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1:06: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1.种子发芽了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

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 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

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 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 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生:猜测,花生。

师:你真聪明!找一找,花生的种子在哪里? 生:捏开,花生米是种子。 师:你们说的很对。

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 师:它们的种子在哪里?

生:蚕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子就是蚕豆种子;苹果:吃掉苹果,里面的黑色的籽儿就是苹果种子;红松:松塔里面的松子就是红松的种子;冬瓜:去掉冬瓜瓤,里面的就是冬瓜的种子;红枣:吃掉枣,里面的枣核就是种子。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一般我们把籽儿、核儿、仁儿、豆儿等叫它的种子。

3.师: 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种子的特点呢? 生:大小、颜色、软硬、表面......

师:从这些方面观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种子都具备什么特点呢?

生: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小黑点;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红枣种子: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

4.师:(出示玉米)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的特点,接下来请找一找,玉米的种子在哪里? 生:猜测玉米粒是种子。

师:玉米豆可不是玉米的种子哟!它是玉米的果实,玉米豆外皮剥掉,里面才是它的种子哦! 师:(出示草莓)你知道它的种子在哪里吗? 生:草莓上面的小点点是种子。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草莓的种子不在草莓里面,而是长在草莓的外面! 师:(出示香蕉)香蕉有种子吗? 生:猜测没有种子。

师:香蕉的种子就在香蕉内部黑色的地方,只是香蕉可以用其他方式繁殖,久而久之,香蕉的种子就退化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种子,使学生了解种子多样性。通过特殊种子的举例,使学生会找种子。] 三、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知道种下去的种子,想要萌发时必须需要哪些条件吗? 生:大胆猜测:需要阳光、水、空气、适合的温度......

师:要想知道种子萌发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咱们就这样猜测可不行,还得亲自试试呢! 看,这是什么? 生:豆芽。

师: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准备了泡好的绿豆种子、有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等材料,和大家一起利用绿豆来研究一下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要想确定这些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必须的条件,那么咱们还是得用实验来进一步的验证。 你们想如何设计呢? 生:设计对比试验。

在6个瓶子里各放2张纸巾。(出示图片)

在1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一些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师:如果设计对比实验,接下来的几组你想如何设计? 生:交流。

在2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不放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在3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很多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4号瓶子和1号一样,但是放在冰箱里,制作低温环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

在1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一些水、盖紧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6号瓶子和1号一样,但是瓶外用黑布遮挡,制作无光环境。 师:仔细观察6组种子种植的条件是什么? 生:分析条件、完成表格。

序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2.师:五六天后观察瓶子里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1号瓶、6号瓶的种子萌发了。 师:2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 生:2号瓶的种子没有水。

师:3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 生:3号瓶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啦。 师:为什么4号瓶也没有萌发呢? 生:4号瓶放在冰箱里温度太低了。 师:为什么5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呢? 生:因为5号瓶瓶盖拧紧了,没有新鲜的空气。

师:那我们看一看1号瓶它为什么可以萌发呢?谁来总结一下? 生:1号瓶和6号瓶有空气、温度合适、没有完全浸泡在水里。 3.师:通过实验,谁能总结一下植物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生:种子萌发需要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水、适宜的温度,不一定需要阳光。 师:看来你们真的会了,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将知识再巩固一下。 生:观看视频。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

水 空气 温度 常温 常温 常温 寒冷 常温 常温 阳光 预测发芽情况 发芽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4.师:我们一起完成活动手册吧! 生:完成活动手册。 师:核对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种子萌发必备的三点条件是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六、拓展应用

1.师:特别热的环境种子能发芽吗? 生:不能。

师:煮熟的种子能发芽吗? 生:不能。

2.师:种子发芽虽然与充足的空气、水、适宜的温度有关,但是种子本身得是健康的种子才有机会发芽哦!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活的种子才可以萌发。]

【板书设计】

1.种子发芽了 活的种子 充足的空气 适量的水 适宜的温度

2.幼苗长大了

视频建议: 【教材分析】

《幼苗长大了》是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通过观察并描述西红柿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通过回顾二年级下册《载小葱》一课中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

“小葱喝水”实验探究根有吸水的作用,通过玉米不定根的认识了解根有固定等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苗长大了》这一课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学生通过《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经历了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通过《载小葱》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有了初步探究。学生周围植物普遍存在且种类繁多,更容易展开对植物构造、功能、 生命过程的学习。但是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

2.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 4.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 【教学时间】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题。] 二、认识幼苗

1.师: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学生记录的番茄成长的数据和照片)

2.师: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

3.生: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 …

4.师:是的,幼苗长出了茎和叶,幼苗长高变大了。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

5.生: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 6.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毛。(这些语言的意义何在?)

8.师: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录小葱喝多少水。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这个有何意义?) 2.生: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 …

3.师: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 4.生:“小葱喝水”与根有关。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7

5.师:没错,“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8.师: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师: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长部位和特点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14.师: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

不错,它就是萝卜。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有句俗语说的好: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16.师:谁能总结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 【板书设计】

2.幼苗长大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8

一、幼苗长大的过程 二、根的作用

吸收、固定、贮藏

2.幼苗长大了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衔接上节课种子发芽了,学生在继续观察长出根的小苗后,发现有根、茎、叶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聚焦学生的思维。其中,根与茎是构成了植物的主干部分,是植物形态结构上作重要的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并描述西红柿或黄瓜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第二部分:探究根的作用,了解根有吸水和固定等作用。

第三部分:观察茎的位置,探究茎的作用,知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树枝树干都是茎。 第四部分:观察叶的构造,研究叶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植物没有叶子不能成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低年段过程中有过初步认识多姿多彩的植物,有栽小葱的经历,因此对于植物以及根、茎、叶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还不完全理解,特别是根、茎的作用以及叶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学生还不太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对于常见植物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说出茎的作用。 2. 说出叶的构造和作用。 科学探究:

5.通过实验,发现茎的作用是输送养料。 6.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科学态度:

1.乐于实验探究,认真进行观察记录。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9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是人类耐以生存的资源,要认识和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说出茎的作用,及叶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

试验横切和纵切芹菜的茎。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芹菜茎、刀、刀板放大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一、双色花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朵漂亮的康乃馨?仔细瞧瞧,它和你平常看到的康乃馨有什么不同?

生:平常的康乃馨是一种颜色,这是两种颜色。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左手白色康乃馨,右手双色花)老师变了一个魔术,就把白色的康乃馨变成了双色的康乃馨,神奇吗?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变魔术的吗?我们一起先来认识植物的茎。

[设计意图:双色花魔术的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二、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1.师:(出示学生种植的西红柿幼苗和黄瓜幼苗),在植物中间这个部位,我们称之为植物的茎,(出示不同植物的图片),你能找到这些植物的茎吗?

2.师:虽然不同植物的茎不同的形态,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作用,你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

2.学生猜测:可能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3.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4.生: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0

5.师:你会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先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插入红水杯子中的芹菜茎、刀、刀板。小组讨论一下。

4.生讨论、设计实验:把芹菜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变化。 5.追问:你觉得可能芹菜茎里面有什么变化? 6.生1:芹菜的茎会变红; 生2:芹菜的茎内部会有红水; 生3:芹菜的茎可能被红水染红

7.师:同学们猜测的对不对?我们需要眼见为实。请同学们先观察放置一段时间的芹菜有什么现象,再像老师这样用刀分别横向切芹菜的茎和纵向切芹菜的茎(教师演示),观察茎的变化。清楚了吗?

8.师:为了同学们更好的实验,有以下几个友情小建议:(1)小组分工合作。(2)注意用刀安全。(3)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9.学生操作观察,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名称 第 组 实验假设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方法 茎的作用 记录人: 植物的茎有( )的作用 烧杯、红墨水、小刀、一株有茎和叶的芹菜 1.把植物茎放在有红水的烧杯里,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现象? 2.取出枝条,用小刀横切或纵切,观察切面的情况 放置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植物的茎变( )了;横切发现在切面上有一圈( );纵切发现切面上有( )。 说明植物的茎具有( )的作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0.小组汇报:

生1:泡过红水的芹菜切断后,看到芹菜的茎变红了。

生2:浸泡过红水的芹菜,红水被芹菜引到上面了,芹菜茎里有红丝。

11.师: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其实染红的部位就是茎的导管,它能帮助植物运输水分。茎除了运输植物所需的水分,还能输送各种养料,是植物重要的器官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西红柿或者黄瓜的茎、学生经历猜想思考——引导设计实验——实验——图片或实物验证的过程,发现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解释双色花

1.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了吗?(出示双色康乃馨)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1

2.学生同桌讨论并交流:老师的双色花是把白色康乃馨的茎切成两半,一半插入红水中,一半插入蓝水中。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双色花确实是这样做的,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 3.师:其实,在生活,还有许多特殊的茎,老师想介绍给同学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土豆、洋葱.....这些是变态的茎,有的可以供我们人类实用。

