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业的兴起。(3)问从材料中“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可知是关闭军用企业;从“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可知是转向民用生产;从“成立公司国际部??”可知是扩大海外市场。“历史背景”从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和美国的国情方面回答
答案 (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 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三大角度一网打尽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1.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这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或启发。
2. 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便将材料与课本联系在一起了,解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 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读材料时要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押题1 (立意:历史意识——社会转型)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答案 B
解析 15~16世纪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近代科技发展、人文主义
( )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传播、世界市场出现,这都意味着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即走出中世纪,故答案为B。
押题2 (立意:运用新材料信息——物质文明与欧洲疆界)
布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 C
解析 由“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考查与经济发展有关,由“地理大发现”、“挪动疆界”等信息可知与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二者结合,只有C项符合要求。
押题3 (立意:史观——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答案 B
解析 中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两者在社会形态转变上存在本质区别,故B项符合题意。
押题4 (立意:历史意识——大国崛起)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
( )
B.社会形态转变 D.文化途径迥异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三个金融中心”分别出现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8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B、C三个备选项均不能同时符合时间阶段信息,故答案选D。
押题5 (立意:主干知识——经济政策、经济观念演变)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A项属于各国都采用的政策,故应该排除;B项属于荷兰,也应该排除;D项属于美国,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押题6 (立意:辩证思维——全球化的利弊认识)
“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
( )
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词“从世界发展趋势”。“世界发展趋势”指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的是该趋势的负面影响,故选B。 押题7 (立意:全面提取材料信息)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各国GDP数据占世界比重统计
国家 时间 1820年 1900年 中国 32.9% 6% 美国 1.8% 23.6% 英国 9.5% 18.5% 日本 3% 2.4% 材料二 近30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速达9.8%,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2010年中国
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GDP总量达51.93万亿人民币,据联合国2013年7月3日报告,在世界全球增速平均2.3%情况下,中国2013年增速仍达8.5%。
——数字中国网(2013-7-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GDP出现的变化? (2)在20世纪初,为什么英美GDP能大幅超越中国?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原因。 答案 (1)变化:由1820年的世界第一,到1900年大幅落后于英美新兴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近代科技进步,殖民扩张与掠夺,海外贸易。 (3)高速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多边)贸易。
一、选择题
题点1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
1.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
才开始。”主要是由于
(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将三位航海家的活动与“全球性历史”相联系,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联系加强的贡献,故B项正确。
2. (2013·金华模拟)欧洲一史学家提出:“1500年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到1500年左
右,它却成为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点”。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 ) A.西班牙 C.意大利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了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传统商业中心衰落。
3.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
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
B.葡萄牙 D.英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