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行政关系是[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2.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行政权]。 3. 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4. 行政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具有[不对等]性。
5. 行政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6.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或[行政法制
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客
体包括[
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7. 行政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
8. 行政法的法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
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以及[行政法的其他渊源]等形式。
9. 根据行政法调整对象范围的不同,行政法可分为[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
政法];根据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不同,行政法可分为[实体行政法]及[程序行政法];根据行政法的作用不同,行政法可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及[行政监督法]。
10. 行政职权只能由[行政主体]来行使。
11. 国家行政机关又叫[国家管理机关],简称[政府]。
12. 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所辖区域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
方行政机关],按照工作权限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权限机关]和[专门权限机关]。
;..
,.
13. 我国的行政机关应当遵循适应需要[精简]、[高效率]和依法设置等原则进行设
置和调整。
14.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
政合理性原则
15.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基础性]、[特殊性]的特点。 16. 行政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合法与非法]问题,而行政合理性原则主要解决
[
行政是否适当]的问题
17.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利],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
活动]并且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8. 行政职权以其来源可以分为[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
19. 行政职权具有[强制性]、[不可处分性]、[职权与职责的统一
性]三个基本特征
20. 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者行使行政职权时,必须同时履行[行政职责]
21. 我国行政机关分为[国务院-中央政府]、[省政府]、[县政府]、
[
乡政府]四个层次
22. 行政机关的体制主要有[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层次制]和[职能
制]、[集权制]和[分权制]等几种形式。
23. 能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
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管理的国家
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等。
24. 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享有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的职权。
;..
,.
25. 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规章的制定主体是[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
26. 我国的政府派出机关包括[行政公署]、[区公所]和[街道办事处] 27. 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28.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工作
人员。
29. 公务员具有[公民]和[公务员]双重身份
30. 行政职务关系是公务员基于其[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
利与义务关系
31. 行政职务关系的产生主要有[选任]、[委任]、[调任]和[聘任]四种方式 32. 公务员被降职时引起行政职务关系的[变更]
33. 行政授权是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作出的
34. 行政授权引起[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转移。故行政授权又被称为行政职权的转移 35. 被授权组织包括三类,即被授权行使特定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企业单
位]和[社会团体]
36. 被授权组织具有独立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37. 行政委托的委托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
38. 被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此,其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行使
委托权的行政主体]承担
39. 行政法治的监督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
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
40. 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
;..
,.
41. 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监
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
是否遵纪守法]
42. 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主体的监督方式有[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
事监督]
43. 国家审判机关对行政主体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的。 44. 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其权益
受[
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45. 以是否为一定的组织为标准,行政相对方可以分为[“个人”相对方]与
[
“组织”相对方]。 间接相对方]。
46. 以其与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相对方可以分为[直接相对方]
与[
47. 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所影响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行政相对方可以分为[抽象
相对方]与[具体相对方]。
48. 行政行为就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
的行为。
49.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50. 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
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51. 以行政行为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行政行为分为[要式行政行为]
与[
不要式行政行为]。
52. 根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及适用力的不同,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与
[
具体行政行为]。
;..
,.
53. 以行政行为的实施是否须由行政相对方申请为标准,行政行为分为[依职权行
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
54. 根据决定行政行为时参与意思表达的当事人的数目不同,行政行为分为[单方行
政行为]、[双方行政行为]和[多方行政行为]。
55. 行政行为的成立应当具备四个条件,即[主体条件]、[主观条件]、[客
观条件]和[法律效果条件]。
56. 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有[明显]或[重大]违法情形,至始至终不产生法律
效力。
57. 行政立法是一种抽象的行政行为,具有[行政]与[立法]的双重属性。
58. 依据行政立法权的来源不同,行政立法可以分为[职权立法]与[授权立
法]。
59. 依据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主体不同,行政立法权可以被分为[中央行政立法]与
[
地方行政立法]。 创制性立法]。
60. 依据行政立法的内容、目的和功能的不同,行政立法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与
[
61. 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为[条例]、[规定]和[办法]。
62. 有权制定规章的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
[
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63. 行政立法程序一般包括[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签
署]、[发布与备案]等步骤。
6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3]年[8]月[2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四次会议通过,于[
2004]年[7]月[1]日开始实行。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