[设计意图:承接开头的双色花魔术,运用茎的知识去解释背后的原因,巩固对茎的认识,并拓展植物界千姿百态的茎,激起学生探索自然的求知欲。] 四、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的根和茎,接下来继续研究植物的叶。

2.师:请你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西红柿幼苗的叶正面和反面,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现颜色深浅不同、光滑度不同等。

3.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等会儿请你们拿出自己带的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小组内介绍叶片。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软硬等角度进行描述。 学生小组内互相描述自己的叶片。

4.师:1、2、3坐坐好。哪个小组展示你们的叶片? 学生展示的有梧桐叶、银杏叶、从不同角度描述。

5.师:表扬观察仔细和表达清晰的小组,下面老师考考你们: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些不同的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叶子表面有很多纹路、有长长的柄。

6.师:是的,像叶子表面的纹路称为叶脉;长长的柄称为叶柄,从叶子顶端到下端,不包括叶柄,称为叶片。请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画出一片叶子,将叶脉、叶片、叶柄分别标注在叶片结构图的旁边,这是叶的基本机构。

4.师:如果老师把这颗西红柿幼苗的叶子全部摘除,幼苗还能活吗?为什么? 同桌之间讨论。

5.师:统计认为能活的同学人数,认为不能存活的同学人数,一切猜想需要实验验证。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视频

6.师:现在告诉我,幼苗没有树叶能活吗?为什么? 学生: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7.师:是的,绿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绿叶中的叶脉有传输养料的作用和维持了叶子的基本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2

形状,叶柄有疏导和支持的作用。关于植物的叶的作用,我们将会在高年级中继续去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画图、交流、实验,逐步深入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 五、巩固总结

1.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巩固加深对根、茎、叶的作用。]

【板书设计】

8.幼苗长大了

茎:输送养料 叶:制造养料 3植物开花了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内容。从课标上看,本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从课程结构上来看,本单元共有4课:“1.种子发芽了”、“2.幼苗长大了”、“3.植物开花了”、“4.植物结果了”。植物开花是在幼苗长大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后续学习第4课的基础。本课从内容上看,可分为4个部分,一是观察、比较西红柿和黄瓜花,找出不同,认识花的多样性。二是辨别黄瓜的雌花和雄花,了解它们的特点。三是阅读资料,了解植物的传粉方式。四是为黄瓜进行辅助人工授粉,实践人工授粉的方法。本课的四个教学活动就是在事实成面上帮助学生认识花变成果实的过程,为本单元研究植物果实形成的生理机制积累感性经验。从能力培养上看,主要是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乐于尝试,并初步掌握为黄瓜花进行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本课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应抓住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魅力,满足和提升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3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已经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已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探究,但是对于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延伸到观察植物一生的全过程,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同时对植物的形态、构造、功能、作用也缺乏相应的了解。本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探究,在探讨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研究过程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简单构造,认识西红柿花的雌蕊与雄蕊,黄瓜花的雌花与雄花,明确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

2.知道不同植物开花后的传粉方式。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比较黄瓜花与西红柿花,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2.乐于尝试,并初步掌握为黄瓜花进行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发现黄瓜花的雄花和雌花。

2.愿意倾听,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观察,从而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4

2.珍爱植物的生命,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 【教学难点】

为自己栽种黄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小镊子,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自己种养的黄瓜和西红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经过我们精心的培育,我们种植的植物已经怎么样? 2.生:开花了!

3.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植物开花了。.

4.师:同学们,我们的植物已经开花了,那么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它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 5.生:说说。

6.师:说了这么多!同学们,想不想把花拆开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

[设计意图:花,学生们非常熟悉并都喜爱,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二、探究西红柿花与黄瓜花的构造

1.师,轻轻摘下一朵西红柿花,我们要怎样去研究它? 生:把它拆开!……

2.师: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个过程叫解剖。要想解剖西红柿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镊子,你会使用它么?

师示范镊子的使用方法后学生体会使用.

3.师:我们知道观察事物时要按一定顺序,那么解剖西红柿花也要按一定顺序,你知道么?为什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5

师适时强调由外到里的顺序及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 4.师:解剖时还需怎样才能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 生:用力要小,手要轻。

5.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花的各部分?解剖下来的各部分如何放置? 6.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按顺序摆放。

7..师:示范从外向内顺序解剖西红柿花,启发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强调按顺序摆放。 8.师:在解剖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内要进行观察讨论,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把它画下来,并预测花各部分的功能,把我们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大家能完成么? 9.师:同学们,现在就自己动手解剖西红柿花吧! 10.小组探究解剖西红柿花,并预测花的各部分功能。 11.各小组分别把自己的发现利用投影和大家展示分享。

12.师适时指出:在科学上我们把我们观察到的四部分,分别称之为: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萼片能够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 13.找到雄蕊,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生:粉粒,光滑

14.师:雄蕊会制造花粉,而且花粉易脱落。

15.在观察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花的雌蕊长在花的什么位置? 生:中央位置。

1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棒!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最终就会发育成种子。我们把花粉落到雌蕊的过程叫传粉。

17.师:我们再借助放大镜和小镊子去解剖黄瓜花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生汇报交流

18.师:在刚才的解剖过程中,你看有没有发现黄瓜花与西红柿花的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黄瓜的花只有雌蕊。 生:我发现黄瓜的花只有雄蕊。 生:有的花有只雌蕊,有的花只有雄蕊。

19.师:正如大家所观察,黄瓜的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我们把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像西红柿那样的花我们称为“完全花”,而像黄瓜那样的花我们称为“不完全花”。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6

20.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花,你能判断它们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么? 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判断:百合花,月季花,玫瑰花,桃花,马蹄莲花,南瓜花等花的实物或图片,其所属花的种类后填充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用解剖的方法认识花的结构,怎样解剖花,应注意什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剖花,观察花的各部分,预测花各部分的功能,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对花有了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区分雄花和雌花

1.师:让我们再次观察黄瓜的花,黄瓜的雄花和雌花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呢?看谁先发现? 生: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个未来的“小黄瓜”

师:只有黄瓜的雌花授粉后才会结出小黄瓜。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直接判断植物的雄花和雌花了!

2.师: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经过传粉后,花才有可能结出种子。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呢?让我们回家预先收集一些资料,在下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栽种的黄瓜花,通过对黄瓜花的进一步观察,辨别出黄瓜的雌花和雄花。自主发现异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预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植物的花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吸引昆虫 西红柿的花 雄蕊--制造花粉 完全花 传粉

雌蕊--接受花粉

萼片

黄瓜花 花瓣

不完全花 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雄花 雌花 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个未来的小黄瓜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7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植物的花有哪两类?它们各自的结构是什么? 生:……

2.师:我们种植的西红柿,黄瓜已经开花了,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生:“……”

3.师:那么这些植物开花后,需要怎样才会结出种子? 生:……

4.师: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其实植物长到一定的时候都要开花,开花后植物的花朵需要传粉才会结出种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调查学生对“花”的原有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对植物开花的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花的多样性,为下面猜测花的授粉方式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植物的传粉方式

1.师: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几幅开花植物的图片,你认识他们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这些植物是经过怎样的方式完成传粉的呢?试着说出你的观点? 2.生:猜测,说自己的想法。 3.师,根据学生的推测进行板书……

4.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这些花,及一些花的图片(含花粉的特点)同学们想不想近距离的去观察它,研究它,根据它们的特点去分析它们是如何进行传粉的?

5.师:那么,我们在观察这些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观察得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观察方法?

6.生: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7.师:经过观察后,我们需要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填写在哪里?在填写的时候要在结论后面写出你们的原因。

8.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大胆推测,这些花是如何授粉的?在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把它贴在黑板前相应位置,都完成后,所有同学到前面去参观,带着笔,如果你对对方的观点有疑问可以在上面用“?” 标出。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8

9.师分发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

10.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后,其他小组进行参观并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

11.对于发现的问题,由推测的同学进行解答,说出他的观点。

12.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植物的传粉,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

13.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植物传粉的哪些方式?和你的想法一样么? 14.师,对于植物的传粉方式,及时补充。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实物花,利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以及花粉自身的特点大胆推测植物的传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通过视频再次进行直观感受花的传粉方式。] 三、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

1.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无风或下雨,授粉不均匀。这时植物开花了恰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2.生:人工授粉。

3.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精心培育的黄瓜,它的花期很短,现在正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你能帮助它完成授粉么? 4.播放黄瓜花人工授粉小视频。

5.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

提示:如果你的黄瓜雌花和雄花没有同时开放,只能留下雄花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待到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6.师:同学们做的真棒!相信我们的黄瓜花都会结出大黄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人工授粉方法,让学生动手为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后延伸

1.你的家里有哪些开花的植物?你能判断它是如何授粉的么?

