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6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9:02: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之一、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1、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教法、学法 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2、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 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留猿的某些特征 组讨论。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 3、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作业:(见课件)

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具,使用天然火 顺序。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课后反思: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搜索更多关于: 2016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教案 的文档
2016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sunc7jtms7b3ee98nf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