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大学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的“Studiumgenerale”,本意为“广学馆”,是指探讨学问的场所,也就是说大学最初的功能是交流研究。后来,大学逐渐改称为“University”,指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具有行会性质的组织。这时的大学唯一职能就是教学。就是以专业教育为目的,只培养具有一定专门知识的人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到18世纪。当然,在此期间,也有个别教授偶尔从事过一些研究活动,但大学的科学研究还不普遍,一般不作为大学的计划内任务,只属个人活动。到今天,大学的智能扩充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实做好了教学和科研也就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教学和科研成为高校较为重要的两大职能。
近年来,高考的扩招,使得高校对教师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高校吸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前面说到,教学与科研是高校较为重要的两大职能,因此,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方面都应该齐头并进。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查阅教学资料、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方面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耗费精力,结果却没有得到学校的认可,感觉一无所获。反之,科研才是晋级和调薪的可靠途径。由于学校的这种偏爱,造成教师严重轻视教学,教师不愿主动承担课程,即使承担了课程,也只花很少的时间从事教学,甚至只将买来的多媒体
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剩余时间都转移到科研上,对教学只是敷衍。 青年教师既是高校教学的主力军,也是科研的新生力量。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矛盾的,偏废任何一方面都将给高校以及教师本人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高校和高校青年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变革大学组织制度、改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学校在政策上提高教学的地位,真正重视教学 在当今大学在排名和利益的驱动下,各高校普遍存在攀比心态。依靠大学教授的学术声誉、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质量来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传统途径被普遍认同和接受。因此,许多高校在教师的晋级、聘岗、加薪等政策导向以科研代替教学、以管理代替教学,不仅在干部任免上注重科研水平,更主要在教师的晋级上也多注重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导致教师将教学看成可有可无的任务,只要有其他可以替代的理由就可以通过教学这一关,从根本上严重轻视教学。大学教师的声望和价值应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体现,但在现实中主要是靠职称来体现的,也就是变相地将科研水平作为教师声望和地位的体现。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其突出特征是把科研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最主要的硬性标准,很少把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这导致大学教师尽管在学生中获得了很好的教学口碑,也不会对其职称评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即使在教学领域有突出的教师也变得心灰意冷,不再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曾任哈佛大
学校长的德里克•博克曾对这一现象作过鞭辟入里的分析:“学者们一般认为研究比教学更有价值......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更重要的,教学不能马上在本校得到同行评价,更受不到别的学校的同行的评价。而研究则不同,成果一经发表,学术成就就像硬通货一样,能够被校际或国际同行们所衡量和评价。”[1]因此,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学校应在教师的晋升、岗位聘任、薪酬发放及考核上,都要突出教学的重要性,把教学作为最根本的一个条件来对待,这样任何教师自然都会注重教学,也改变目前从事教学的教师没有“技术含量”的局面。
(二)重新审视科研内涵,实行人性化管理
虽然科研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今天的高校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真正有具有利用价值的比例却相当低,科研成果的价值比重被严重夸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把科研水平看成是大学地位和竞争实力的象征,结果忽视了教学的基础地位。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发表几篇垃圾文章就结题了事,也就是只注重科研的量,而不注重科研的质,不仅浪费国家和学校的钱,还导致科研泛滥。在此情况下,学校应转变观念,确定一种以质量为导向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富于教育意义的科研。以此改变目前硬性的管理方法,对科研人员实行更为人性的管理。 (三)学校出台政策,认真培养青年教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