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化学变化的判断。
【解析】解:A.瓷碗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答案】C
【考点】溶液的概念。
【解析】解: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 B.牛奶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B错;
C.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植物油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D错。 故选:C。 3.【答案】D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4.【答案】A
【考点】物质的分类。
1 / 11
【解析】解:A.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属于三大合成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钠、纯碱是盐;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故选项说法错误。
C.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属于混合物;二氧化锰、二氧化碳是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锌、硒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5.【答案】C
【考点】常见物质的性质。
【解析】解:A.烧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质量增大,故不符合;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质量增大,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物质不变质,故不符合;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少,不变质,故符合; D.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增加,故不符合, 故选:C。 6.【答案】B
【考点】溶液pH与酸碱性。
【解析】解:A.胆汁、胰液的pH均大于7,均显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胃液的pH比唾液的小,胃液比唾液酸性强,故选项说法错误。 C.胰液的pH比胆汁的大,胰液比胆汁碱性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铝能与胃酸发生中和反应,且无毒、无害,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7.【答案】A
【考点】化学式的含义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A.谷氨酸是由谷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谷氨酸分子是由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谷氨酸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谷氨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谷氨酸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谷氨酸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5:9,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8.【答案】B
【考点】实验现象的描述。
2 / 11
【解析】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少量氯化铵与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答案】B
【考点】化学与生产、生活。
【解析】解:A.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故A选项说法正确;
B.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故B选项说法错误;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故C选项说法正确;
D.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原因是两种溶解在雨水里能生成酸性物质,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答案】D
【考点】化学知识推理。
【解析】解:A.碱溶液呈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的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B.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推理错误。 C.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如CO+CuO误。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解:A.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试管中温度降低,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
3 / 11
Cu+CO2,故选项推理错
故选:C。 12.【答案】B 【考点】化学与生活。
【解析】解: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不宜用钢刷、沙等等来擦洗铝制炊具,用钢刷、沙等擦洗,会破坏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燃烧的方法区分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合成纤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用相互刻画来比较黄铜片(铜锌合金)和铜片的硬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3.【答案】C 【考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A.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铈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考点】溶解度曲线。
【解析】解: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B>C,C>A=B错误;故选项错误;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错误,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选项错误;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正确,因为M是交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考点】原子结构与性质。
【解析】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数及核电荷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并不密切。
4 /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