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
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
古代中国建筑一脉相承,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是:1.地理位置独特2.人口众多3.没有遭到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异己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外来影响和冲击减弱。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唐代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如:古代中国最古老的木构架建筑是—— 唐晚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简介 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木构架建筑是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第二节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与缺陷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 1. 材料来源广泛:(古代森林茂密;树木可再生) 2. 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由于木构架采用榫卯结构,地震力的作用下允许有一定的变
形。木材本身具有柔韧性,能够最大程度的消减地震力的破环程度,@木构建筑中分隔空间的墙体是自承重墙体,可以进行自由的分割,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3. 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从唐代时期进入成熟期,民间建筑和管式建筑呈现高度程式化,尤其是
官方建筑的程式化达到及其严密的程度,使用建筑模数制的方法。) 4. 便于加工和运输(青铜,铁器)
5. 利于迁移和维修(木构架采用构件组合的形式进行装配式施工,节点采用榫卯构造连接方式,拆卸
性非常强。维修替换很容易。)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 1. 大型材料逐渐减少:(木材生长需要时间,特殊材质的大型木材越来越少,《营造法式》用法规的形
式规定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 2. 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虫蛀,水灾腐朽的损害,火灾的毁坏性) 3. 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木材的承受荷载的能力有限,所以木构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与石材建筑相比受到的限制比较大) 4. 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免受风雨的剥蚀,需要经常对结构构件和装饰构件表面的油漆.彩绘进行护
理甚至重新修缮,日积月累,成本很高)
5. 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河流断水等)
第三节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特色 两种基本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其他还有井干式
一.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色
又称叠梁式。屋顶的荷载是通过层层叠叠的梁柱下传到两端的木柱上,可以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北方地区小型建筑也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但结构受力不尽合理,梁柱材料断面较大,最下层横梁尺寸硕大,浪费材料。
二. 穿斗式木构架特色 又称“串逗式”、“立贴式”。柱子之间没有梁,而是用传枋进行水平的拉接。优点屋顶荷载大部分直接通过立柱传到柱础上,结构受力非常合理。可以充分发挥木材支撑能力强而抗剪能力差的材料力学特性,穿斗式木构架的材料断面小,节省木材,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强。缺点:每一品柱子都直接落地,为减少柱子对室内空间的影响,通常用墙将柱子掩饰起来,并同时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这种结构体系难以提供比较开敞的室内空间,常用于南方民居中。 第四节.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组成——台基
单体建筑的里面可以划分为“三分”,“上分”为屋顶部分;“中分”为屋身部分;“下分”为台基。
台基最早是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个部分组成。 一. 台明 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砖砌台明和满装石座}和须弥座(最早现于北朝时期的石窟)两大类。 宋式须弥座的总体感觉是:清秀、细腻而精致。 清式须弥座的总体感觉是:庄重、成熟而壮硕。 二. 台阶 又称踏道,有阶梯型踏步和坡道两种类型。 1. 阶梯型踏步 分为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如意踏跺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建筑。阶梯高宽比1:2 2. 坡道
用于室外高差较小的地方,防滑。《营造法式》:城门漫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漫道只比为1:4 从等级上看,御路踏跺高于非御路踏跺,垂带踏跺高与如意踏跺。 三. 栏杆
又称勾阑,古称“阑干”,横木为阑,纵木为干。起到防护安全、分割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一般用于台基较高,体制较尊的建筑基座,也用于桥梁。湖岸等需要美化的地方。 1. 宋式栏杆(佛光寺大殿台基矮,无栏杆)
望柱间距大,寻杖细长,望柱柱头所占比例小。宋式栏杆整体样式的风格为:空透、纤细、轻快。 2. 清式栏杆
望柱间距小,减少望柱高度同时加大望柱柱头比例。清式栏杆整体样式风格为:粗壮、结实、厚重。飞来椅,美人靠,吴王靠。更适合与建筑构架的使用石材。 两者对比:1.柱头大小2.望柱长短3.望柱与地伏的设置 四. 月台
又称“露台”或“平台”。根据月台与台的关系,月台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 五. 铺地
铺地分为室内铺地和室外铺地。早期使用烧烤的方式使室内地面硬化,以便于使用和阻隔潮湿。晚周出现砖铺地。东汉时期磨砖对缝地砖,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经被磨成斜面。 第五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组成——屋身
一. 大木作
由柱、梁、枋、凛组成的主要结构部分统称为大木作。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又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主要区分标志是:间架、出廊、屋顶、大木构件(斗拱,飞缘,随梁枋,角背,扶脊木等构件小木作不可用) 开间与进深 1. 开间
木构建正面相邻两柱之间的距离叫开间(又称“面阔”),一座建筑所有开间的总和叫“通面阔”,正中一间叫“明间”(宋称当心间),明间相邻的开间叫“次间”,再外叫“梢间”,最外叫“尽间”。 2. 进深
檩之间的水平投影距离叫做“进深”,在清代叫“步”。各步尺寸的总和或侧面各柱距尺寸的总和叫“通进深”。
二.小木作(装修)
相对于大木作而言,宋代将装修称为小木作。具有分隔室内外空间、采光、通风、保鲜、防护等作用,还能烘托建筑形式和风格。
装修分为内檐装修和外檐装修,中国木构架建筑还有大量的金属饰件,家具与陈设也是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彩画
彩画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最初的朴素到后期的华美。
战国,六朝,唐,宋代中期。明清时期将彩画归纳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多用于宫殿建筑,故合称“殿式彩画”。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旋子彩画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画,苏式彩画等级最低。
四. 墙体
木构架建筑的墙体是自承重墙体,只起到围护作用。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山墙、檐墙、槛墙、廊心墙等;按材料划分又可分为土墙、砖墙、木板墙、石墙、编条夹泥墙等。
五. 雕刻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的雕刻按使用材料分为木雕、砖雕和石雕。木构件雕刻有高浮雕甚至透雕。砖雕是伴随着粘土砖进一步使用而出现的。 第六节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组成——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是最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特征的重要元素。九种主要形制组成了严密的屋顶定型系列,按等级高低为序:1.重檐庑殿(太和殿);2.重檐歇山(天安门城楼);3.单檐庑殿;4.单檐尖山式歇山;5.单檐卷棚式歇山;6.尖山式悬山;7.卷棚式悬山;8.尖山式硬山;9.卷棚式硬山
第七节 中国古代重要的建筑著作
1. 宋代《营造法式》 宋代《营造法式》是官方修订的一部建筑典籍。1097年时任将作监的李诫奉旨进行修编, 1100年完成修编,1103年颁布。
《营造法式》包括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部分,共计36卷,主要目的是制定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作为朝廷指令性的法典。用以“关防工料”,防止工程管理人员的贪污和物料的浪费。
《营造法式》是中国现存时间最早、最完善的一部 古籍建筑技术专著。他向我们展现了宋代的建筑设计,做法,施工等方面的系统知识。梁思成先生对其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我国研究古代建筑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2. 清代《工程做法》
清代《工程做法》是官方修订的又名《工程做法则例》。由清代工部与内务府主编。1734年颁布,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又一部官方颁布的,较为系统的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专著。全书共74卷,分为“做法”和“用料用工”两部分。该书修编的目的是“确定官方建筑形制,统一房屋做法标准,用料标准,用工标准,加强工程管理制度,便于主管部门规范建筑等级,审查工程做法,验收核销供料经费。
建立了严格的以“斗口”为模数的清式建筑模数体系,提供了一整套明清建筑的制度和做法,是我们研究明清建筑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梁思成先生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基础上1934年出版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它也是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部重要的教科书。 第二章 城池防御建筑
城池的兴建源于防御功能,巩固王权。从功能上看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商业和手工业,居民区。
战国初期的著作《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周王城的制度是这样描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其大意是:工匠在建造城池时,城池为方形,每边长九里,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纵街、九条横街;纵街的宽度要能够容九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其左右分别是宗庙和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为市场。市和朝的面积为“一夫”。) 画图题:《考工记》中图解的王城 典型城池防御建筑:曹魏邺城遗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北宋都城东京汴梁遗址,山西平遥古城,
西安古城墙,云南丽江古城,明代长城。 第三章 宫殿建筑 第二节 典型宫殿建筑
陕西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式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早使用瓦的建筑。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突破“茅茨土阶“的阶段开始向”瓦屋“过度。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华夏文明第一殿”也是中国三千年院落式公式布局的先驱。整个院落呈折角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下面有宽大的夯土台基,大殿面阔八间、进深三间。重檐四坡顶。 明清北京紫禁城
大体分为外朝和内廷,以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体,东西两侧对称布置文华殿、英武殿两组建筑群。
一.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太和、中和、保和殿。
太和殿是举行最隆重庆典的场所,中和殿是庆典前皇帝的休憩处,在明代,保和殿是庆典前皇帝的更衣处,清代改为赐宴厅和殿式考场。三大殿共同座落在一个巨大的工字形三层大台基上。
二. 紫禁城的设计意匠 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其规划布局与单体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所在。 1. 突出地创造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纵深主轴,其同北京都城的主轴线重合,并大大强化了都城轴线的分
量,突出强调了工程的显赫。
2. 从大清门到景山这条主轴上,资质了严谨、庄严、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高低起伏,纵横交织的空
间序列,把帝王宫殿的磅礴气势发挥到极致,表现帝王独尊、江山永固的思想。
3. 在贯穿封建礼制、伦理纲常上,紫禁城明确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意识和‘前朝后寝’的规制,‘三
朝五门’的周礼古制也有所体现,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表征‘三朝’. 4. 通过建筑的数量、方位、命名和色彩等体现阴阳五行的象征和风水堪舆的禁忌。
5. 在组群空间布局方面,也反映出严谨的平面模数关系,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组群布局的典范作品。 第四章 坛庙建筑
也可成为“礼制建筑”。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帝王主持祭祀活动的如:左祖右社的太庙,社稷坛等;第二类是先贤庙,如孔庙、关帝庙,武侯祠,司马迁祠等。第三类是在民间祭祀祖先的家庙或称祠堂。
孔庙:大成至圣文宣王。 北京天坛
1. 规划布局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
内坛墙内偏东形成一条主轴线,轴线南段为几天的圜丘坛建筑群,北端为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建筑群,他们的祭祀内容不同而各自独立。
圜丘坛是帝王每年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的地方,圜丘坛的铺地石、栏杆以及坛的尺寸都是奇数,以对应天为阳的观念。主殿皇穹宇是一座单层单檐攒尖顶圆殿。
祈谷坛建筑群包括祈年门、祈谷坛、祈年殿、配殿、皇乾殿、具服台、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正中矗立着三重圆攒尖顶的祈年殿。
沿着这条轴线,有一条链接南北两坛的甬道——丹陛桥。丹陛桥成了强有力的纽带,把分布阻碍南北两端的圜丘坛建筑群和祈谷坛建筑群联结成一个整体,在轴线西侧,有一组供皇帝斋戒的建筑——斋宫,是作为皇帝在天坛斋宿的住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