为次缢痕,但并非所有次缢痕都是NOR]
⑸随体(satellite):由异染色质组成,含高度重复的DNA序列.随体的形态,大小在染色体上是恒定的,因此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 ⑹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端部特化结构,具有极性,由端粒蛋白和端粒DNA构成.对维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在正常细胞周期中,随染色体复制次数增加,端粒的长度逐渐减少. (四)核仁(nucleolus) 是细胞核内无包膜, 折光率较强的球状小体,核仁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随生物种类,细胞类型,生理状态不同而异,由原纤维,颗粒成分,核仁相随染色质和基质组成.核仁在细胞分裂前期消失,后期在 14
生物笔记
染色体的核仁组织区重新形成,核仁是合成核糖体,核糖核酸的场所. ㈠化学组成:蛋白质, RNA,DNA,微量的脂类 ㈡核仁的结构
①核仁相随染色质: 核仁周围染色质(不活跃的异染色质) 核仁内染色质(常染色质) —核仁相随染色质主要组成部分 ②纤维结构 ③颗粒成分:RNA与蛋白质组成 ④核仁基质
㈢核仁组织者区和核仁周期
※㈣核仁的功能:—合成核糖体的亚基
1.rRNA的合成 核仁蛋白 45sRNA 降解 41sRNA 20sRNA 18srRNA 小亚基40s 32SRNA 28srRNA 5.8srRNA 5srRNA 大亚基60s 核仁蛋白 核仁不能合成所有Rrna(5srRNA 不能合成) 2.核糖体的组装:
*(五)细胞核的功能: ⑴遗传信息的储存
⑵遗传信息的复制: ①DNA复制所需的酶及蛋白质
②DNA复制的特性:半保留性、双向性、多起点性、半不连续性、不同步性 半不连续:其中一条链的合成方向与复制叉推进的方向一致,能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另一条的合成方 向与复制叉推进的方向相反 ,称后随链.所有的DNA聚合酶催化合成新的DNA链的方向均为5′—3′,
而DNA双链的方向彼此是反向平行的,一条为5′—3′,另一条为3′—5′, ⑶遗传信息的转录: 转录的实质: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 A.转录的过程:转录的起始、转录的延伸、转录的终止 B.转录后的加工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hnRNA的5′戴帽、hnRNA 的3′加尾、剪接(剪去内含子,连接外显子) 第九章 细胞的增值与分化
一.细胞分裂
(一)无丝分裂(amitosis)--直接分裂
1没有染色体组装,也没有纺锤体形成 ○2无核膜、核仁消失、重建 特点:○
3不能保证遗传物质均等稳定分配 ○
(二)有丝分裂(mitosis)--间接分裂(由核分裂和饱质分裂组成的一个连续分裂过程) 1. 分裂间期(S期):
G1期 G1早期:细胞生长发育,合成RNA,蛋白质(主要用于形成细胞器等结构) G1晚期:合成RNA、蛋白质 为DNA复制,G1期向S期的转变做准备 15
生物笔记
S期:DNA复制,组蛋白及非组蛋白合成,中心粒复制 G2期:合成剩余0.3%的DNA,合成新的RNA、蛋白质
2. 分裂期(M期):
1染色质凝聚成染色体A.前期:○(至晚期,在着丝粒的两个外侧形成成熟的动粒(kinetochore) 2核仁消失 纺锤体:由动粒微管和极间微管组成 ○3确定分裂极,○形成早期纺锤体 星体:围绕中心体向外辐射状发射的微管(星体微管) 纺锤体和两极的星体组成的有丝分裂器,保证复制和包装后的染色体能均匀分配到子细胞中 B.前中期:
1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中央 ○2形成完整的纺锤体 C.中期:○
D.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向两极迁移 E.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又变成松散的染色质状态 F.胞质分裂:开始于分裂后期,终止于末期(与微丝有关)
三.减数分裂(meiosis) (一)减数分裂的一般过程
减数分裂前间期:G1期,S期(特别长)、G2期 1,减数分裂Ⅰ:
1细线期:染色质不断凝聚,形成光镜下可观察到的细线状结构,即染色线 (1)前期Ⅰ:○
2偶线期:合成剩余0.3%的DNA;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二价体 ○联会(synapsis):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过程。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复合体结合在一起称二价体。联会复合体:临时性结构,不是染色体成分,是染色体以外细胞内其它蛋白质组成的 3粗线期:染色体缩短变粗,二价体包含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称四分体;非姐 ○
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重组
4双线期:同源染色体开始分离,有交叉现象 ○
5终变期:染色体再凝聚,核仁消失,四分体均匀分别在核中 ○
(2)中期Ⅰ:
(3)后期Ⅰ:交叉现象消失,同源染色体完全分开并向两极移动 (4)末期Ⅰ及间期:
1前期Ⅱ: 2.减数分裂Ⅱ:○
2中期Ⅱ:排列在赤道面上 ○
3后期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向两极移动 ○
4末期Ⅱ:形成4个子细胞 ○
(二)减数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1.特征: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DNA减半 2.意义:确保世代间遗传的稳定性;增加变异机会;
四.细胞周期调控:
(一)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的组成: 1.细胞周期蛋白与依赖性蛋白激酶
(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以磷酸化的形式作用于细胞周期事件。CDK活性的
16
生物笔记
增加导致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的增加,而蛋白质磷酸化控制着染色体浓缩、核膜破裂和纺锤体装配。
(2)细胞周期蛋白(cyclin):使CDK磷酸化和活化蛋白 G1期 G1早期:CDK保持灭活状态 G1晚期:G1期cyclin转录活性升高 G2期:合成M期cyclin,并活化M-CDK
(3) CKI:主要参与G1期和S期的调控
2.细胞周期检查点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