2.你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家中开花的植物进行人工授粉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知道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19

【板书设计】

3.植物传粉

昆虫传粉 异花传粉 风力传粉 传粉方式 人工授粉 自花传粉

【课后反思】

1. 植物开花了,是学生亲身经历植物生长一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种植植物感受其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变化,并通过对比花,感受花的种类不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花的多样性。

2. 植物传粉方式,教材介绍了三种传粉途径,让学生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是如何为生产服务的,科学在我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植物开花了》解剖记录单

第 组

花的名称 解剖后的各部分用图形或文字表现出来 西红柿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写出你的观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0

《植物开花了》解剖记录单

第 组

花的名称 黄瓜花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黄瓜花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1

《植物开花了》观察记录单

第 组

花的种类 把你的观察对号入座 完全花 不完全花

《植物开花了》实验记录单

第 组

花的名称 传粉方式 观点的依据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2

4.植物结果了

【教材分析】

《植物的一生》一单元四课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本课《植物结果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课,在这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再来课堂上做交流。通过交流与比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通过找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初步认识果实的构造,懂得辨别果实,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多姿多彩的植物》这样一课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栽小葱》这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对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热情,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课《植物结果了》更是带领学会认识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 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 4. 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7.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8.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3

1.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可使用部分是哪个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植物的部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同学们都把自己种植的果子和种植记录带到了班级来,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也利用课间的时间参观了,通过参观别人的成果,相信很多同学有了不一样的收获。现在老师宣布三年一班”我们的丰收节”活动开始。 二、种植成果汇报

2.师:“我们的丰收节”第一环节为:成果汇报我最行。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它们的种植记录。

生1:(以展板汇报)我们小组种植的是黄瓜/西红柿,在种植的第几天种子发芽了.......第几天开花了...结果了.......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的种植记录和他们小组的一样吗? 生2:(以PPT汇报)........ 生3:(以种植手册汇报) 生4:没有种植成功的汇报

3.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在学生汇报时师适当板书板画 三、寻找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1.师:同学们都汇报得很不错,接下来到了“我们的丰收节”活动第二个环节:寻找植物生长的共同足迹。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一下番茄和黄瓜的种植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 生汇报相同点,师适当帮忙概括。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4

2.师: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两个视频回顾一下番茄和黄瓜的种植过程。 生观看视频。

3.师:通过观看视频你们能准确的总结出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了吗? 生汇报。

4.师总结:对比西红柿和黄瓜的植株,我们发现它们身上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看来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都有生根、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 四、总结收获

1.师:经过今天“我们的丰收节”活动的开展,相信同学们不仅收获了自己亲自种植出来的果实,也收获了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但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有丰收的果实,对此,你们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生:植物生长过程并不是都是一帆风顺的。 生:.......

2.师总结: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成功,也有失败的,但是失败并不刻皮,关键在于失败后怎么做,如果我们能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失败也会变成另一收获。

【板书设计】

4.植物结果了之“我们的丰收节”

西红柿 黄瓜

【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5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吗?能不能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发言

2.揭题:是的,植物的一生开始于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最后结果,那么你们种下的西红柿和黄瓜结果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植物结果了》。 二、成果展示

1.谈话:同学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种植和记录,一定有不少丰硕的成果想要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请小组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小组展示种植记录

2.谈话:同学们的种植记录都非常的精彩呢!下面我们选取了两组种植记录,请大家认真再看一看,小组讨论一下,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 三、探究植物的果实

1.谈话:西红柿和黄瓜都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他们的种子、根、茎、叶,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他们的果实。 出示西红柿和黄瓜

2.活动一:观察果实的内部结构

谈话:请同学们从中间切开果实,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组实验汇报

3.教师补充:切开西红柿和黄瓜我们会发现种子就包裹在果实中间,而包裹在种子外面的,生活中我们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学上我们统称果皮,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

4.提问:那么如果西红柿和黄瓜要繁殖后代,你们觉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小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应用

1.提问: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实的特点了呢?你能不能从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属于植物的果实?

多媒体展示甘蔗,胡萝卜,花生,苹果,香蕉,蚕豆,豌豆荚等

小组讨论分类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6

2.谈话:看来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实才能作为我们的食物,你们能说说,多媒体上的这些食物它们分别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 小组讨论发言 五、拓展

1.谈话:植物除了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之外,还未人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你们知道人们都利用植物做了些什么吗? 学生发言

2.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类离不开植物,希望同学们回去能继续观察,发现植物身上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4.植物结果了

【课后反思】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知识方面,对应课标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对于本学段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在科学探究方面,涉及到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探究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了兴趣驱动、实事求是等态度方面的培养。

本节课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植物,植物的生长地点固定,短时间内变化较小,便于学生观察、研究。在本单元中,本课处于总领位置,为本单元后续几课的具体研究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环境。植物长什么样?它们为什么会长在这里?如果长在别的地方,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学生渴望得到回应或解答的问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7

题。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或多或少观察过植物,也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生存的典型植物,这些都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植物本身的形态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学生与教师一起经过观察、比较、推理、分析,之后做出解释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不同特点。

2.通过对植物特点和生活环境的观察、比较,举例说出植物的特点对维持生存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感官和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依据观察结果,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愿意对植物形态特点与环境的关系产生的探究兴趣。 2.依据观察事实,作出合理推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愿意保护植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它们的生活环境,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环境中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不同的树叶、课件、记录单 学生材料: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课前活动 教师活动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 互相介绍 探究意图 调动氛围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8

1.大家桌上都有一盆植物, 每组的植物都不同,怎样描交流自己的想法 述可以让别人更清楚地了解 它? 2.小结:我们可以从茎和叶 等方面细致观察、描述植物。 一、形态各异的植物 3.请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观察老师提供的植通过实际的观察,让备的植物,然后跟同组的同物,记录,将观察结学生有操作和体验的伴说一说你观察的结果。 果说给同伴听 机会。说给同伴听、4.你的伙伴是怎样给你介绍介绍同伴向自己传达把同伴的话说给全班桌上的植物的?说给大家听的信息 一听。 听,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真正进行观察和5.哪位同学愿意用刚才描述从植物的茎、叶等方表达,同时也对倾听植物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自面介绍自己喜欢的植习惯进行训练。 己最喜欢的植物? 物 1. 刚才大家提到的植物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 活在哪里呢? 验,交流 通过调动已有经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植物。 充分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既能暴露前2. 原来,植物也有自己特定 的生活环境,你能把这些植连线,配对 物和它们生长的环境配配对 吗? 二、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植物 3. 为什么仙人掌能生活在交流自己的想法 沙漠中呢? 4. 我们一起来看看沙漠的 环境特点(出示沙漠图片和 关键词炎热、干燥、缺水、交流生存在这个环节概念,也可以建立信阳光强烈……)提问:想要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沙漠中生存,需要解决哪 些问题? 息,为接下来的挑战做准备。 以学生熟悉的一个环5. 为了在沙漠这样的环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29

中生存下来,植物应该具备思考,交流 哪些本领?它们应该长成什 么样子呢? 境为例,充分解析环境的特点及生存的必备“技能”,为分析其它环境做铺垫。 6. 分别出示高山、热带草 原、热带沿海地区的环境特观察了解不同环境的 点。 特点 在之前的例子中,学生已经较充分地解析了环境及生存其中的7. (放大相应环境中生长 的植物:松树、椰树&棕榈、 瓶子树的外形特点)在这些根据对例子的解读的植物特点,在此前提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又是什么结果,思考交流 样子的呢?这些外形跟它们 所在的环境有关系吗? 下分析植物与环境的“配对”,有连贯性,也有较好的基础。 8. 小结:地球上的环境各种 各样,植物也有不同的形态,明确植物的形态与环 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境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着密切的关系。 1. 我们周围的植物有哪些 适应环境的形态? 根据经验,交流 将目光聚焦在树木与季节上,可以较好地2. (出示出示冬青和梧桐 一年四季的变化图片)你注观察,描述两种树木定位在常青树与落叶意过梧桐树的叶子一年四季的树叶 怎样变化吗?冬青呢? 树的不同上 三、比较常青树3. 像梧桐这样树叶秋天变 叶与落叶树叶 黄,冬天落光的树叫做落叶根据名称,尝试解读有了比较明确的研究树;像冬青这样一年四季常两种树木的特点 绿的树叫做常青树。关于这 两类树,你有想问或者想研提出自己的问题 究的问题吗? 问题,可以将观察的要点聚焦。 4. (出示冬青和梧桐叶子) 老师这里有两种树叶,请大观察、记录,交流结通过观察方法的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0

