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通讯2003·3
容的8题,占化学科分值比例的55%,充分说明了化学是实验性科学这一特征,强化了推理能力的考察,出的题比较活,考察了学生的能力,如,通过计算题考查了学生们运用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通过实验题考查创新意识是化学高考实验试题的命题特色和发展趋势。本题为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对教材中制备Fe(OH)2的演示实验,进行了实验装置和方法改进,本实验新的装置则要求用Fe和H2SO4反应生成的H2将O2排净。然后,利用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把生成 的FeSO4压入到NaOH溶液中,从而生成Fe(OH)2 ,而此装置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因此生成的混合溶液能较长时间的保存和观察。也提醒明年的高考复习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
考查能力是永恒的主题,化学复习中首先应注重主干知识的落实,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要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上多下功夫,为此需做以下方面的努力。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的知识范围和对知识点能力要求的层次,明确学习的重点,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2.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扎实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对于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要深究细探,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听的清”“看的懂”“想的明”“写的准”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知识的内在归律,构建知识网络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知识点系统起来,以便学生在应用时准确快速提取。
另外,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根本,为此还需以下方面的努力。
1.要把能力培养落实处,思维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核心,化学学科思维的主要方式是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大胆的去想,真正去做,认真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精选习题,进行专题复习和训练。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注意把侧重提高某种能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结合起来,由浅入深、逐步提
29
教育科研通讯2003·3
高。作题的同时注意由习题回归知识,注重习题的反馈作用,做完一道题后,认真总结,①此题是怎样作的,②为什么这样作,③怎样想到这样做,④此题还有那些接法解法,⑤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会变成什么样的题。争取作完一道题,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均有收获,以提高能力培养的效率。
3.重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增强创新意识。在实验复习时,对托盘天平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试纸的使用,药品的取用等,要认真落实,同时要认真领会教材中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方法,思考能否用其他的方法、装置,完成同一实验或做类似的实验,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总之,面对新的高考形势,要求教师应当丰富的教育学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师要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同时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尝试,以适应当前高考形势的需要,以便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003化学高考试题分析
刘英
今年是河北实行理科综合考试的第二年。化学试题的题量与《考试说明》一致,9道选择题、5道非选择题,化学总分120分。从整体上看,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仍然保持了去年考试的特点,在注重双基、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强调学生能力的考查。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
(一)突出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100%的为中学的主干知识,是中学化学最常见的基础知识。在题量小,对中学主干知识不可能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尽可能突出学科知识重点。同时也为突出能力的考查创造了公平的条件。涉及的知识
30
教育科研通讯2003·3
和技能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阿佛加德罗定律、饱和溶液,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化学平衡的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平衡移动、PH、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有机反应,同分异构物体,特别突出了对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书写化学用语的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不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知识的专业性,概念的严密性,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第7题、11题、13题对于考查学生对阿佛德罗定律、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理解能力的考查是极为深刻的。这种命题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中学教改的方向。
二、在全面考查《考试说明》规定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实验能力、获取知识、分析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理科特点,加强了对推理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查。
(一)深刻地考查了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通过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的能力。
1、通过有机推断题(30题)考查了考生通过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的能力,对A物质的推断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而对A物质的推断不反需要通过A分别能与NaHCO3,银氨深液反应判断其分子中含有羧基、醛基,而且还需通过A氧化为B后,还可以和Br2反应,摩B和2摩H2反应,确定其含有碳碳双键,同时通过F推断A中的C原子个数为4,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具有综合考虑问题的统摄思维能力。
2、定性和定量结合进行推理。第8题必须注意到石灰水过量,未见浑浊,从而排除混合气体中有CO2,从而避免错选D。第32题,对乙物质的推断,只有通过1摩Z物质和热水反应,生成物需6摩 NaOH才能完全中和,从而想到1摩Z和3摩H2O反应,从而推出Z为P2O5,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推理,是本题的主要特点,也是难点。
31
教育科研通讯2003·3
3、通过计算题考查了同学们运用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重视对推理能力的考查不仅表现在推断题上,还表现在12题、31题二道计算题上,化学计算不再侧重对化学计算基本技能的考查,而突出对运用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这是2002年化学计算题命题思想的延续,试题的难度,考查的力度加大了。31题的解题过程为:
第(1)题Li2CO3(74) BeCO3(69) Na2CO3(106) MgCO3(84)
第(2)题找到推理的出发点,题示信息nA(HCl)=nB(HCl)+nC(HCl)找出推理的依据,利用所学知识可知:
等物质的量的不同碳酸盐,完全反应消耗HCl物质的量也相同 推断得出结论:nA=nB+nC,从而列出关系式 , 第(3)题 为B、C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因为mA=mB+mC,nA=nB+mC
A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B、C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根据中间值思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或84,则A可能为Li2CO3或MgCO3。 (4)因为A、B为IIA,A为MgCO3 ,B为BeCO3 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必大于84,则为Na2CO3,再通过计算可得Mg:Mc=1:1.05。
通过对此题的解答,同学们可以体会到运用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判断是解答本题的主要思维方式。
(二)突出学科特点,强调了对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的考查。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