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歌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分析、比较和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以《登岳阳楼》这首诗来导入新课)
基础积累
1、介绍作者
读懂一首诗,应该先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艰难困苦。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任用宦官,昏庸无能。在这种情况之下,杜甫无路请缨,报国无门,心情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武侯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尤其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 ,眼泪满襟,因而写下这首诗。
朗读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朗读指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
仄声宜作停顿,遇平声可适当延长,诵读起来才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此外,还要把握诗的感情基调,要读得稍慢、深沉、感伤。 3、学生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此诗是写诗人在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这有何深意?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诸葛亮,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写武侯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 2、诗的开头一问一答,有何好处?
明确:一问一答开头,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下文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
3、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首联的景物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4、文艺评论家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 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三、四两句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是赏心悦目之景,然而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不同: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遍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缅怀之情。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得力于“自”“空”两字的巧妙运用。 5、颈联写刘备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6、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扬之情。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政权,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一般说来,人们最佩服和崇敬的,是诸葛亮为了事业,为了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7、尾联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全诗主旨句,可以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诗人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借古抒怀,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仁人志士流下了热泪。
分析鉴赏
思考:本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明确:第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抱负。
诗人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投奔唐宗肃,不久就被弃,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 入蜀后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抱负。
第二,写景、叙事和议论自然融为一体。
在表现手法上,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
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追忆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课文小结
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因而泪洒衣襟,这是感慨之泪。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也流泪了,“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悦之泪。 在《登岳阳楼》中,他又流泪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悲伤之泪。这一慨、一喜、一悲,三次流泪充分说明杜甫把自己的幸福和痛苦深深扎根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所以杜甫是伟大的。我们在了解杜甫咏史诗特点的同时,也要充分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参见课后“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不同意。从表现看内容上,两首诗寄寓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但杜诗还借古抒怀,寄寓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从表达技巧上看,都借景抒情,叙事、写景和议论融为一体,但《武侯庙》还是逊了一筹,不及《蜀相》深厚含蓄。这主要与杜甫、《武侯庙》作者的不同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作者不可企及的。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蜀相》。
板书设计
首联(自问、自答)——追慕
颔联(自春色、空好音)——缅怀 蜀相
颈联(天下计、老臣心)——赞扬
尾联(身先死、泪满襟)——寄情
教学反思
开城中学高二语文公开课
课题时间地点教师
教 学 设 计
年12月8高二(3)班 郑训平
6节课 《蜀相》 2011日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