家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可果 以撕开一部分,比较一下,尝试找出常青树长青的秘密。 5. 小结比较结果。 示,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要点,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1. 冬青真的一年四季都不交流自己的经验、猜根据观察结果做出合落叶吗? 想 理推测,帮助学生建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立运用实验数据分四、设计实验研明自己的想法吗? 究常青树落叶之谜 想法 析、推理的意识。 3. 你们小组的想法是怎样小组展示实验设计,根据想研究的问题,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说明设计理由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展示环节引导学生聚焦实验目的与实验设计的关系。 1. 在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 知道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环 境,也有形态各异的植物。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是已有的,有些是通过课堂五、植物与环境相的关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植物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学习新获得的,在一和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习所得 2. 小结:植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依靠周围的环境。因此,植物的外形特点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节课的最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重新结构概念。

【板书设计】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形态各异的植物 生活在 各种各样的环境

【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1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观察方法 冬青树叶 梧桐树叶 看一看:叶片的颜色、 正反面、( )…… 摸一摸:叶片的厚度、 光滑度、( )……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观察方法 冬青树叶 梧桐树叶 看一看:叶片的颜色、 正反面、( )…… 摸一摸:叶片的厚度、 光滑度、( )……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观察方法 冬青树叶 梧桐树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2

看一看:叶片的颜色、 正反面、( )…… 摸一摸:叶片的厚度、 光滑度、( )…… 6.沙漠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沙漠环境,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分三个部分依次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观察一些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教材出示了一组较为典型的沙漠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强化对沙漠植物的认识;下面列出的芦荟和石莲花是两种不典型的沙漠植物,是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铺垫。第二部分,以多浆植物中学生较容易见到的仙人掌和芦荟为例,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一部分以动手探究为主,分三个活动递进式展开。活动一,找仙人掌的茎和叶,引导学生发现它的形态特征:茎绿色、覆盖蜡质,叶退化为刺。活动二,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结构特征:内部含有大量水分。活动三,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仙人掌(或芦荟)储水的秘密。第三部分,以骆驼刺和梭梭为例,介绍这类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与第二部分的内容一起,为学生总结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节课聚焦沙漠这一环境,但学生对沙漠植物知之甚少,因此,先介绍一些沙漠植物,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然后借助比较常见、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仙人掌和芦荟,通过观察、挤水、和模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更易理解沙漠植物与其环境的联系。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发现图片中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一些沙漠中的植物。 2.认识仙人掌的形态结构。

3. 知道仙人掌和芦荟能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3

科学探究:

9.能通过观察仙人掌,找出它的茎和叶,并画下来。

10.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建立联系,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11.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骆驼刺和梭梭适应沙漠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 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的本领,体会沙漠环境下植物生存的不易,意识到要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植物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能将观察、操作的结果与模拟实验的现象建立联系的,发现仙人掌和芦荟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储水来适应沙漠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仙人掌盆栽、仙人掌、芦荟、放大镜、托盘。 学生材料:勺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植物能生长在哪些环境? (生:土里、水里、沙漠、森林......)

2.(出示图片)师:这些植物生长在哪里?(沙漠)

3.师:很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沙漠里的植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从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引出课题《沙漠里的植物》。] 二、认识沙漠里的植物 1.师:沙漠的条件怎么样?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4

(生:缺水、炎热、土地贫瘠、日照强烈、风大沙大......) 2.师:你知道哪些沙漠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仙人掌,有很多刺,扎手/仙人掌切下来再种下去还可以成活(生命力顽强) 3.(出示图片)师:这些沙漠植物有什么特点呢? (点击图片超链接局部图)

(生:①仙人掌:靠它很长的根活下来;有很多刺,刺是用来保护的自己的; ②梭梭草:细细的;像海藻;一节一节的; ③骆驼刺:能开花,有刺,尖尖的;

④沙棘:有黄色的小果子,叶子长长细细,尖尖的。)

4.教师补充(出示图片:宝石花、胡杨、沙柳、仙人球、芦荟) (生:仙人掌和仙人球有什么不同?外形、花开的位置、结的果实不同)

5.师:那这些植物要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肯定要有一些特殊的本领,谁来说一说? (生:仙人球的刺就是它的叶子,本来它的叶子是很大的,但因为生活在沙漠的环境里,没有水分,它的叶子就慢慢变成了刺

生:很多沙漠植物的都是细细,小小的,因为这样消耗的水分更少。)

6.师:这是宝石花和芦荟的叶子,观察一下和其他沙漠植物有什么不同?(胖胖的/比较厚) 12.师:这些沙漠植物长得(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耐干燥,耐风沙,生命力顽强。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沙漠植物都能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下生存,像芦荟、宝石花只能生活在半沙漠地区或沙漠边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沙漠中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三、观察仙人掌

1.(出示仙人掌图片)师:我们今天就来观察一下你们熟悉的仙人掌。 2.师:仙人掌的茎和叶在哪?(学生指出,ppt标出茎和叶的位置) 3.师:用什么方法观察茎和叶?如果想观察得更清楚呢? (生:放大镜)

4.师:使用放大镜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①观察时放大镜对准物体,调整好与物体的距离 ②拿的时候握住镜柄的位置。

③不能用手摸镜片,否则会使观察到的像变模糊。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5

④镜片是玻璃,拿的时候轻拿轻放。

⑤不能用放大镜对准着太阳或其他光源观察(注意安全!) 5.师:观察仙人掌时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注意事项:小心仙人掌的刺,不能用手摸!(再次强调安全问题)

6.指导记录单的填写。(注意观察仙人掌的表面和刺,画出仙人掌的茎和叶) 7.学生分组实验(仙人掌盆栽、放大镜、记录单) 8.学生汇报(投屏展示记录单)

生:茎上面的皮是绿色的,上面有很多刺,刺是黄色的,尖尖的。 师:这些尖尖的刺是?(叶子)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仙人掌的茎的扁扁的,比较宽。

师:伸出手,看一下像什么?(手掌),这种形状称为掌状。除了我们观察到的,仙人掌的茎还有什么形状?(柱状) 生:表面看起来滑滑的;

师:茎的表面覆盖的这层很光滑的是蜡层,不透水。 师:茎的表面上除了蜡层、叶刺,还能观察到什么? 生:上面有细细的毛,看上去毛茸茸的。

9.师:我们观察到仙人掌的表面很光滑,有蜡层、叶刺和毛,它的叶子是针状的,茎是掌状的。(出示仙人掌的局部放大图)

[设计意图:通过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仙人掌的外形特征。] 四、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

1.师:刚才我们观察到仙人掌的茎(出示图片),我们再来看一种常见的沙漠植物——(芦荟)的叶子,它们两个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绿色的/都鼓鼓的。

2.师:为什么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都长得这么肥厚(鼓鼓的)? 学生猜测:里面有空气/有水

3.师:你要怎么研究,验证你的猜想? 生:拿刀切开观察/用手压/用榨汁机试一试

4.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拔掉刺的仙人掌、去皮的芦荟、勺子和盘子,你们可以试着用勺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6

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

5.示范实验方法:把剥皮的的芦荟和仙人掌分别放在盘子中央,大拇指按在勺子上,其余四指握住勺子柄,用力往下按压,直至没有东西流出。 6.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 注意事项:①小心刺,注意安全! ②整个实验都要在盘中进行 ③分工合作,不争不抢。 ④认真填写记录单。

⑤试验完成,把材料放回原位,整理好卫生。 7.指导记录单填写 8.学生分组实验

9.师:仙人掌和芦荟挤压前和挤压后是怎样?你发现了什么? 10.学生汇报

①挤压前很厚/鼓鼓的。

②从切开的侧面看过去是透明的;

③挤压后有汁/液体/水流出;挤出来芦荟的液体是黄色的; ④挤压出来的东西有点像果冻,粘粘的。

11.师:仙人掌和芦荟挤压后流出这么多汁,说明什么?(它们里面含有很多水分) 12.师: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比较肥厚,能够存储大量水分,以帮助它们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形态上的共同特点,再通过挤压实验,让他们意识到这个结构的储水作用,最后将两者建立联系。] 五、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

1. 师:仙人掌能在极度缺水环境下生存,除了与它的茎能储水以外,还可能跟他们的什么结构有关?

6.学生猜测:叶子是针状的、茎的表面有蜡层能减少水的蒸发。 (植物的蒸腾作用)

7.师:那要怎么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实验)我们的实验材料有湿巾、不透水的蜡纸、水分测试仪,怎么做?

生:把湿巾卷起来模拟仙人掌的针状叶;表面用蜡纸包住,模拟仙人掌表面的蜡层。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7

2.师:那你们怎么知道仙人掌这样的结构到底有没有减少水的蒸发? 3.生:还可以再拿1张相同的湿巾放在旁边和前面的对比,看谁比较湿。 4.师:平铺的湿巾模拟的是什么? (生:普通的/叶子宽大的叶片) 13.师:除了这些还要注意什么吗?

