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上路堤 下路堤
0.8~1.50 >l.50
(%) ≤23 ≤25
(%) ≤22 ≤24
(%) ≤20 ≤22
2)填石路堤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压实层,可用试验路段确定的工艺流程和工艺
参数,控制压实过程;用试验路段确定的沉降差指标检测压实质量。
3)填石路堤填筑至设计标高并整修完成后,其施工质量应符合表4.2.3-2的
规定。
表4.2.3-2 填石路堤施工质量标准
项 次 1
压实度 检测项目
允许偏差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符合试验路确定的施工工艺
施工记录
个断面检测5~9点
2 3 4 5 6 7 8
纵面高程(mm) 弯沉
中线偏位(mm) 宽度
平整度(mm) 横坡(%) 边 坡
坡度 平顺度
+10,-20 不大于设计值 50
不小于设计值 20 ±0.3 不陡于设计值 符合设计要求
30 ±0.5 100 +10,-30
水准仪:每200m测4断面 -
经纬仪:每200m测4点 弯道加HY、YH两点 米尺:每200m测4处
3m直尺:每200m测4点×10尺 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 每200m抽查4处
沉降差≤试验路确定的沉降差 水准仪:每40m检测一个断面,每
其他公路
检查方法或频率
4)填石路堤成型后的外观质量标准:路堤表面无明显孔洞。大粒径石料不松
动,铁锹挖动困难。边坡码砌紧贴、密实,无明显孔洞、松动,砌块间承接面向内倾斜,坡面平顺。
4.2.4土石路堤
1 填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1)膨胀岩石、易溶性岩石等不宜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
等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
2)天然土石混合填料中,中硬、硬质石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的
2/3;石料为强风化石料或软质石料时,其CBR值应符合表4.1.2的规定,石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
2 基底处理应满足4.2.2条第1款的规定。在陡、斜坡地段,土石路堤靠山一侧应按设计要求,做好排水和防渗处理。
3 填筑应符合以下规定
1)压实机械宜选用自重不小于18吨的振动压路机。
2)施工前,应根据土石混合材料的类别分别进行试验路段施工,确定能达到
最大压实干密度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及组合、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沉降差等参数。
3)土石路堤不得倾填,应分层填筑压实。 4)碾压前应使大粒径石料均匀分散在填料中,石料间孔隙应填充小粒径石料、
土和石渣。
5)压实后透水性差异大的土石混合材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
填筑;如确需纵向分幅填筑,应将压实后渗水良好的土石混合材料填筑于路堤两侧。
6)土石混合材料来自不同料场,其岩性或土石比例相差较大时,宜分层或分
段填筑。
7)填料由土石混合材料变化为其它填料时,土石混合材料最后一层的压实厚
度应小于300mm,该层填料最大粒径宜小于150mm,压实后,该层表面应无孔洞。
8)中硬、硬质石料的土石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码砌边坡的石料强度、尺
寸及码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宜基本同步进行。软质石料土石路堤的边坡按土质路堤边坡处理。
4 中硬、硬质石料土石路堤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压实层,可用试验路段确定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控
制压实过程;用试验路段确定的沉降差指标,检测压实质量。
2)路基成型后质量应符合表4.2.3-2的规定。
5 软质石料填筑的土石路堤,应符合4.2.2条的规定。
6土石路堤的外观质量标准:路基表面无明显孔洞;大粒径填石无松动,铁锹挖动困难;中硬、硬质石料土石路基边坡码砌紧贴、密实,无明显孔洞、松动,砌块间承接面应向内倾斜,坡面平顺。
4.2.5 高填方路堤
1 高填方路堤填料宜优先采用强度高、水稳性好的材料,或采用轻质材料。受水淹、浸的部分,应采用水稳性和透水性均好的材料。
2 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底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特殊地段或承载力不足的地基应按设计要求
进行处理。
2)覆盖层较浅的岩石地基,宜清除覆盖层。 3高填方路堤填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预留路堤高度与宽度,并进行动态监控。 2)施工过程中宜进行沉降观测,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填筑速率。 3)高填方路堤宜优先安排施工。
4.2.6 桥、涵及结构物的回填
1 填料宜采用透水性材料、轻质材料、无机结合料等,非透水性材料不得直接用于回填。
2 基坑回填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基坑回填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厚度宜为100~200mm。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采用小型夯实机具时,基坑回填的分层压(夯)实厚度不宜大于150mm,并应压(夯)实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
3 台背及与路堤间的回填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
1)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应按设计做好过渡段,过渡段路堤压实度应不小于
96%,并应按设计做好纵向和横向防排水系统。
2)二级以下公路的路堤与回填的连结部,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台阶。 3)台背回填部分的路床宜与路堤路床同步填筑。
4)桥台背和锥坡的回填施工宜同步进行,一次填足并保证压实整修后能达到
设计宽度要求。
