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生 物
2019.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三部分,共8页,25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脂质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B.线粒体内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比外膜多 C.脂质都能参与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D.人体内胆固醇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下列有关水生高等植物黑藻分生组织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其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核糖
B.黑藻分生细胞的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C.其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该细胞的信息传递有关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胞吐过程一定会产生分泌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B.吞噬细胞吞噬抗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单向进行
D.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4.下图中甲曲线表示某种酶在最适温度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或pH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优题速享
A.若温度上升5℃,B点向上方移动
B.图中D、H点对应的条件适于短期保存该酶
C.在B点适当增加酶浓度,反应速率增大,C点降低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一定下降 D.图中D、G点酶活性低的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5.下图是ATP的结构式,图中A、B、C表示构成ATP分子的物质,①~④表示连接各小分子的化学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腺苷,ATP的元素组成与RNA的元素组成相同 B.少数酶中也可能含有A、B、C
C.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D.代谢越旺盛的细胞,②的水解和形成速率越快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过程中需要进行漂洗,目的是洗去多余的染液 B.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待测样液迅速呈现砖红色 C.双缩脲试剂B液和斐林试剂乙液可以混用
D.用0.3g/mL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颜色越浅,细胞吸水能力越弱 7.雌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蝗虫性染色体组成为XO。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雄蝗虫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B.在有丝分裂后期,雌蝗虫细胞的染色体数比雄蝗虫多1条 C.雌蝗虫的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可观察到11个四分体
D.由于雌、雄蝗虫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同,每代蝗虫的雌雄比不为1:1 8.图甲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乙表示某细胞受到辐射后产生的染色体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细胞核中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B.b点时受到辐射着丝点会分裂
C.该细胞受到辐射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D.图乙所示染色体变化一定发生在c点前
9.下列有关科学家及其成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魏斯曼预测并借助显微镜观察证实了减数分裂过程
B.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体现了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C.克里克提出假说并借助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 D.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
10.图甲表示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曲线bc段下降是R型菌被小鼠免疫系统大量消灭
B.图甲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菌是由R菌转化并增殖来的,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图乙中32P标记的亲代噬菌体是接种在含32P的完全培养基上获得的 D.图乙离心后的上清液含一定的放射性,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或过长
l1.北京大学谢灿实验室及其合作者发现普遍存在动植物中的磁受体基因,其编码的磁受体蛋白能识别外界磁场并顺应磁场方向排列,并据此提出一个新的“分子指南针”分子模型。右图是磁受体基因的复制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磁受体基因复制时子链是沿着3’端向5’端方向延伸的,合成两条子链时,DNA聚合酶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B.分子指南针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C.磁受体基因分子中的每个脱氧核糖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用15N标记的磁受体基因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n次,则14N标记的基因数为2n-1
12.果蝇的体色有黄身(A)、灰身(a),翅形有长翅(B)、残翅(b)。现用该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种纯合果蝇杂交,因某种精子没有受精能力,导致F2的4种表现型比例为5:3: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果蝇体色和翅形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
C.F2黄身长翅果蝇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3/5 D.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的测交后代有2种表现型
13.人类秃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男性有a即表现为秃顶,女性有A即表现为不秃顶。下图是某家族秃顶、红绿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秃顶性状在遗传上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B.6号基因型为aaXBY
C.7号个体既患秃顶又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3/8
D.若5号和6号夫妇再生育,后代男女患秃顶概率相等 1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变异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B.基因型为Aa的植物连续自交,F2基因型比例为3:2:3,这是基因重组所致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可能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
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就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15.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对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地区家蝇种群抗性基因频率为26%
B.使用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效果最不明显的应该是丙
C.若干年后,甲、乙、丙三地区如果未出现生殖隔离,说明家蝇没有进化 D.家蝇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右图中1~6为动物细胞的主要细胞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能分解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B.2、4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C.有氧呼吸时O2与[H]在5中结合产生少量ATP D.3、6都能形成包裹蛋白质的囊泡
17.下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叶片重量(均指有机物)变化情况的操作流程及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植物叶片的实际光合速率为Y+2X mg/h
B.14℃时植物呼吸作用和实际光合作用都大于13℃时
C.分别在上述四种温度下适宜光照维持10h再暗处理10h,则该植物叶片在14℃时增重最多达30mg
D.16℃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都来自线粒体
18.研究发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黏着素和分离酶的相关作用如图所示,且S蛋白可以抑制分离酶的活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黏着素存在时,会因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 B.在分离酶的作用下,组成四分体的同源染色体会发生分离
C.S蛋白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 D.S蛋白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前降解,保证了姐妹染色单体正常分离 19.下图表示利用二倍体植株①和②的育种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由③得到④的育种方法不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B.秋水仙素能抑制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由③得到⑧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D.⑨幼苗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20.某野生型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用X射线照射后的该细菌却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突变型)。下表是野生型细菌与突变型细菌的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P、K、R、Y分别代表不同的氨基酸)
A.该突变型细菌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所致
B.突变型细菌不能合成该种维生素,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C.可以利用野生型菌获得突变体.也可以利用突变体获得野生型菌 D.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其中有利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