(三张湿巾放在相同的地方、间隔相同的时间观察湿巾的干湿情况)

14.师:可是因为这个实验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出结果,我们课堂上来不及完成。所以,老师提前录好实验视频,大家仔细观察。 15.播放模拟实验视频。

16.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17.师:卷起来而且包上蜡纸的湿巾剩余水分最多,平铺的湿巾最干,说明仙人掌的针状叶和蜡层能减少仙人掌体内的水分蒸发,以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

18.师: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试一试,看看和视频的现象是不是一样,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在动手操作中,形象直观地认识到仙人掌的针状叶和表面蜡层能有效减少体内水分地蒸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五、了解沙漠植物的根 1.阅读资料

(骆驼刺和梭梭草的根)

2. 师:从资料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生:①骆驼刺和梭梭草都有发达的根系;②它们的根可以伸得很深很远) 3,师:还记得根的作用是什么吗?(吸收水分)

5.师:它们的根系这么强大,扎得深且远,这对他们在沙漠中生存具有什么意义? 生:可以从土地里吸收更多的水分。

6.拓展视频:胡杨的根系(图片超链接本地视频)

4. 师:我们这节课认识了这么多形态个异的沙漠里的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5. 师:为了适应沙漠炎热干旱的环境,沙漠的的植物往往拥有强大的根系,为了能吸收尽量多的水,而且有自己的储水结构,叶片比较细小、表面有蜡质尽量减少水分蒸发,这些都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本领。它们就像这片沙漠的守护者,点点绿色闪烁的是生命的光芒,为了阻止荒漠化,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也要努力,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希望有一天,漫漫黄沙能被一片青葱所覆盖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8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丰富学生的感受,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总结形态不同的沙漠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6.沙漠里的植物

肥厚的茎/叶:储水 适应

沙漠植物 针状叶/蜡层:减少水分蒸发

干旱环境

强大的根系:吸收更多的水分

【课后反思】

挤压茎和叶记录单

年 班 第 小组 月 日 观察内容 挤压前 挤压后 仙人掌的茎 芦荟的叶 结论

挤压茎和叶记录单

年 班 第 小组 月 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39

观察内容 仙人掌的茎 挤压前 挤压后 芦荟的叶 结论

挤压茎和叶记录单

年 班 第 小组 月 日 观察内容 仙人掌的茎 挤压前 芦荟的叶 结论 挤压后 观察仙人掌记录单

年 班 第 小组 月 日 观察内容 画一画 标出茎和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0

仙人掌 结论

观察仙人掌记录单

年 班 第 小组 月 日 观察内容 画一画 仙人掌 标出茎和叶 结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1

7.水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水环境,以水生植物为认识对象,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探究、阅读等一系列活动展开学习。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展现池塘里多种水生植物的生活景象,在介绍它们的名称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典型植物的形态和它们分别是生活在水中、水面还是水底,以确定本课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以缩小的人工水环境——水族箱为观察对象,启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研究具体的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生活的本领,由三个动手活动组成。活动一,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包括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验证方法为把水葫芦压入水中后松手、用手挤压水葫芦的茎、掰开水葫芦的茎。三个方法依次采用,暗含从发现现象到找寻原理的过程。活动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两 个步骤,验证活动为分别观察搅动水时、加水后金鱼藻的表现。活动三,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观察它们的特点。这里也暗含猜测原因和实验验证,验证活动为切开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进行观察。这些活动为学生小结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通过阅读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在海水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的特点,重点介绍根的作用和呼吸方式。这一部分与前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认识水生植物的内容。

第五部分,在学习栽种碗莲的过程中,了解碗莲适应水环境的特点。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教材在此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栽种碗莲的方法,呈现出了碗莲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大的情况,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栽种,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适应水环境的本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植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在一年级下学期也学过《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产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对诸如各种各样的植物“是长在哪里的”“为什么会长成这样”等疑问作出解答。三年级学生对于水里的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2

植物大都比较陌生,只知道莲和芦苇,其他的知之甚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水生植物以及让学生描述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在池塘中生活的水生植物以及它们的外部形态特点。 2.了解水生植物在水中生存的原因。

3.知道红树适应海水环境的结构,长有许多支持根和呼吸根。 科学探究:

19.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水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0.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现象,发现水生植物在水中生存的原因。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水生植物在水中生存的原因。 2.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水生植物对人类的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准确描述池塘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水果刀、托盘、介绍相关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透明水槽、小水壶、水葫芦、金鱼藻、藕、莲的叶柄、水果刀、托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课件出示谜面:节节身子白又白,污泥里边把身埋,粉红花儿水上开,秋后食用挖出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3

(谜底:莲藕)

2. 师:你们真厉害!没错,就是莲藕。众所周知莲藕生长在水里。你们还知道哪些水里的

其他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水里的植物》。(揭示课题:《水里的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池塘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生长位置

1.师:莲藕是莲的地下茎,一般是生存在池塘里。我们就到池塘瞧一瞧都有哪些水生植物呢?(课件出示:书18页池塘植物的图片) 生:莲。

生:我知道左边岸边的是芦苇。(板书:芦苇) 生:水底的是海草。

师:它的学名叫金鱼藻。(板书:金鱼藻。)

师:现在把我们的目光从下往上聚焦到这儿,这种生活在水边的植物叫做香蒲。(板书;芦苇。)

师:接下来我们来认识这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这是菱,我们平时吃的外壳黑黑的、果肉白白的菱角就是这种植物的果实。在菱的旁边,这种水生植物叫做水葫芦。(板书:菱、水葫芦。)

2.师:这些植物的生长位置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在水面上。

师:没错,像水葫芦、菱漂浮在水面上,莲生长在水中,金鱼藻则生长在水底,而香蒲和芦苇生长在水边。(板书:水面、水中、水底、水边。) 3.师:它们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的叶子大大的、圆圆的,有的叶子细细长长的。 生:香蒲的茎是长的、直的,金鱼藻的茎是弯曲的。 师:大家都观察的很仔细!是啊,这些植物的形态各不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水中的植物呈立体分布,聚焦研究对象。] 三、观察水族箱,提问题

1.师:如果能现场观察这些水生植物该有多棒啊!受我们生活环境的限制,我们没办法去池塘进行实地观察,不过我们可以借助水族箱来进行观察。水族箱是缩小化的人工水环境。接下来我们来欣赏水族箱里面的美景,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对水族箱里的植物,你有哪些疑问呢?”(课件出示:不同水族箱的图片)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4

2.学生提出疑问。

师:看了这么多的水族箱,相信你们的心理应该都有小小的疑问吧!你们想了解水里的植物哪些方面呢?

生:水里的植物也要呼吸吗? 生:漂浮植物是怎么飘在水面的呢? 生:水里的植物怎样获得空气呢? 生:金鱼藻为什么能在水里生存呢? ......

3.师:你们真是善于思考,会提问题的孩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漂浮植物是怎么飘在水面的呢?”这个问题。你们想怎么研究呢?

4.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水族箱,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出疑问,为制定学习研究方案埋下伏笔。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研究三种池塘水生植物的结构特征 1.探究水葫芦漂浮的秘密

师:水葫芦是典型的飘浮型植物。它膨大的叶柄像葫芦形状,顾名思义叫做“水葫芦”。老师现在把水葫芦翻转过来,压入水中后松手,你们猜猜看水葫芦会怎样呢? 生:浮起来。 师演示实验。

师:水葫芦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生:我觉得它比较轻,所以能漂浮在水面。 生:水葫芦的葫芦里面可能是空的。

师:有这个可能。想知道它里面是不是空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把它切开看看。

师:是的,动手试试就真相大白。不过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点温馨提示要告诉大家。 教师出示实验步骤:

(1)掰下一个水葫芦,将叶柄放入水里挤压,观察现象。 (2)把水葫芦的“葫芦”用手掰开,借助放大镜观察。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5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桌面和器材。 学生进行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它体内有大量的气体,比较轻,容易漂浮。 2.观察金鱼藻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研究发现了水葫芦漂浮的秘密,接下来再来解决xx同学提出的“金鱼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这个疑问。

出示实验记录单,提醒注意事项。(先少放一些水,留出余量。) (1)把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手搅拌水槽中的水,观察现象。 (3)往水槽里加水,再进行观察。

(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5)实验结束后,整理好桌面和器材。 学生动手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后汇报。

生:用手搅动水槽里的水,我发现金鱼藻也随之游动,往水槽里加水后,金鱼藻随着水面也上升了。它很柔软,适合在水里生存。

师小结:是的,它能漂浮,很柔软,这些都是它适合在水里生存的原因。 5.观察莲的叶柄和地下茎

师:莲藕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们的餐桌上经常可以见到。我们食用的是它的地下茎的部分。它为什么适应在水中生存呢?莲藕的身体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我们继续来探索。这是老师事先切好的莲的叶柄和地下茎,把你看到的样子画在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动手画图后展示。

生:里面是空的,有几个小洞洞。

师:莲藕的横切面很像以前的蜂窝煤,是中空的,能通气。通过刚才的探究,你们发现了这三种水生植物能在水里生长,是因为什么呢?

小结:水生植物能在水里生长,是因为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空洞,有的体内有气室。 6.播放视频,了解红树在海水中生存的结构特点

师:前面我们研究的都是淡水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咸水植物的生存本领。红树就是一种能在咸水中生存的植物,为什么红树能在咸水中生存呢?请大家认真观看视频,在视频中我们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师:为什么红树要长出支持根和呼吸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6

生:红树的支持根能支持它在水中生存。 生:呼吸根帮助红树呼吸。

师:是的,红树的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物稳定。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在涨潮时帮助植物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运用分析、推理、比较、概括发现了淡水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从淡水过渡到咸水,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自主找到答案解开奥秘。]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回家后我们可以按照书上的步骤栽种碗莲这种水生植物,了解碗莲的特点。

【板书设计】

7.水里的植物

水面 水葫芦 菱 水边 芦苇 香蒲 水中 荷 水底 金鱼藻

实验记录单

第 组

一、探究水葫芦的秘密 实验方法 我的发现 我的结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7

压入水中后松手 用手挤 掰开

二、观察金鱼藻的特点 实验方法 我的发现 我的结论

三、画出莲的叶柄和地下茎藕切开后的样子 莲的叶柄: 藕: 搅动水槽里的水 往水槽里加水 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是因为

8 石头上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四课《石头上的植物》。本课从聚焦石头周边的环境条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指认和研究为核心依次展开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观察一些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聚焦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观察石头上的青苔,知道它是否具有根、茎、叶,知道青苔的表面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其次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卷柏的耐旱力极强;再者引导学生做实验,了解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复苏需要的时间不等;最后进一步拓展研究,观察其他石头上的植物,了解它们特殊的生存本领。

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举例说出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之后对植物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同时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他们对沙漠和水里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石头上的植物了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8

解不多,他们长在石头的哪里,它们有什么在石头上生活的特殊本领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认识一些在石头上生活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2.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适应石头环境的生存本领:超强耐旱力。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 2.能将观察结果与卡片资料相结合,在分析现象和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

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石头上的植物,阅读青苔和卷柏等植物特点的资料,观察青苔的结构特点。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3.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借助工具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能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制作)等科学方法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了解石头上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教学难点】

知道石头上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及其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手持显微镜、青苔、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牙签、烧杯和清水,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49

1.谈话:同学们,植物一般生长在哪些环境?(土壤、沙漠、水里等——本单元前两课) 大多数植物生长在土壤里,也有一些植物能生长在沙漠、水里以及寒冷的地方,那么石头上能长植物吗?

2.课件示图,提问:这些植物长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石头表面、边缘、石缝)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认识石头上的植物。(板书课题:8 石头上的植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课件展现几种植物及其生长环境景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从而聚焦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观察研究青苔

1.谈话:在这些石头上的植物中,大家平时见过吗?相对比较熟悉的是哪种植物?(课件呈现教材中三种植物,从左往右分别是南庭芥、青苔、虹如玉)

2.提问:大家对青苔相对比较熟悉,青苔长什么样呢?谁能来说一说? 3.谈话:青苔有没有根茎叶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怎么观察?太小看不清楚怎么办?(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4.课件示图,介绍实验方法、提出实验要求:

⑴用两根牙签轻轻地从事先培植、选择好的苔藓丛中分离出几株个体; ⑵操作时动作一定要准确、轻巧。

⑶用手持显微镜观察一株青苔的样子,组内进行交流,会画的可以画下来。 5.分组观察、交流、记录:青苔是否有根、茎、叶

6.课件展示显微镜下青苔的图片,汇报交流:青苔是否有根、茎、叶

7.课件示图,谈话:这是其它植物的根茎叶,青苔的根、茎、叶与它们相比较是否一样?(青苔的“根”比较短小)它能满足植物吸水的需要吗? 8.课件展示青苔的资料卡片,学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9.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青苔通过什么来吸收水分的?

(青苔有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它的根是假根,起到固定植物的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青苔通过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水分和养分。)

10.提问:青苔需要通过茎和叶来吸收水分,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青苔的生长环境有什么特点?(潮湿)

青苔需要通过茎和叶来吸收水分,这对青苔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快速吸收水分) 11.观看视频:一分钟了解苔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0

12.小结:青苔为什么能生活在石头上这种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手持显微镜观察青苔,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动手观察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神奇。通过观察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石头上的植物有不一样的特点。] 三、体验卷柏的生理特点

1.出示干枯的卷柏图片,谈话:这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看起来怎么样?(干的、死的)它是活着的吗?如果把它种回土里或放到水中会怎样?

2.讲述:这种植物叫卷柏,也是一种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有各种各样适应环境的本领,其中,有些植物的耐旱本领十分惊人。请大家阅读有关卷柏的资料卡片,你能从中读取什么关键信息?卷柏为什么被称为“九死还魂草”?

3.阅读有关卷柏的资料卡片、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人们把卷柏称为“九死还魂草”? 4.小结:卷柏有什么适应环境生存的特殊本领?(卷柏不同于青苔生理特征,且耐旱力超强。) 5.观看视频:《卷柏-生命的力量》

6.谈话:想不想了解一下让干燥的卷柏复苏过来? 7.介绍实验方法:

⑴ 把干燥不同的卷柏放到清水里,观察并记录它们复苏需要多长时间; ⑵ 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拍照)。

8.课件示图,分组活动:不同时间段拍摄的卷柏复苏情况照片,顺序打乱了,请你给复苏的卷柏排排序。

课件示图(卷柏复苏前后对比图),小结:卷柏复苏的时间要根据干枯程度不同的情况,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复苏。

9.讨论交流:卷柏的耐旱本领和仙人掌的耐旱本领有什么不同?卷柏的这种本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卷柏的耐旱本领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适应环境改变,增加生存机会。) 10.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做中学,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卷柏,通过对比试验直接感受,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 11.拓展:课后制作卷柏标本。

⑴把几片新鲜的卷柏夹在书页里,让纸吸收水分,得到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 ⑵把干燥的卷柏固定在A4纸上,贴上标签(写上相关信息),塑封。 四、了解长在石头上其他植物的生存本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1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石头上的青苔和卷柏这两种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那么长在石头上的其它植物有哪些生存本领呢? 2.讨论交流 3.阅读资料

4.小结:长在石头上的其它植物有哪些生存本领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或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石头上的植物的生存本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生存的特殊本领。] 五、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2.拓展:寻找周围长在石头上的植物,观察它们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本领。(强调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制作,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

8.石头上的植物 石头表面、边缘、石缝

苔藓:表面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假根(固定作用) 卷柏:超强耐旱

【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2

三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每天都与声音打交道,但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思考。而学生们通过之前两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在活动与体验中构建科学知识,在体验与发现中获得探究的快乐,并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3. 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科学探究:

21.会动手制作声音,并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发现发声的原因。22.会用不同的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出声音。 科学态度:

1.在操作中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猜测并进行验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声音可以传播很多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钹、音叉、小鼓。

学生材料:钢尺、皮筋、塑料袋、塑料瓶,小乐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音频导入,揭示主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3

1.提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声音,请大家仔细聆听,你能听出这些是什么声音吗?

音频播放几种声音:闹钟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2.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 上课铃声——该上课了

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 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打雷声——要下雨了

23.小结:看来,每一种声音都可以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声音的奇妙世界。(板书“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了解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二、初步操作,引出研究内容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塑料袋。(多媒体展示塑料袋)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充满气的塑料袋,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多媒体展示:搓、揉、弹、甩、拍等方法。 2.谈话: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来试一试吧?

学生领取塑料袋(每两人一个)。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提问:谁可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让这个塑料袋发出声音的? 学生展示并汇报。

5.谈话:其实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塑料袋发出更大的声音,是怎样做呢?(弄爆)

教师演示弄爆塑料袋。(此环节可根据学生活动相机展开)

6.谈话: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活动,我们发现:同样的一个塑料袋,通过不同的方式都可以让它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不同的发声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补充完整课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4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造声”活动,学生知道了发声的方法有很多种,丰富了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打好基础。]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多媒体出示:钢尺、皮筋。

2.谈话:你可以用那些方法使这两样物体发出声音? 学生汇报。

3.谈话:使这两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很多,那么今天呢,我们就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发出声音。

教师讲解发声方法,钢尺:把一段摁在桌边,用手拨另一端;皮筋:用两指绷紧皮筋,用手拨皮筋。

4.谈话:请同学们在活动前,先观察一下,这两样物体是什么样的?然后在这个物体发出声音时,观察它的样子,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多媒体出示记录单

发声前的样子 发声时的样子 钢尺 皮筋

5.学生领取材料和记录单。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提问:在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记录单。

教师可提问:钢尺(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在动?你觉得钢尺(皮筋)发出声音和什么有关系?

7.小结:当钢尺和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在不停的运动,两者之间可能有关系。 8.谈话:那么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和运动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再来试一试。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5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件小乐器:玩具吉他、小木琴、玩具小鼓、铃铛等等。 谈话:请各组利用小乐器发出声音,并且观察:发声的时候,小乐器是否在运动。 9.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0.学生汇报活动过程及发现。

教师可提问:小乐器发出声音时它是否在运动?你怎么观察到它的运动的? 这一种运动方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11.小结: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运动,这种来回往复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振动。(多媒体出示“振动”)

12.提问:那我们人说话,有没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呢? 学生猜测。

13.谈话: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咙,轻轻的发出“啊——”的声音,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并汇报。

14.谈话:在我们的喉咙内部,有一个声带,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它也在振动。 15.出示塑料瓶子(内有泡沫屑) 谈话:谁可以让这个塑料瓶发出声音? 学生上台演示

16.提问:当吹塑料瓶口发出声音时,瓶子里的泡沫屑是什么状态? 17.提问:泡沫屑为什么会到处乱飞呢?谁在振动?

18.小结:瓶子发出声音时是空气在振动,空气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19.提问:如果振动消失了,声音还会继续吗? 学生猜测。

谈话:请大家用钢尺和皮筋来试一试,注意倾听物体的振动停住后声音的变化。 学生活动并汇报。 20.教师出示钹,轻轻敲击,

提问:这时候发出声音了吗?钹在振动吗?你怎么知道?怎么才能知道钹在振动?(用手摸一摸)

指名学生摸一摸。

提问:钹在振动吗?钹现在被这位同学摁住了,请问现在还有声音吗?为什么声音没了? 21.提问:通过之前的那些活动,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6

22.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发现当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在振动。使得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物体是否振动上,然后通过反证试验,引导学生明确: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四、运用成果,解答现象

1.谈话: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在振动,这个振动有时也能带来非常奇妙的现象,同学们想不想看一下? 2.出示音叉、水槽。

教师在展台上演示: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前段轻轻放入水中。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4.小结:音叉的振动,从而引起水的振动,然后就水花飞溅。 5.出示小鼓,往鼓面放一些水,敲击鼓面。

6.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7.小结:敲击鼓面,引起鼓面振动,水就会飞溅。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用之前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同时,这两个有趣的活动也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加趣味性。] 五、拓展了解,激发兴趣

1.提问:自然界的动物有哪些发出声音的方法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发声方法。 蚊子,响尾蛇、鸟类、蟋蟀等等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了解生物的不同的发声方法,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热情。]

10.声音的传播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二课,与第一课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在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学习声音的传播,同时,本课中的耳朵结构以及鼓膜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保护听力的学习打基础。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知题的线索,按探究主要步骤设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7

第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把握位于校园各处都能听到铃声"的现象。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真空中、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递声音。 第三、观察振动传递,类比认识人耳

以类比来认识人耳鼓膜的作用。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了人耳的基本构造,并以卡通图像形象地描绘出听觉产生的过程,从实验现象观察振动的传递引起其它物体振动,进而帮助学生认识鼓膜因外部声音引起振动而使人听到声音,

第四、制作活动,拓展应用

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王电话的原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并且声音的传播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一课非常感兴趣。

经过几年科学课及课外书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受,同时对于声音的传播也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但还不明确,所以需要实验来亲身探究得出准确的结论。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但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自主,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引,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科学探究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3.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

1.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8

2.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小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走向教室,这说明了什么? 生: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声音。

2.师:那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方向) 3.师:四面八方。(板书:四面八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的引起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方向,并得出结论。]

二、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1.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学生:你听到了铃声了吗?

2.师:声音到你耳朵这段距离上,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揭示课题,板书声音的传播) 生:空气(板书:空气)

3.师:原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通过空气听见声音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59

生: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等。

4.师:这么多情况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如果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还能听见声音吗?

5.师:那我们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信心接受这个听力的挑战?(视频:重复播放闹钟消声的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

6.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声)

7.师:目前我们知道了气体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8.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ppt出示书本上固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思考: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来保证实验的效果。 ①敲击桌面时要轻轻敲击。 ②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 9.围绕问题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10.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11.师:气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那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生:作出猜测

12.师: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到密封袋中,然后放在水里,如果还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如果不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 13.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声音。 14.师:我们看见有人在钓鱼的时候,都要静悄悄的就是因为? 生: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实验和演示实验穿插进行,让学生能有松有驰的研究完成三个问题,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同时能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

三、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1.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声音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那我们通过哪个器官听到声音的呢?(板书课题生答:耳朵。) 2.师:关于耳朵你知道些什么? 3.活动一: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看来同学们对耳朵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带来了一个耳朵模型,我们一起来完整的认识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0

下耳朵的结构。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师:根据这个模型和ppt图片,我们一起简单画一画耳朵的结构好不好?

先是我们能看见的耳廓——然后是小管道(外耳道)——像鼓面一样(鼓膜)——然后是我们人体最小的骨头,由三块骨头组成(听小骨)——然后像蜗牛形状的(耳蜗)——最后就是听神经,传递给我们的大脑。(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记录单上画) 师:这些结构都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视频来了解一下。 4.活动二:认识鼓膜的作用 师:视频中说鼓膜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

师:因为鼓膜在耳朵里,我们看不见,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模拟下耳膜,这是一个纸屏,上面还有一个泡沫小球,一个小鼓,请你拎起小鼓,鼓面对准纸屏,连续敲击,观察纸屏和小球的变化。 生:学生小组实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球的跳动。 师:为什么小球会跳动?

总结:其实这个纸屏相当于我们耳朵的——鼓膜,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详细的描述实验现象,在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通过类比认识,让学生了解看不见的鼓膜的振动作用。] 三、制作土电话

1.师:老师这个有个玩具(出示土电话),你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 2.生:找两名同学演示

3.师:它为什么能听见对方的声音呢? 4.生:棉线能传播声音。

5.师:你想不想也有一个你自己的土电话呢?我们来看段视频,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因为时间关系,课下完成,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制作。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土电话,这样的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板书设计】

10.声音的传播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1

【课后反思】

《声音的传播》记录单

一、画一画:耳朵的结构

二、做一做

我看到:纸屏在( ),小球在( )。 我知道: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波传至纸屏, 纸屏( ),进而引起小球( )。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2

11.不同的声音

【教材分析】

学生每天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都出自于物体的振动,而后,这些振动又以声波的形式,从各个方向传至耳朵,被人体感受到,但是,这些声音有哪些具体的区别,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音乐课上,这些问题更加凸显。本课在继前两课研究与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获得一个较完整的对声音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两课学习的基础上, 使学生获得一个对声音的较完整的认识,所以本课是前面两课的升华。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2.区分音调和音量。 科学探究:

24.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25.能利用不同的音调和音量制作简单乐器。 科学态度:

1.能够感受声音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具体的因素有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认识生活中一些噪音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教学难点】 区分音调和音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眼罩一个,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3

每个小组的实验器材:小皮鼓,三角铁,漏斗,长短不同的管子,铝片琴,敲击棒,水槽,装有水的烧杯等。各种不同的瓶子,装上不同量的水(每小组的四个人要统一瓶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导入,聚焦话题

1.师:亲爱的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你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生: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6.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声音的知识,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游戏规则:找一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位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如果猜对了,其余同学击掌一下。)

注意: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5位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可根据课堂时间调整人数)

27.师:为什么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师:你猜的可真准确呀!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辨出他们的声音呢?

生:他们的声音不同,如:某某声音响亮、浑厚、清脆……(即音色不同) 5.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同的声音吧!

随即板书课题:11、不同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音色。导入课题。] 二、制造声音对比分析

1.师播放一段相同的音乐《山谷回声真好听》,放两次(强弱不同)。 首先播放第一遍(声音要小)。

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你们听过吗?谁能告诉老师歌名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道:《山谷回声真好听》

师:下面老师再放一遍,请大家仔细听,看看和上次有什么不同? 接着播放第二遍(声音要大些) 生:这次的声音比上一次声音要大。

2.师:像这样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我们称之为强弱不同。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4

强弱不同的声音吗?(敲小皮鼓、敲三角铁)

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发声活动。(活动提示:请你观察并思考,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发音状态相同吗?)

