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提示我们( )
①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被调整 ②联系是多样的,应该建立有利于人生的新的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 A.①② C.①③
B.②④ D.③④
解析:B [①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从而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多样的,既有有利的联系,也有不利的联系,我们应该建立有利于人生的新的联系,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联系是多样的,但不一定都是必然的;④符合题意,上述人生感悟提示我们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
2.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协同的经济体,使其成为带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从联系的角度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依据在于( )
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全国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全国发展起统率作用 ②搞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使全国经济得到更大发展 ③粤港澳大湾区各方优化组合,有利于彼此协调发展 ④根据人为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C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是部分,不居于主导地位,①说法错误;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搞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促使各方优化组合,有利于彼此协调发展,从而使全国经济得到更大发展,②③符合题意;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
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④说法错误。]
3.中国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历史文化传统,如今对生态文明建设又有更深入地领悟——“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从古至今对生态文明的领悟( )
①是在尊重联系客观性基础上作出的主动选择 ②推动人类不断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③决定着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改造的程度 ④坚持用整体的观点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C [对生态文明的领悟看到了人与自然联系的客观性,①正确;人类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表述错误;对生态文明的领悟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④正确。]
4.当前,我国正整体谋划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形成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样做的依据是(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可根据需要建立农业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可统筹利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各种有利条件 ③系统具有整体性,可发挥农业改革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决定作用 ④系统具有有序性,可把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趋向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C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而非根据人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①说法错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属于整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部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题干没有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部分,③不符合题意。形成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和系统优化的趋向,②④切题。]
5.“媒介是人的延伸。”回溯历史,媒介变革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深深影响并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这说明( )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③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④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C [传播媒介从第一次革命到第五次革命,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①符合题意。人类认识的对象日益扩大,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传播媒介的变化属于文化的发展,④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事物发展的曲折性,②不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说法错误。]
6.清代画家郑板桥把竹子画得清新隽秀、独具一格。历经40载春秋,郑板桥“日间挥写夜间思”,在熟谙各类竹子的独特风姿之后,不惜“冗繁削尽留清瘦”,逐步达到了画筋、画骨、画精神的境界。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将画竹的真谛总结为“画到生时是熟时”。这一绘画过程说明( )
①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 ②辩证的否定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 ④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A [画到生时是熟时,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也说明事物发展是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自我否定的过程,①②正确切题。矛盾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而非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③说法错误。通过间接经验也可以获得正确认识,④说法错误。]
7.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你害怕它、回避它,它就永远是你的硬伤;只有正视它、克服它,它才会成为你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当把全部力量用于改善自我而不是掩盖不足时,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这体现了( )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③我们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A [“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你害怕它、回避它,它就永远是你的硬伤”,启示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①当选;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特殊性,②不选;“只有正视它、克服它,它才会成为你向上攀登的垫脚石”,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④不选。]
8.基因治疗,就是通过导入“好的基因”,或者修复“坏的基因”,从源头治疗疾病。色盲、先天性失明、血友病,80%的罕见病都由基因突变造成。针对突变基因的编辑技术,是目前最受期待的罕见病治疗手段,但现有基因编辑工具,还存在不少风险,其中“脱靶”甚至可能诱发癌症。这表明( )
①任何事物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③矛盾的特殊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D [材料说明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有利有弊,进而说明是否运用基因编辑技术
相关推荐: