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661)×0.2858]÷1.6085-100=0.5853万欧元
4.某日火星银行的外汇即时报价为:
A1=B1.6020 ,B1=C1.2030,C1=A0.5100。某投资者手持510单位的货币A1。 请问:
(1)他是否存在套利机会,如果有按现有条件应如何操作?
(2)如果从地球发出的指令到达火星银行需要3个月,该投资者预期三个月之后A/B,B/C,C/A的汇率不变,而C/A的汇率变为C1=A0.5250,那么他的操作策略是否需要改变?
解:(1)辨认套利机会是否存在的一个简便方法是看三个数字相乘是否为1,如果不是就存在套利机会,而1.6020×1.2030×0.5100=0.9829<1,所以存在套利机会。投资者具体操作策略如下:首先按C1=A0.5100的汇率卖出A买入1000单位的C,再按B1=C1.2030的汇率卖出C换得12030单位得B,再按A1=B1.6020的汇率换得518.89单位的A,就可以净赚8.89单位的A。
(2)此时1.6020×1.2030×0.5250=1.0118>1,所以仍然存在套利机会,但是此时投资者的操作策略有所改变,他手持的510单位的A,应该按照间接标价法的方法进行交易,即首先以A1=B1.6020的汇率卖出A买进817.02单位的B,再按B1=C1.2030的汇率卖出B买进982.875单位的C,再按C1=A0.5250的汇率卖出C买进516.009单位的A。就可以净赚6.009单位的A。
5.设纽约市场上年利率为8%,伦敦市场上年利率为6%,即期汇率为 GBP1=USD1.6025-1.6035,3个月汇水为30-50点,求: (1)3个月的远期汇率。
(2)若某投资者有10万英镑,他应投放在哪个市场上有利,说明投资过程及获利情况。 (3)若投资者采用掉期交易来规避外汇风险,应如何操作?其掉期价格是多少? 5、解:(1)3个月的远期汇率为:
GBP1=USD(1.6025+0.0030)-(1.6035+0.0050)
=USD1.6055-1.6085 (2)10万英镑投资伦敦,获本利和:
100 000×(1+6%×3/12)=101 500(英镑) 10万英镑投资纽约,获本利和:
[100 000×1.6025×(1+8%×3/12)]/1.6085=101 615.9(英镑)
应将10万英镑投资在纽约市场上,可比投放在伦敦市场上多获利119.5英镑。
(3)其操作策略为:以GBP1=USD1.6025的汇价卖即期英镑,买美元;同时以GBP1=USD1.6085的汇价卖远期美元,买远期英镑。
6.如果美元和瑞士的年利率分别5%和3%,即期汇率是0.7868$/SF (1SF=0.7868$): (1)如果利率平价条件满足,则90天即期汇率是多少?
(2)观察到的90天远期汇率报价是0.7807$/SF(1 SF=0.7807$),则外汇市场存在套利机会吗?如果存在,怎样利用这一机会?
解:(1)方法一(利用原始方程式):
I(1?i??F?n12)?I?ii*1S(1?i*n12)F(2)(1)1?1?n12n12S
以美国为本国,如果满足利率平价条件,则90天远期汇率F有:
I(1+5%??F?14)=I?F0.7868?(1+3%?14)
1?1?5%41??3%14即:
×0.7868
解得:
F=0.790705$/SF?0.7907$/SF
方法二:假设美国为本国,则有
id?5%,??F?SS?12nif?3%?(id?if)n1214
直接利用利率平价理论的升贴水率等于利差的近似方程式,有
,
或者代入钻石等式,
F?SS代入数据有:
?(id?if)?F?0.78680.7868?5%??3%?14
5%?解得:
14?3%?14+F-0.78680.7868
F=0.790734$/SF?0.7907$/SF
0.7807$/SF的汇率换回瑞士法郎,按3%的年利率付息后仍然有净利。
(2)外汇市场存在套利机会,套利者应借入瑞士法郎并将其换成美元,按5%的年利率获息,在90天后按
理解:在远期市场上,大白菜(外汇SF)的市场价格低于满足利率平价的均衡价格(即到期的真实价格),根据投资者“低买高卖”的原则,投资者合理的投资选择是:在远期市场购买便宜的大白菜(即购买远期外汇SF)
人民币自由兑换与外汇市场发展的关系:
所谓货币自由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本币(外币)购买或兑换外币(本币)。按产生货币兑换需要的国际间经济交易的性质不同,货币自由兑换可以分为经常账户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自由兑换。
一国货币实行完全可兑换性,一般来说要经历经常账户的有条件兑换、经常账户自由兑换、经常账户自由兑换加上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有条件兑换,以及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自由兑换这样几个阶段。迄今为止,可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①高度集中控制阶段(1979年以前)。当时,一切外汇收支由国家管理,一切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经营,国家对外汇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统收统支。
②向市场化过渡阶段(1979-1993年)。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人民币兑换的控制开始放松;国家对企业创汇实行额度留成制度;相应地,为解决创汇企业和用汇企业之间调剂外汇余缺的需要,我国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这时,相当一部分用汇需求可在外汇调剂市场上得到满足,但经常账户下的支付用汇仍有一部分需要计划审批。
③经常账户下有条件自由兑换时期(1994-1996年)。1994年1月1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改汇率双轨制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结售汇制代替外汇留成制,经常账户下正常对外支付用汇不必凭计划审批,可持有效凭证用人民币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汇,而且消除了以往对经常账户收支的歧视性复汇率现象。
④经常账户下完全自由兑换时期(1996年12月至2006年4月)。从1996年12月1日起,中国承诺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的全部义务,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但此时我国对经
常账户下外汇收支的管理仍然存在,例如对企业还实行结汇制,对经常账户下的外汇收支还实行监管。与此同时,我国还对资本与金融账户实行较严格的管制。
⑤经常账户外汇管理新政与资本项目管制放松时期(2006年4月至今)。2006年4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放宽了我国经常项目下的多项外汇管理政策。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年第5号公告,对包括资本项目在内的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境内资本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的大门,就此正式打开。银行、证券、保险QDII获准齐发,使得中国资本市场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货币实现资本账户下自由兑换的条件:
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下货币自由兑换的进程来看,当一国资本账户下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后,很容易引起大量资本流入,导致国内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最终引发经济危机。或者一国资本账户下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后,引起国际炒家大量热钱频繁进出该国,对该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一国货币能否实现资本账户下自由兑换,关键看该国以下条件是否成熟。 (一)、汇率浮动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引申出来的“三元悖论”,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能同时实现,只能择其二作为政策目标。大部分国家在资本账户自由化时都是采用浮动或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即放弃汇率稳定换来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此可见,一国要实现资本账户下货币自由兑换,至少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储备总量远大于需求规模。外汇储备超过了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进而成为国际货币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但是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高额的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数额虽高,但不是来源于合理的出口产品结构和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果实行意愿结售汇,一方面企业将持有一定量的外币资产,从而分流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部分外汇需求将由国内银行的贷款满足,外资流入减少外汇供给,结果将大大降低外汇储备增长的步伐。因此,目前庞大的外汇储备存量只表明中央银行已具备有了相当的干预、调剂外汇市场的能力,而不能说明中国的外汇短缺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二)、利率市场化
上个世纪末期发生的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一国金融市场和货币的稳定性与短期资本流动密切相。而资本账户下自由兑换的实现相当于为短期资本流动打开方便之门,而利率则是调节短期资本流动的有力手段。 如果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流入的外资往往会直接形成过多的外汇、本币资金投入,在国内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反,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流出的外汇资金过多的话,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