活动结束后,请各小组汇报,说说你们组的发现。

生1:用力的大小不同,声音的强弱就不同。用力越大,声音就越强,用力越小,声音就越弱。

生2:用力的大小造成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

28.师:像同学们这样,发出声音的强弱我们称之为“音量” 师板书:强弱——音量

29.师: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试着用自己的小手和身体发出不同的音量呢?(课件出示:强弱、强弱弱、强弱强弱)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鼓励积极展示的学生,并指出要将强弱区分的再明显些就更好了。 播放一首歌曲,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音乐的节奏击掌。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善于动手动脑,下面让我们全班一起合作跟着音乐的节奏击掌吧!请全体起立,播放《山谷回声真好听》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声音的强弱叫音量。] 三、合作任务,填写实验报告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辨别声音的高低。(即音调)

1.师:请各小组实验器材员(每小组四个人分别是器材员,记录员,组织员,发言员)领取实验材料(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水量不等的瓶子)

请各小组用你们手边的物体制造高低不同的声音。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单。(依次敲击铝片琴,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找出最高音和最低音;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 2.生合作交流后汇报。(投影展示一组的实验记录单,与大家分享。) 3.师:你们的发现与他是否一致?还有要补充的吗? 最后师总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板书:高低——音调)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直观感知,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阅读学习,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电焊、电锯、挖掘机工作中的情景图(注意:不放声音) 1.师:听到下面场景中发出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5

2.生:不舒服,刺耳等等。 3.师播放视频: 噪音的定义和控制

师: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汽车的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轮船的汽笛声等,都可能让人听着不舒服。有些人爱听的摇滚乐,对一些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就是噪声。长期遭受噪声侵扰,人就容易得病。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4.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5.生:不随便挖耳朵,不制造噪音,不长时间戴耳机听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感受,了解噪声的危害,思考如何保护听力] 五、课后拓展应用

师: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件简易乐器,试着演奏一段乐曲《小星星》。(每小组发一张乐谱)

首先设计思考: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制作乐器的方法。 接着合作制作:根据设计制作简易乐器。

最后交流评价:在交流评价中,突出运用有关概念解释现象,并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发

与创作思维的运用。

下节课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评比。

播放示范视频,促进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11.不同的声音

强弱——音量 高低——音调

【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6

11、不同的声音

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记录单

年级: 组次: 记录员: 实验现象 实验物品 铝片琴 长短不同的管子 水量不等的瓶子 声音最低 声音最高

11、不同的声音 课后习题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 )而产生的。它可以向( )传播。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不能在( )中传播。

2、声音具有( ),声音的强弱叫做( ),声音的高低叫做( )。 二、选择题。

1、说话声音大小是( )不同的表现,男高音和男低音是( )不同的表现,演奏吉他时,琴弦细、紧、短时比粗、松、长的声音来得( )。 A. 音量 B. 音调 C. 高 D. 强 2、“伏罂而听”

的故事中,声音主要借助于( )传入侦查兵的耳朵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7

A. 土地 B. 空气 C. 坛子 三、思考题。

1、请你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乐器,你知道它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吗?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材分析】

材料的发现发明及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材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一。本单元教材是在二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材料》基础上,丰富对材料的感性认识。本课围绕身边的材料,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让学生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广泛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第二部分,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木质纤维、沙砾、石油,以及羊毛、木材,这些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都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所以,纸、玻璃、塑料都是人造材料。

第三部分,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棉花(天然材料)和腈纶棉(人造材料),用看、摸、浸、烧等方法进行辨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

第四部分,思考身边的物品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旨在复习、巩固学生在本课所学,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他们是用什么做的》一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并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身边常见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这些都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本单元《身边的材料》的基础。

本课中,学生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材料,并能将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一些学生容易用有没有人参与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次说说纸、玻璃、塑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从而让学生理解区分天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8

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不是有没有人的参与,而是有没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出现,如果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就是人造材料。

此外用燃烧法辨别棉花和腈纶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实验前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操作引导和安全提醒,以便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明确观察对象,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活动。此外,棉花和腈纶棉的有些特征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可补充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棉花和腈纶棉。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知道材料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

1.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2.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科学态度:

1.能积极想办法比较棉花与腈纶棉探的异同之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尺,本子,燕尾夹。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放大镜、小烧杯,水,培养皿,火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69

1.师:今天来上课的时候,老师

带了几个小东西,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什么材料做的? 2.师:回答得这么自信,那老师考考你们? 3.师:(出示塑料尺)这种直尺是什么材料做的?

生:塑料。

4.师:(出示燕尾夹)这个夹子是什么材料做的?

5.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那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在我们生活中,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PPT出示图片)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轻声说一说。 6.师:谁来说说你们的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将这些材料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7.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造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8.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挑一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上台展示。 9.师:大家都同意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分类依据。

10.师:是的,沙子、石子和木材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玻璃、钢筋、水泥等 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是人造材料。(指着黑板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已有认知入手,选择源自儿童生活的材料,激活原有经验,让学生快速进入主题。再适当提高到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使他们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把材料分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两大类,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自然的导入课题。] 二、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师:那人造材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比如纸、玻璃和塑料,哪位同学挑选一个你知道的说一说?(根据学生的答案点击PPT中的相应图片,出现超链接后的详细图解,再进行师生交流,再点击图片则回到前面。)。

2.师:???说的是纸,其他同学对于纸的来源有没有补充的?

3.师:是的,(PPT)人们把树木等木质天然材料加工成木质纤维,再经过浆化等一系列处理制造出纸。

4.师:谁再挑一个说一说?

5.师:你知道的真多,是的玻璃与沙子这种天然材料有关,玻璃是沙粒与其它矿物质反应制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70

造出来的。(PPT)

5.师:还有塑料,有同学们知道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6.师:塑料的加工来源是石油这种天然材料。人们炼化石油,产生许多不同的产品,塑料就是由其中的某些产品进行在加工得到的。

7.师:根据我们刚刚了解的纸、玻璃和塑料的加工来源,同学们知不知道人造材料主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8.师:纸、玻璃、塑料还有造房子用的钢筋、水泥和陶瓷等材料,都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人们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属于“人造材料”。而木材、竹子、棉花、羊毛等材料,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它们属于天然材料。(点击PPT3的“认造材料”,跳转到后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纸、玻璃和塑料的来源,进一步进一步激活学生对于材料的原有认知, 了解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从而了解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进一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三、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1.师:老师今天带来一种天然材料棉花和一种人造材料腈纶棉,课前老师装袋的时候忘了写名称,只贴了A和B,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老师辨别出A袋和B袋里分别装的是什么?

生:能。

实验一:“感官总动员”,直接对比棉花与腈纶棉。

2.师:如果老师只给你这两袋材料(PPT出示棉花和腈纶棉)。你们准备怎么观察、比较它们。

学生交流

3.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我们都学过“感官总动员”的本领:

(1)用眼睛看:颜色 (2)用鼻子闻:气味 (3)用手摸:软硬 注意:不能用舌头尝。 4.学生拿出材料实验,教师巡视。 5.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1)用眼睛看:颜色都是白色,但B袋里的更白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71

(2)用鼻子闻:都没有什么气味

(3)用手摸:都是柔软的,但A袋里的更软一些。

6.师:同学们用感官观察,棉花和腈纶棉比较相似,那能先辨一辨A袋里和B袋里分别是什么吗?

7.师: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确实A袋里是棉花,B袋里是腈纶棉。 实验二:“燃烧法”对比棉花与腈纶棉。

8.师:棉花和腈纶棉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把他们加工成纺织纤维,再染上色后,就更难辨别了(PPT),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

9.师: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或材料来观察。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认不认识他们?

学生认识材料。

10.师:你觉得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怎么来对比、区分棉花和腈纶棉?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用燃烧的方法进行对比。

燃烧时:(1)用眼睛看:火焰大小与颜色、燃烧产生的烟。

(2)用鼻子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燃烧后的灰烬:

(1)用眼睛看:颜色、形状。 (2)用鼻子闻:灰烬的气味。 (3)用手按压:灰烬的软硬。

12.师: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谁能给你的同学一些友情提醒?

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13.师:大家说的不错,听听老师的友情提醒。

(1)点然后,用过的火柴放在小烧杯里。 (2)观察时不要离火焰太近。 (3)灰烬完全熄灭、冷却后再闻和按。

14.师:听清楚了吗?好的,请小组长上来领材料,拿到手后就开始。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15.师:请一位同学对照表格(PPT),说说你们的发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72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16.师:棉花和腈纶棉点燃后的现象容易区分吗?

17.师:燃烧法是我们在生活中区分天然纺织材料和人造纺织材料的常用方法。当然除了我们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自己发现的棉花和腈纶棉的特点,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发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8.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和阅读材料完成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通过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探究前的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都是探究前的规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个环节应该注意什么,思考并做好规划后,探究才能有序进行。] 四、总结全课

1.师:材料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你觉得生活中,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哪种人们使用的多?

2.师:是的,人造材料。大家知道为什么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生:天然材料的数量比较少。 生:有的天然材料用完了就没有了。

3.师:是的,像煤、石油、石料等一些天然材料用完了就没有了。于是人们想办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来替代他们。

5.师:请同学们课后了解我们身边常见材料的特点,查找一些新材料的资料。接下来的科学课上我们还会继续认识不同种类的材料和他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从而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能意识到保护天然材料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73

人造材料:

【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种子发芽了

- 74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ujq22i6gb1xep036fj71ujtp7zqyg019j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