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促进非营利组织更加健康地发展,相关部门有必要在重新审视现行法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积极修正和完善,努力构建出一个能覆盖整个非营利组织,并促进各种类型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法律政策框架。同时,整个法律体系应具备全面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减少非营利组织各种社会资源的流失。
5、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中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度不高、筹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有关。财务的透明度是树立非营利组织公信度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和透明的财务制度,那么非营利组织的廉洁性就无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那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捐款和赞助。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应按照有关法律对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布组织的财务状况,在年终由会计作年度财务报告,并通过注册会计师等作外部审计,同时也向有关政府部门报送组织的财务报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检查。
6、注重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建设。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大,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非营利组织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部门,他们的决策者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虽然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本身不是市场行为,但是他们同样需要生存、发展,需要更多类似于市场中“顾
客”获取“收入”以进行正常的运作和开展各种各样的的活动。因此,非营利组织必须向市场学习,像市场一样建立品牌,而非营利组织的品牌便是我们所说的公信力,因此,通过树立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形象,不断地稳固品牌,就能吸引更多的有社会感的人士、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包括政府与企业的支持。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虽然快速发展,但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及国外。除了制度、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力度方面的因素,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念,如单一的钱财价值观缺乏公平正义理念,对自己的同胞、对人类缺乏深切的同情和关怀,这使得以公众责任为核心的非营利组织难有广泛的支持,影响其发展。
四、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经济能高速但人的素养的提升速度、社会心理及思想观念、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远不及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社会转型等诸多机遇让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它打破了只有政府才能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神话,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分析促成非营利组织出现种种问题的社会及人性根源,才有助于问题解决,促进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健康发展。
1、对现状的分析:
(1)中国大陆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尚没有典型的西方意义上非营利组织。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实际上都是有政府背景的
半官方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从雇员到资金来源都有很深的官方背景。所以,要使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名至实归,需要加大政治改革的力度,厘清非营利组织跟政府的关系,让它回归到独立性(自治性或民间性)、非营利性(不分配利润)、自愿性和公益性上来。
(2)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表现为公益机构单行法的缺失、现行的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立法的层次较低,权威性不强,约束力不够,且都属于程序法的范畴,实体法缺失,立法内容缺失、最明显的表现为财务规范的缺失,这是最要命的。
(3)政府和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不力。1998年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为非营利组织的官方监督部门,《基金会管理办法》规定基金会还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庞杂的家督主体多元且职责不分,各主体的监督程序和手段在现有法规中缺乏可操作的界定,双重监督体制的主体要么没精力或不愿意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管理,要么如人民银行和审计部门无暇顾及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与稽核,而被称为“社会之癌”的社会腐败对非营利组织的侵蚀,让它违背非营利原则、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道德滑坡使得缺乏公信度的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且道德滑坡波及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
和专职人员,使得非营利组织难以实现公共责任;同时,媒体、公众监督与民间评估组织严重缺位。
(4)受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及单一的财物价值取向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内部正能量的集聚不够,有的非营利组织的创办人将其视为投机取巧捞取非法利益的保护伞,以慈善和公益的名义做着非法敛财的勾当,即使合法的非营利组织,内部的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也稂莠杂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如因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契约失灵而产生非营利组织一样,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同样存在着同样的“失灵”问题,萨拉蒙所说的“志愿失灵”,即是指慈善不足、狭隘、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专业性和业余性的困惑,同时,非营利组织中同样存在着契约失灵,甚至比企业更严重,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基础是信赖,监督困难可能会导致心理契约失灵,而失信则意味着公共责任的缺失。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失灵”、业余性,都会让它丧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动因。
2、对策:找准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根源,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在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完善的关于非营利组织发展运行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力度、畅通监管渠道,营造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让它在人才、资源、信息、自创收入等方面获得健康的课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律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