4 涵洞回填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
1)洞身两侧,应对称分层回填压实,填料粒径宜小于150mm。
2)两侧及顶面填土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压实过程对涵洞产生不利后果。
4.2.7 半填半挖路基、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1 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置向内侧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在挖
方一侧,台阶应与每个行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
2)石质山坡,应清除原地面松散风化层,按设计开凿台阶。 3)孤石、石笋应清除。
4)纵向填挖结合段,应合理设置台阶。
5)有地下水或地面水汇流的路段,应采用合理措施导排水流。 2 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应从最低标高处的台阶开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2)填筑时,应严格处理横向、纵向、原地面等结合界面,确保路基的整体性。
3)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清理设计边坡外的松土、弃土。
4)高度小于800mm 的路堤、零填及挖方路床的加固换填宜选用水稳性较好
的材料。
4.3 挖方路基施工
4.3.1 土方工程
1开挖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作为路基填料的土方,应分类开挖分类使用。非适用材料应按设计要求
或作为弃方按4.3.4条的规定处理。
2)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
3)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一定宽
度,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到扰动。
4)路基开挖中,基于实际情况,如需修改设计边坡坡度、截水沟和边沟的位
置及尺寸时,应及时按规定报批。边坡上稳定的孤石应保留。
5)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
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300mm厚的保护层。
6)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
7)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
2 边沟与截水沟应从下游向上游开挖。截水沟通过地面坑凹处时,应将凹处填平夯实。边沟及截水沟开挖后,应及时进行防渗处理,不得渗漏、积水和冲刷边坡及路基。
3 挖方路基施工遇到地下水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1)应采取排导措施,将水引入路基排水系统。不得随意堵塞泉眼。
2)路床土含水量高或为含水层时,应采取设置渗沟、换填、改良土质、土工
织物等处理措施,路床填料除应符合表4.1.2的规定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4 土质路基开挖应根据地面坡度、开挖断面、纵向长度及出土方向等因素,结合土方调配,选用安全、经济的开挖方案。
4.3.2 石方工程
1 石方开挖应根据岩石的类别、风化程度、岩层产状、岩体断裂构造、施工环境等因素确定开挖方案。
2 深挖路基施工,应逐级开挖,逐级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 3 爆破作业必须符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爆破施工组织设计应按相关规定报批。
4 石方开挖严禁采用峒式爆破,近边坡部分宜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 5 爆破法开挖石方,应先查明空中缆线、地下管线的位置、开挖边界线外可能受爆破影响的建筑物结构类型、居民居住情况等,然后制定详细的爆破技术安全方案。
6 爆破开挖石方宜按以下程序进行:爆破影响调查与评估→爆破施工组织设计→培训考核、技术交底→主管部门批准→清理爆破区施工现场的危石等→炮眼钻孔作业→爆破器材检查测试→炮孔检查合格→装炸药及安装引爆器材→布设安全警戒岗→堵塞炮孔→撤离施爆警戒区和飞石、震动影响区的人、畜等→爆破作业信号发布及作业→清除盲炮→解除警戒→测定、检查爆破效果(包括飞石、地震波及对施爆区内构造物的损伤、损失等)。
7 边坡整修及检验 1)挖方边坡应从开挖面往下分段整修,每下挖2~3m,宜对新开挖边坡刷坡,
同时清除危石及松动石块。
2)石质边坡不宜超挖。
3)石质边坡质量要求:边坡上无松石、危石。 8 路床清理及验收
1)欠挖部分必须凿除。超挖部分应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或级配碎石填平
碾压密实,严禁用细粒土找平。
2)石质路床底面有地下水时,可设置渗沟进行排导,渗沟宽度不宜小于
100mm,横坡不宜小于0.6%。渗沟应用坚硬碎石回填。
3)石质路床的边沟应与路床同步施工。 4.3.3 深挖路基
1 施工前应理解设计的边坡防护方案,并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获批准后实施。 2 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开挖情况随时进行地质核查,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监测。如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会同设计单位等进行处理。
3 应根据地形特征设置边坡控制点。
4.3.4 弃方
1 施工前,应对设计提供的弃土方案进行现场核对,若有疑问,应及时处理。 2 弃土不得占用耕地。
3 沿河弃土不得影响排洪、通航,不得加剧河岸冲刷。不得向水库、湖泊、岩溶漏斗及暗河口处弃土。禁止在贴近桥墩台、涵洞口处弃土。
4 沿线弃土堆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弃土应相对集中堆放,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严禁随意处理。 2)弃土堆的几何尺寸、压实程度、位置应保证路基边坡和弃土堆自身的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