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能同时将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转变成沉淀,该纯净物的化学式为Ba?OH?2。 27.【答案】(1)物理变化 (2)N2+3H2一定条件2NH3
化合反应
(3)CO2+2NH3一定条件CO?NH2?2+H2O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1)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是氮气和氢气,氮气可从空气分离中获得。由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此空气分离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合成塔①中是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为多变一,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3)合成塔②中是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尿素以及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定条件2NH3,形式
CO2+2NH3一定条件CO?NH2?2+H2O。
三、实验探究
28.【答案】(1)氨分子运动到烧杯②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难溶于水;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或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考点】初中常见的实验。
【解析】解:(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难溶于水的性质;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
1,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红磷量不足,没5有把氧气消耗完;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29.【答案】(1)无明显现象 Fe2O3+6HCl===2FeCl3+3H2O
9 / 11
(2)①排尽空气,防止CO与空气混合加热爆炸 ②红色物质变成黑色 ③2.8<m<4
【考点】物质成分的探究。
【解析】解:(1)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铜在氢的后面,铜不和稀盐酸反应,如果红色粉末是铜,则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振荡则无明显现象;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2)①为了防止一氧化碳和装置内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所以先通一会一氧化碳再加热; ②若该粉末全部是氧化铁,在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红色物质变成黑色;B装置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CO,其中盛放的试剂最好是氢氧化钠溶液;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防止污染环境;
③假设4 g全部都是氧化铁,设4 g氧化铁完全反应生成铁的质量为x
A
CO污染空气
Fe2O3+3CO160 4 g
高温2Fe+3CO2
112
x
1604 g =112xx=2.8 g
因为该粉末为铜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则m的取值范围是2.8<m<4。 30.【答案】(1)1:16 (2)50 g
【考点】化学式的含义及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1)过氧化氢(H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1:16; (2)设需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则:
500 g?3%=x?30%,解得:x=50 g
31.【答案】(1)8.8 g (2)1.6 g (3)14.7%
【考点】化学相关计算。
10 / 11
【解析】解:(1)由图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78.8 g?170.0 g=8.8 g;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8.8 g
x y
10611744 =?xy8.8 g解得:x=21.2 g,y=23.4 g,
22.8 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2.8 g?21.2 g=1.6 g (3)完全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3.4g+1.6g??100%?14.70.0 g
11 /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