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美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措施与效应比较
作者:彭翔
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05期
摘 要:由于国内经济失衡,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利,国际经济失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之后蔓延至全球,形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美两国均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中美两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却大不相同,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中美两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出台过程及侧重点、中美两国的政策工具与力度、中美两国应对危机措施取得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对于我们宏观经济调控有重要的启示,同时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注意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同时宏观经济调控必须兼顾短期与长期效应,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5-087-03 一、2008年金融危机概述
1.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由于多种因素所爆发的金融危机,造成了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美国次贷危机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源,是次贷危机向全球恶化的结果。因此本次危机爆发的原因可追溯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1)次级债券大量发行。次级抵押贷款是正是为了满足那些信用评级差以及收入低的人们的购房需求,由贷款机构向他们提供贷款。次级债券这种新型产品一出现,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同时房地产、房利美使次级贷款证券化,金融衍生产品发行过量。
(2)金融监管不力。之所以要实行金融监管就是为了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而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对银行业监管出现了缺位的现象,银行体系遭受到重创,导致金融监管不利。
(3)国际收支失衡。美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的地位,而中国一直处于双顺差。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中美两国消费习惯的差异,美国国民喜欢超前消费,导致国民负债严重。相比之下,中国国民实行的是保守式消费,人民都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储蓄过多。出口、储蓄、消费之间的比例不协调,我们有必要保持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