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与监测》模拟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15×1’=15’) 1、排污渠每年采样监测不少于
A、1 B、2 C、3 D、6
2、对于不含或少含微生物的工业废水,在测定BOD5时必须接种的废水有
A、酸性废水 B、碱性废水 C、高温废水或经氯化处理的废水 D、上述都是 3、我国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A、SO2 B、NOX C、CO2 D、HCl 4、测汞水样中,加入盐酸羟胺的目的是
A、抗干扰剂 B、消除其他重金属离子的干扰 C、还原过剩的氧化剂 D、调节pH 5、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时,如果水样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未超过 mg/L,则不必进行稀释。 A、1 B、3 C、5 D、7 6、测定水中CN-时,采用的预处理方法是
A、向水样中加入酒石酸和硝酸锌,调节p H<4,加热蒸馏 B、向水样中加入酒石酸和硝酸锌,调节p H>2,加热蒸馏
C、向水样中加入磷酸和EDTA,在p H>4的条件下,加热蒸馏 D、向水样中加入磷酸和EDTA,在p H<2的条件下,加热蒸馏
7、生化需氧量是指在 的条件下, 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A、有溶解氧 厌氧微生物 B、无溶解氧 厌氧微生物 C、有溶解氧 好氧微生物 D、有溶解氧 厌氧微生物 8、可以表示分析准确度的量是:
A、标准偏差 B、相对标准偏差 C、极差 D、相对误差 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噪声的来源
A、火车鸣笛 B、打桩机 C、蝉声 D、高音喇叭
10、体积比浓度是表示 份体积的气体中含污染气体的体积数,常用mL/m3表示。 A、100 B、1000 C、10000 D、1000000 11、去离子水适宜配制
A、痕量金属分析用的水样 B、有机分析试液 C、无机非金属离子分析试液 D、农药分析试液 12、通常较稳定的试剂,其10-3mol/L溶液,可贮存
A、一个月以上 B、一周时间 C、半个月 D、半年 13、氨氮是指以 形式存在的氮
A、铵根离子 B、离子氨 C、游离氨 D、游离氨和离子氨 14、以下哪一项不是引起天然水碱度的物质
A、重碳酸盐 B、碳酸盐 C、磷酸盐 D、氢氧化物 15、关于空气污染物浓度说法正确的是
A、0.50mg/m3 B、3.0mg/L C、0.01mol/L D、5%
二、填空题(10×1’=10’)
16、从环境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 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17、监测技术包括 采样技术 、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18、用于水样预处理的萃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 固体萃取法 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9、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好氧分解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含碳化合物氧化 阶段,第二阶段为硝化阶段。
20、空气中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是由其 自身的理化性质 及形成过程决定的。
21、污泥的吸附性能、 氧化分解能力 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与菌胶团有关。 22、雾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 微小液滴 构成的气溶胶。 23、降水中的SO42-主要来自气溶胶和颗粒物中 可溶性硫酸盐 及气态SO2经催化氧化形成的硫酸雾。
24、固体标准物质的制备大致可以分为采样、 粉碎 、混匀和分装等几步。
25、氯离子是衡量空气中的 氯化氢 导致降水p H值降低和判断海盐粒子影响的标志。
三、名词解释(5×3’=15’)
26、浊度:是指反映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通常仅用于天然水和饮用水。
27、矿化度:是指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总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28、酚酞碱度:是指水样用标准酸溶液滴定至酚酞指示剂由红色变为无色(PH8.3时),所测得的碱度。
29、等效声级:是指反映在声级不稳定的情况下人实际所接受的噪声能量的大小,它是一个用来表达随时间变化的噪声的等效量。
30、色谱流出曲线:是指当载气载带着各组分依次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器响应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四、简答题(5×6’=30’)
31、为什么环境监测需要连续性?
答: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具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科学,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以保证前后数据的可比性。
32、水样的湿式消解法有哪些?
答:消解水样的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和干式消解法,其中湿式消解法又包括硝酸消解法;硝酸—高氯酸消解法;硝酸—硫酸消解法;硫酸—磷酸消解法;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多元消解法,碱分解法。
33、空气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答:空气中的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现象造成的,如火山爆发时喷射出大量粉尘、二氧化硫气体等;森林火灾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热辐射等。认为污染源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有:(1)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在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中,排放量最大的是以煤和石油为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排放的粉尘、SO2、NOX、CO、CO2等,其次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2)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主要是交通车辆、轮船、飞机排出的废气。其中汽车数量最大,并且集中在城市,故对空气质量特别是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大,是一种严重的空气污染源,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黑烟等;
(3)室内空气污染源:室内空气污染来源有:化学建材和装饰材料中的油漆、胶合板、内墙涂料、刨花板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大理石、地转、瓷砖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排放;烹饪、吸烟等室内燃烧所产生的油、烟污染物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封闭室内CO2过高;空气中的霉菌、真菌和病毒等。 34、评价采集颗粒物方法的效率和评价采集气态和蒸气态物质采样效率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评价采集颗粒物方法的效率与评价采集气态和蒸汽态物质采样效率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一是配制已知颗粒物浓度的气体在技术上比配制气态和蒸汽态物质标准气体要复杂得多,而且颗粒物粒度范围很大,很难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存在的各种气溶胶状态;二是滤料采样就像滤筛一样,能漏过第一张滤料的细小颗粒物,也有可能滤过第二张或第三张滤料,因此用相对比较法评价颗粒物的采样效率就有困难。为此,评价滤纸或滤膜的采样效率一般用另一个已知采样效率高的方法同时采样,或串联在它后面进行比较得知。
35、什么是环境计量?包括哪两大类和内容?
答:环境计量是定量地描述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物理量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及浓度(或强度)的一种计量系统。环境计量包括环境化学计量和环境物理计量两大类。环境化学计量是以测定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中有害物质为中心的化学物质测量系统;环境物理计量是以测定噪声、振动、电磁波、放射性、热污染等为中心的物理计量系统。
五、论述题(3×10’=30’)
36、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答:环境标准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统一,才能满足既保护环境质量的良好状况,又促进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1)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标准中指标值的确定,要以科学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如环境质量标准,要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基础;制定监测方法标准要对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干扰因素及各种方法的比较等进行试验。制定控制标准的技术措施和指标,要考虑他们的成熟程度,可行性及预期效果等;(2)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注重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它既具有法律强制性,又可以根据技术、经济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3)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定协调配套:质量标准与排放标准、排放标准与收费标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应该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4)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标准是反映该国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水平。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也是技术引进的重要部分,它能了解当前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
37、叙述重铬酸钾法和库仑滴定法测定COD的原理要点。
答: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测定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我国规定用重铬酸钾法。重铬酸钾法测定COD的原理是:再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根据其用量计算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的需氧量;库伦滴定法测定COD的原理是:在试液中加入适当物质,以一定强度的恒定电流进行电解,使之在工作电极(阳极或阴极)上电解产生一种试剂(称滴定剂),该试剂与被测物质进行定量反应,反应终点可通过电化学等方法指示。依据电解消耗的电量和法拉第电解定律可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38、叙述大气采样点的布设原则和要求。 答:(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方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3)工业较密集的域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大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远处;(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6)采样高度依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少杨晨的影响。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