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3 22:17: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内江市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检测题语文

本试卷共 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小题。

无论是从横向的时代性,还是从纵向的历史性来看, 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都有看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这一体系既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观能动,又有着合理的规律层次:既有对社会群体内部的管理和约束,更有高层次、宽维庋的思考和研究,又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关系和理想状态的描述与追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涞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和谐、可持续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以此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申国在未来应具备更加广阔的格局,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这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打造与国际地位相一致的国际话语体系。

这首先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信既要认可与肯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不断向伦理道德的更高层次,更高境界跨越和提升;既要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又要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上表现出自信的姿态。拥有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阵,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站立于世界舞台,才能在兼收并蓄中更好地汲取精华,以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且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表达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讲 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理解和赞许,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

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在世界中发出中国声音,设置中国议题,制定中国标准,实现中国倡议。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共同架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素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中,打造世界人民共同认可,普遍尊重,共同响应的中国话语体系。

(摘编自《人民论坛》2018年3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伦理体系有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智慧,使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

B. 为使我国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我仍需要有与之相应的传统理体系。

C. 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们已经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双重构架打造出了中国话语体系。

D. 对自身文化和伦理充满自信,中华民族オ能以更好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站立于世界舞台。

2. 下列対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B. 文章以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为前提,指出对自身文化和伦理的充分自信是中国转变为国际强国的基础。

C. 文章在论证中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实例,使议论更加充分透彻。

D. 文章分析了以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来提高中国的影响力,进行伦理生态构建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着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代表是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値观念。

B. 只有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构架,我们オ能提升国际地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C. 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实现和谐、可持续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 D. 要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就需要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障。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使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错误,原文“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B项,“需要有与之相应的传统理体系”,原文“这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打造与国际地位相一致的国际话语体系”;C项,

“我们已经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双重构架打造出了中国话语体系”错误,原文“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实例”错误,应该是作为理论的论据。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故选B。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遇见“华不注”

王剑冰 一

来到济南历城,朋友先带着去看华山。

一路全是街衢楼厦,尽显现代都市风貌。好不容易到了,漫野中看到一座不大的山包。心中疑惑,历城没有太好的风景?这小山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情窦未开的花骨朵。没有遮挡,也没有起伏,就那么孤孤地立着。正想问什么,又想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警语,遂不敢多言。

果然,刚进入大门,就有数十棵松柏挡眼,凛然如武士。抬头看标牌,年岁可都不小,这位横刀立马者900岁,那位气冲牛斗窜到了980,最小的一位,也800整了。即刻肃然,不

敢高声。再往前,巍巍然一座宫殿,不,一群的宫殿。却原来是赫赫有名的华阳宫,还有三元宫、玉皇宫、泰山行宫,还有净土庵、关帝庙、观音殿,真个鳞次栉比、檐牙高啄,铺排一片。殿内线条清晰的壁画,竟是元代遗迹。渐渐就有某种气息接通。也就明白,这松柏这殿宇竟都是因了一个氛围,华山的氛围。

不大的华山,到了跟前竟然膨大起来,远处看见的花骨朵,也已经开了。更为惊讶的是,原来这华山,就是史书上的“华不注”。看它表面不大,名气却远超无数高山峻岩。应了那句话,浓缩的是精华。这精华,与史上发生的一件事有关:齐晋鞍之战。从课本里早就知道两个著名战役,一是秦晋崤之战,一是齐晋鞍之战。这两场大战都是晋国取胜。对方失败的原因,全都因了骄兵。我正好刚从崤山回来,那崤之战在深山峡谷,鞍之战却在平原。单说鞍之战,齐顷公可能觉得齐国还可以,又在自己地盘上,丝毫没把晋国兵马放在眼里,撂下早饭说打完这一仗回来再吃。没想到齐军却被晋军吃了,最后顷公的车驾被晋人追着绕华不注跑了三圈。

多少年,萧萧杀伐已经停歇,慌乱的奔突也已经远去,华不注就这么悄然地躲在了时间的深处。大概可以这样说,凡深幽处,都会是寂寞处。或者说,凡寂寞处,都是深奥处。我为差一点错过而叹惋。我看到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单椒很是亮眼。李白如此感叹:“兹山何俊拔,绿秀如芙蓉。”芙蓉也很入心。据说宋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水,李白或乘舟而来,同我来时的感觉大不相同。赵孟頫来了,画出一幅《鹊华秋色图》,并题记:“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乾隆感同身受,对此画欣爱有加,亲自题书“鹊华秋色”。还有曾巩、元好问、张养浩、康有为都曾为此山激情感奋。康有为也是遍赏名胜见过大世面的,但是一见这一带山水,竟然主张将国都迁到华不注前。

越往上走,就越发感觉到那莲的渐次开放。真的,是在这个早晨一点点地开了。上到高处看见华山前的一池清漪。原来山下有个华泉,属于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一位。华泉涌成的湖水,同远来的水连在一起。元好问就在《济南行记》中提到,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有人说先有历城,才有了济南。也可以说,是先有了华山,才有了历城。华不注就像一粒种子,让一个都市生根开花。

除了松柏,更多的是竹子,这根根翠竹,怎么会在北方长得这么葱茏?站立其间,清气缠着微风,同华山的品性相偕相照。

一条小路弯弯其上,铺张的连翘和偷开的野杏在小路的两旁黄黄白白。山还是十分陡峭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tika2zw3300kc5204u903ypi6bk8900iz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