ε NFI1 NFI2 r S 2分
ε1 r 2 r1 I+NFI ε2 NX(ε) NX1 NX2 NX I,S 金里奇的言论对美国消费、政府购买、税收以及产出都没有即时影响。但是,国际投资者将会减少对美国经济的投资,因为美国政府债券由拖欠的风险,投资者将会减少购买美国政府债券。(1分)美国任何外国人都会将资金转移出美国,NFI曲线向外移动,这会使利率上升。(2分)NFI增加使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均衡汇率下降。(1分) 四、计算题
1.考虑以下方程所描述的一个经济: Y=C+I+G+NX Y=5000 G=1000 T=1000
C=250+0.75(Y-T) I=1000-5000r NX=500-500ε r=r*=5%
这个经济中国民储蓄、投资、贸易余额、均衡汇率各为多少?
S=Y―C―G=5000―[250+0.75(5000-1000)]―1000=750 (2分) I=1000-5000×5%=750 (2分) NX=S―I=0 (1分) ε=1 (1分)
第七、八、九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选择题
1.如果净税收减少10亿元,会使IS曲线( A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2.在凯恩斯的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生性支出乘数值是( D )
A.1.6 B.2.5 C.4 D.5
3.若其他情况不变,所得税的征收将会使( C )
A.支出乘数增大 B.支出乘数不变
C.支出乘数变小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4.假定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若增加10%的名义货币供给,将( D )
A.对价格水平没有影响 B.提高实际利率水平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10% D.增加名义工资10%
5.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B )
A.银行贷款的扩张 B.世界能源价格上涨 C.政府预算赤字 D.投资增加 6.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A )
A.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B.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仍然有效 C.在价格很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仍有替代关系 D.离原点越来越远 7.卢卡斯供给曲线表示( B )
A.GDP和价格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B.GDP和未被预期到的价格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C.GDP和预期到的价格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D.GDP和未被预期到的价格变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8.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万亿美元,实际国民收入是98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美元的投资后,经济将发生( C )
A.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B.需求不足的失业 C.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D.结构性通货膨胀 9.“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 C )
A.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菲利普斯曲线 B.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 C.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断外移 D.一条不规则的曲线 10.自生投资减少10亿元,使IS曲线( D )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11.根据附加预期的供给曲线,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将( C )
A.保持产出不变 B.降低产出水平 C.增加产出水平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D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13.假定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减税将( C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C.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均无影响 14.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使总支出曲线上移的是( B )
A.储蓄增加 B.自生性投资增加 C.政府购买支出下降 D.税率下降 15.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引起消费曲线向上移动( B )
A.现期可支配收入增加 B.预期未来收入增加 C.利率上升 D.利率下降 二、名词解释 1.总需求 2.总供给 3.失业均衡 4.充分就业均衡 5.超充分就业均衡 6.乘数效应 7.挤出效应 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1.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
2.总供给: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3.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4.充分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等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5.超充分就业均衡:指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 6.乘数效应: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称之为乘数效应。 7.挤出效应:当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需求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
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冲击造成总需求曲线持续右移,使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就会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如果总供给冲击造成短期总供给曲线持续左移,使价格水平不断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简答题
1.为什么中央银行对付总需求冲击比对付总供给冲击容易?
当发生总需求冲击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短期内导致产出高于潜在产出,在长期内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但价格上升。此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来使价格水平下降。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央行来说非常容易做到。因此,央行应对总需求冲击比较容易。
当发生总供给冲击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移,此时,均衡产出下降,均衡价格水平上升,出现“滞胀”现象。如果央行试图通过增加总需求来使产出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但均衡价格水平将大大高于从前。而如果央行保持总需求不变,产出和就业就低于自然率。从长期来看,物价逐步下降到原来的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但这个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因此,央行在应对总供给冲击时,很难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保持就业率,有不引起物价水平上涨。
从以上分析看,央行对付总需求冲击比对付总供给冲击容易。
2.考察中央银行的目标如何影响它对冲击的反应。假设央行A只关心维持物价水平稳定,而央行B只关心把产出与就业维持在自然率上。解释每个央行会对石油价格的提高做出什么反应,影响如何?
石油价格上涨时,经济应该表现为:短期物价水平上升,均衡产出减少。
对于央行A,由于其关心物价稳定,则它倾向于采取减少货币供给的方法来越能够对短期物价上涨,但是,这将进一步降低总需求,从而使经济进一步衰退。
对于央行B,由于其关心把产出与就业维持在自然率水平,那么它倾向于采取增加货币供给的方法来应对。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增加了总需求,推动均衡点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但是,物价水平将大大超过原来的水平。
综上所述,央行A和B应选择不同的政策应对这一供给冲击。 P LAS P LAS SAS2 SAS2 SAS1 SAS1 AD2 AD1 AD1 AD2 Y Y 3.用IS—LM模型预测下列冲击对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在每种情况下,解释央行为了把收入维持在初始水平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1)在发明一种新的高速电脑芯片之后,许多企业决定把自己的电脑系统升级。 (2)信用卡诈骗浪潮提高了人们用现金进行交易的频率。 (3)名为《退休富人》(Retire Rich)的畅销书说服公众增加收入中用于储蓄的百分比。
(1)企业改善自己的电脑系统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和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原因如下:在每个利率水平上,企业投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在IS—LM模型中LM曲线不变时经济的均衡点从A变为B。利率从r1上升到r2,并且收入由Y1增加到Y2。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最终导致消费增加。利率上升将部分地减少投资,但最终投资仍然是增加的。
为了把收入维持在最初水平上,央行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减少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向左移动到足以抵消IS曲线的移动,从而保持收入不变。
r LM
r2 B r1 A IS2 IS1
(2)现金需求增加使利率上升,收入和消费减少,投资减少。原因如下:现金需求增加,必然提高每一个给定的收入和货币供给水平下的利率,从而使LM曲线左移。在IS—LM模型中IS曲线不变时经济的均衡点从A变为B。利率从r1上升到r2,并且收入由Y1减少到Y2。而利率上升将导致投资减少,收入的减少将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最终导致消费减少。
为了把收入维持在其最初水平上,央行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向右移动到足以抵消LM曲线的向左移动,从而保持收入不变。 r LM2 LM1 r2 B r1 A IS Y2 Y1 Y
(3)储蓄的增加使利率下降,收入和消费减少,投资增加。原因如下:在每个给定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现在都向储蓄更多而消费更少,因而IS曲线左移。在IS—LM模型中LM曲线不变时经济的均衡点从A变为B,利率从r1下降到r2,并且收入由Y1减少到Y2。而利率下降将导致投资增加,消费下降既是由于消费函数的下降也是因为收入下降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为了把收入维持在其最初水平上,央行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向右移动到足以抵消IS曲线的移动,从而保持收入不变。
r LM r1 A r2 B IS1 IS2 Y2 Y1 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